轎車的驅動方式有三種:前置前驅(FF)、前置後驅(FR)和四輪驅動(4WD)。所謂前置前驅,是指發動機前置,前輪驅動的驅動形式。這是1970年代後才真正興起和在技術上得以完善的驅動形式,目前大多數中、小型轎車都採用了這種驅動形式。前置前驅將變速器和驅動橋做成了一體,固定在發動機旁將動力直接輸送到前輪驅動車輛前進,用形象的話來說,是“拉”著車輛前進。
前置後驅,是指發動機前置,後輪驅動的驅動形式。這是一種傳統的驅動形式,廣州人所熟悉的廣州標緻轎車,就是一種典型的前置後驅轎車。採用這種驅動形式的轎車,其前車輪負責轉向任務,後輪承擔驅動工作。發動機輸出的動力透過離合器、變速器、傳動軸輸送到後驅動橋上,驅動後輪使汽車前進,用形象的話來說,是“推”著車輛前進。
四輪驅動方式原來主要用於越野車,現在,部分轎車上也開始普及,最典型的是斯巴魯和奧迪的部分車型。四輪驅動又分為四種模式:全時四驅(Full—Time)、兼時四驅(Part—Time)、適時四驅(Real—Time)和兼時/適時混合四驅。比如,奧迪A43.0和A6L4.2採用的qua-tro就是全時四驅;而一般越野車和SUV最常用的是兼時四驅,可以根據路面狀況,透過操縱桿或按鈕在兩驅和四驅之間切換;適時四驅則由電腦控制,在正常路面為兩驅,異常路面或驅動輪打滑時變為四驅;兼時/適時四驅則可以根據駕駛者的喜好自由選擇。
從車輛的操控性和安全性方面考慮,前驅車的發動機和驅動軸中心在車輛前部,驅動輪也在兩個前輪,所以在過彎時前部重心因慣性而往前,容易突破前輪的地面附著力,發生轉向不足,俗稱“推頭”。後驅車在車輛中心分配上比前驅車平均,一般可以達到50∶50的最佳比例,過彎的極限值更高,但是,由於汽車前輪直接受轉向系統支配已經改變了行駛方向,而後面的驅動輪仍有往前的慣性,所以容易出現轉向過度,俗稱“甩尾”。四輪驅動則是更平衡的驅動方式,能有效避免轉向不足和轉向過度等狀況,但是,由於發動機扭矩被分配到前後輪,因此,犧牲了一部分動力性,而且比較費油。
轎車的驅動方式有三種:前置前驅(FF)、前置後驅(FR)和四輪驅動(4WD)。所謂前置前驅,是指發動機前置,前輪驅動的驅動形式。這是1970年代後才真正興起和在技術上得以完善的驅動形式,目前大多數中、小型轎車都採用了這種驅動形式。前置前驅將變速器和驅動橋做成了一體,固定在發動機旁將動力直接輸送到前輪驅動車輛前進,用形象的話來說,是“拉”著車輛前進。
前置後驅,是指發動機前置,後輪驅動的驅動形式。這是一種傳統的驅動形式,廣州人所熟悉的廣州標緻轎車,就是一種典型的前置後驅轎車。採用這種驅動形式的轎車,其前車輪負責轉向任務,後輪承擔驅動工作。發動機輸出的動力透過離合器、變速器、傳動軸輸送到後驅動橋上,驅動後輪使汽車前進,用形象的話來說,是“推”著車輛前進。
四輪驅動方式原來主要用於越野車,現在,部分轎車上也開始普及,最典型的是斯巴魯和奧迪的部分車型。四輪驅動又分為四種模式:全時四驅(Full—Time)、兼時四驅(Part—Time)、適時四驅(Real—Time)和兼時/適時混合四驅。比如,奧迪A43.0和A6L4.2採用的qua-tro就是全時四驅;而一般越野車和SUV最常用的是兼時四驅,可以根據路面狀況,透過操縱桿或按鈕在兩驅和四驅之間切換;適時四驅則由電腦控制,在正常路面為兩驅,異常路面或驅動輪打滑時變為四驅;兼時/適時四驅則可以根據駕駛者的喜好自由選擇。
從車輛的操控性和安全性方面考慮,前驅車的發動機和驅動軸中心在車輛前部,驅動輪也在兩個前輪,所以在過彎時前部重心因慣性而往前,容易突破前輪的地面附著力,發生轉向不足,俗稱“推頭”。後驅車在車輛中心分配上比前驅車平均,一般可以達到50∶50的最佳比例,過彎的極限值更高,但是,由於汽車前輪直接受轉向系統支配已經改變了行駛方向,而後面的驅動輪仍有往前的慣性,所以容易出現轉向過度,俗稱“甩尾”。四輪驅動則是更平衡的驅動方式,能有效避免轉向不足和轉向過度等狀況,但是,由於發動機扭矩被分配到前後輪,因此,犧牲了一部分動力性,而且比較費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