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R英語觀
-
2 # Andaylee
這個原因實際就是司馬家族為什麼能奪權的原因。
1.九品官人法的實施以陳群、司馬懿為導。漢以前的官員篩選都被氏族、官吏把控,普通人要做官必須要得到名人的品薦,這阻擋了所有寒士的入仕之道。而九品官人法的實施,讓所有最普通的人都有了入仕的可能。這是一種對突破舊制度桎梏的巨大向心力,而主導者之一就是司馬懿。所以導致了魏末官員很大比例都是司馬懿的“徒子徒孫”,這是司馬家族上位的人事基礎。
2.皇族的沒落。曹丕曹睿時代,諸曹、夏侯和他們的擁躉掌實權特別是軍權的並不少,但到了曹芳時代,基本都是外姓掌了實權,更利於形成司馬家族一派獨大的局面。特別是曹爽一案,皇族一派牽連殊多。
3.司馬懿父子能力出眾。司馬懿西阻蜀漢,南平王凌,北滅公孫,確實為曹魏立下無人能出其右的功勞,而兩個兒子的能力一樣出眾,這直接就成為曹魏後期魏廷的主導力量。
曹操一生,子孫並不少,但在不到四代的時間內居然都要以繼子承嗣來延續大統,泯泯大魏無以復加。
-
3 # 賽麥大弘
謝邀,曹魏政權更替不是外來勢力將他們征服以後發生的,是在內部更替了最高領導集團,由司馬氏取代曹氏,與國力強弱沒有關係。不想蜀漢、東吳。這兩國家是被外部勢力征服以後出現的政權更替。三國裡,蜀漢國力最弱,曹魏最強。蜀漢最愛折騰,就像非洲平原的平頭哥,不是打仗就在去打仗的路上。諸葛亮死後,後主劉禪休養生息,修過了頭,盜搶入庫馬放南山,武備荒廢,一些關隘驛道沒有人看管,鄧艾入蜀時發現,關隘設施還是諸葛亮在世時的物件。其實蜀漢不注意培養人才,這是主要的問題。有句笑話“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確實,在魏蜀吳爭鬥的後期,蜀漢能用的人,還是先主進入四川所帶的人馬,幾十年沒有培養出一個屬於自己的人才,這是體制出現的問題。孫吳的問題出在皇帝,就一個孫權還算可以,其他的不是殘忍過渡,嗜殺成性,就是荒淫無道,國家被他們搞垮了。
-
4 # 小鵬友學習
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入到階級層面去看。
司馬代曹,本質上是與曹操官渡之戰戰勝袁紹一樣,是一個階級的勝利。
官渡之戰,曹操勝利,袁紹所代表的儒門豪族受到了巨大的衝擊,但仍沒有傷筋動骨,反而隱忍下來,轉而支援曹操,背地裡卻在物色新的代理人,而這個人就是司馬懿。
司馬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大族,從項羽關中封三秦開始,歷時百年。足以代表儒家大族,絕不可能同一般的寒族走到一起。
另一方面,隨著曹魏政權的穩固,上層統治階層開始固化,一些原來的非儒門寒族開始轉而形成新的豪族,因利益關係,與老牌儒門豪族勾結在一起,極大的打擊了曹氏政權的根基。
尤其在司馬代曹初期,以雷霆手段平息了曹魏支持者的武裝叛亂,從而徹底剷除了底層寒族勢力。
司馬代曹的勝利,實質上是儒門豪族對非儒門寒族的階級勝利。
-
5 # 青言論史
在這一點上,我非常贊成易中天先生提出過的一個觀點——當曹丕接受陳群的“九品中正制”的時候,魏國就已經亡了。此後它四十五年的苟延殘喘,不過是給司馬家臨時看家護院而已。
提到曹魏,我們想到的第一個人肯定是曹操,其次才是曹丕、曹叡等人。然而,曹丕才是魏國的事實上的第一位皇帝。但是,他的魏帝國,和曹操的那個魏王國,已經從本質上產生了巨大的分歧,甚至可以說是完全兩樣。
運用階級鬥爭的觀點來看待三國時期的話,其實就是士族階級蓬勃發展到渴望壟斷權力的時代;用意識形態觀點來看的話,則是儒家在經過三百年後遭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危機。因此,代表儒家思想計程車族就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不信儒家那一套的軍閥們根本就不想用他們。
從董卓到曹操,再到不是軍閥卻是帝國首腦的諸葛亮,都是如此。他們手握一國甚至天下的大權,就是看著世家大族不順眼;同時,他們也對漢末腐朽的儒家感到厭倦,覺得只有法家才能在亂世治理好國家。
因此,在曹操那裡,他的核心思想就是法家寒族路線。因此,他極力推廣唯才是舉,強調“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就是要以能力來決定權利歸屬,而絕非依靠血統和家族來謀權奪利。
但是時代的發展卻不以人的意志來決定。在亂世,寒門子弟可以依靠個人能力來攪混水;可一旦天下逐漸太平,“德行”還是得靠讀書。而在那個造紙術都沒普及、印刷術更是沒影兒的時代,想讀書,基本只有世家大族才有資格。
因此,在曹操臨死前,他就意識到這個問題。但是他不願意認輸,為此還殺掉了崔琰、楊修兩個頂級豪族的子弟。可是這仍不管用,因為曹操尚且可以憑藉他的個人能力和威信鎮壓住人,曹丕卻不行。因此,曹丕要獲得士族的支援,就只有全盤向他們妥協。
而一旦徹底倒向士族,曹家的天下也就坐一天是一天了。因為你們畢竟不是士族,甚至只是“贅閹遺醜”。天下既然都是士族的,那皇帝最好也換成士族的吧。
所以,曹叡屍骨未寒之際,司馬懿就發動高平陵之變;又過了十幾年,天下都變成士族和司馬家的了。
-
6 # 張永科38
謝邀請。關於魏算不算滅亡,過去在學界有很大的爭論!很多人認為魏國的疆域沒變,國都未變,只是執政者的姓氏變了,又不是被外部勢力攻破,因此不能算滅亡。但史學家認為,中國歷史上是世襲皇帝制,只要執政者不是世襲的並換了國號的,就表明新國朝誕生,舊國朝滅亡。OO史書載明,蜀亡於公元263年,魏亡於公元265年,吳亡於公元280年。魏亡始於司馬懿詐病賺曹爽,止於廢曹芳魏家果報!令人百感交集,毛骨悚然。OO一方面曹爽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另方面司馬懿志在滅曹,早有預謀!上樑不正下樑歪,許你曹丕篡漢廢炎劉,就不行我滅曹復正換司馬?大姐穿著二姐鞋,一個跟著一個學!莫非是因果報應?
-
7 # 追風202592852
曹魏、蜀漢、孫吳三國,最為強盛的是曹魏,可曹魏從立國到滅亡,只存在了短短的四十年就被司馬氏取代了。糾其原因有下幾點。
1.篡漢立國。首先漢朝在華人心目中可是得位最正的朝代之一(另一個是明朝),立國四百年,現在人們對漢朝都有著深厚的感情,更何況是當時了。曹魏篡漢,包括元老在內的荀彧為代表的漢朝老臣是反對的。其次,雖名為“禪讓”,但是以這種方式取得皇位,這是夏朝以來的第一次,這也為後來者(晉、宋、齊、梁、陳)提供了借鑑。事實也證明了,以這種方式取得的天下,都是無法長久的。
3.門閥制度森嚴。魏晉南北朝時期,講究門第。士族和庶族的社會地位是不一樣。士族是看不上庶族的。曹操本姓夏侯,其父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袁紹、司馬懿這些名門望族是看不上曹氏的。司馬懿出來當官,也有些迫於無奈。整個魏朝,一直以來都沒有得到士族的支援。
4.皇帝對皇親的防範。曹丕繼承了曹操的基業,但曹丕的幾個兄弟都很有才幹,比如善戰的曹彰,有才情的曹植。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曹丕處處壓制曹氏皇族。此外受重用的個別皇族也很不爭氣,比如曹爽。所以當政權被司馬氏竊取的時候,曹氏皇族沒有力量來對抗司馬氏。
5.帝王的壽命。曹丕三十幾歲就死了,只當了七年的皇帝。後繼者曹睿還是挺有才幹了,可惜也活不長,導致了後繼者繼位年齡都很小。而司馬懿又活的久。曹芳才八歲,這給了司馬氏篡權的機會。
5.外部環境的影響。諸葛亮連年北伐,司馬懿常年帶兵在外,軍權一步步落入了司馬氏手中。有了軍權就有了話語權。
以上原因導致了,曹魏雖然強大,但是國祚很短。
-
8 # 大海卡推
當年曹丕為了代漢稱帝,與世家進行妥協,接受了陳群所提出的九品中正制選官。與曹操時代唯才是舉有一些牴觸。為什麼曹丕會接受呢?曹丕雖然不如他的父親那樣厲害,觀其所為也不像個昏君。
這就和當時的社會現實有關 ,漢末來連年的戰爭,人口大量流動遷移,西漢的察舉制已無法考核鄉閭的人才。而且世家貴族在地方擁有強大的實力,中央不得不與之妥協。最初的九品中正制是從家世,品德,才能三個方面考核的,但後來出任各州郡的中正都是有世家貴族擔任的,成了他們的工具。而對於司馬氏還是曹氏來說並不影響它們的利益,也就沒有太大阻力。
其次,因為曹魏後來的國君不是早死,就是年幼。自然讓手握重兵的司馬氏家族起了異心。
-
9 # 笑看三國風雲
國力強盛並不代表不會滅亡,滅亡有兩種:一種是外部的敵人進攻導致國家消亡,另外一種是內部敵人的進攻導致國家滅亡。細看國力強盛的曹魏,它的滅亡方式則屬於第二種,被內部的敵人給消滅。
綜合東吳和蜀漢的實力來看,他們聯合起來的實力也無法消滅強大的曹魏,因此外部敵人是無法消滅曹魏,反而曹魏內部的敵人則是導致曹魏滅亡的根源。
那麼曹魏內部的敵人到底是誰?是如何消滅三國中最為強大的曹魏?
曹魏內部的敵人到底是誰?曹魏內部的敵人是誰?是世家大族。在世家大族同心協力的努力之下將曹魏消滅了,改頭換面為晉朝。
在曹操起兵之初,他倚仗的力量是來自曹氏宗室。隨著實力擴張,他需要更多的人來協助他管理逐步擴大的地盤,於是屢次頒佈了求賢令,不拘一格錄取人才,其中著名的方式就是唯才是舉。
唯才是舉的方式很好的避開了選拔人才看出身途徑,從而將大量寒門子弟納入到曹魏人才庫中,並且在和袁紹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北方的霸主。
因此曹魏的統治基礎分兩個,一個就是宗室,包含曹姓宗室和夏侯氏宗室;另外一個就是寒門子弟以及中小士族。世家大族雖然進入曹魏政權中,但是並沒有起到決定作用。
到了曹丕時期,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援,就給予世家大族更大的利益,於是建立九品中正制,為世家大族的發展和壯大大開方便之門。
曹操時期,選拔人一直透過唯才是舉的方式大量提拔寒門和中小士族,世家大族是被限制的物件,並且時不時還被拉來敲打一番,可是曹丕為了稱帝,放棄了先前的政策,直接將世家大族拉上臺面,作為支援他稱帝主要支柱,從而導致世家大族獲得蓬勃的發展的機會。
到了曹魏後期,以司馬懿為首的世家大族已經不甘心只是作為一種力量維持曹魏的統治,而是期望站在前臺,為世家大族崛起更大的利益,這就和曹魏統治產生了利益衝突,從而爆發了高平陵政變,最終世家大族佔據上風,剝奪了曹魏的政權,變成了晉朝,成為世家大族的天下。
世家大族是如何消滅三國中最為強大的曹魏?曹魏的建立是以宗室和寒門以及中小士族的為基礎,曹丕即位後,改變了曹操建立的政策,實行了三項政策。
首先,建立九品中正制以擴大世家大族的勢力。
在曹操創立曹魏的過程中,世家大族雖然進入了曹魏政權,但是在曹操刻意壓制之下,世家大族在朝中的實力還不是很強大,只是宗室和寒門的有益補充,無法起到左右朝政的作用。
曹操去世後,曹丕為了逼迫漢天子劉協退位,建立曹氏天下,向世家大族作出了妥協,建立了九品中正制以此來招攬世家大族的人才進入曹魏政權中。
九品中正制的建立為世家大族人才進入曹魏政權大開方便之門,無形中給予了他們許多特權,另外一方面將寒門和中小士族晉升的道路給限制,甚至有些職位完全被堵死,慢慢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曹魏有實力的權力部門,包括地方皆被世家大族掌握,權力出現了轉移,這一轉移導致表面是曹氏天下,實際皇權出現了嚴重危機。
曹魏要想繼續統治下去,有兩個選擇:一個就是繼續和世家大族合作,讓出更多的利益,以便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援,從而維護曹魏繼續統治的機會;另外一個就是從世家大族手裡奪取權力,將權力集中到皇室,進行集權,從而達到繼續維護曹魏統治的目的。
魏明帝曹睿去世後,將幼子曹芳託付給曹爽和司馬懿倆人,讓他們作為輔政大臣輔佐曹芳,繼續維護曹魏統治。
曹爽作為曹魏宗室的代表,而司馬懿則是世家大族的代表,曹睿希望宗室和世家大族能夠通力合作,更好的維護曹魏繼續統治。
代表宗室的曹爽和代表世家大族的司馬懿水火不容,進行了激烈的鬥爭,最終曹爽出局,這就意味著宗室失敗,世家大族佔據了絕對上風,曹魏失去了制衡力量,從而導致曹魏被世家大族滅亡。
其次,曹魏宗室力量被嚴重削弱。
在頒佈九品中正制的同時,曹丕還做了另外一件事情,這件事就是限制宗室子弟勢力的發展和壯大。
曹丕削奪藩王權利,並且將這些藩王的封地時常變更,以至他們無法長期在一個地方呆很久,無法形成自己的勢力範圍。曹丕封敕的這些藩王沒有治權和兵權,而且其舉動行為受到官員嚴格監視,形同囹圄。
曹丕的這個政策雖然吸取了漢朝諸侯國作亂的教訓,卻留下隱患。曹魏宗室被圈養起來,無法參與政事獲得權力,也就無法形成自己的實力圈子,從而導致宗親勢單力薄,日後無法和世家大族抗衡。
因此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的過程中,曹氏其他宗室完全失去了抗衡的力量,導致世家大族輕而易舉的掌握了曹魏政權。
最後,廢除中常侍和小黃門以及禁止外戚輔政。
在吸收前朝覆亡的教訓方面,曹丕較之其父曹操更是過之而不及,比如在他即位後不久陸續頒佈了一些新的政策,這些政策的實行表面上加強的皇權,集中了權力,實際上在某種意義上卻將皇權置於危險的境地。
一個就是廢除中常侍和小黃門。中常侍和小黃門實際上就是宦官,他們是皇帝的代言人,是依附在皇權身上的爪牙。當皇帝能力足夠,能夠掌控皇權的時候,中常侍和小黃門實際上只是皇帝行使皇權的外延權力;可是一旦皇帝幼小甚至無力掌控皇權的時候,他們又代表著皇權來控制權力,從而可以保證皇權不會旁落到世家大族手裡。
曹丕上臺後廢除了中常侍和小黃門,設定散騎常侍和散騎侍郎。如此同時他嚴禁宦官干政,以及任命宦人為官,他們最高的官職是”諸署令“,從制度上剷除宦官干政的根源。這就讓宦官失去了支援皇權的依據,被邊緣化。
二就是禁止外戚輔政。曹丕為了避免出現外戚干政的局面,在即位之後規定婦人不得預政,群臣有事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沒有功勞不得封侯拜爵,更是不得橫受茅土之爵。
曹丕這一措施是為了避免出現漢以來外戚干政的現象,從而堵死了外戚攫取權力的局面。這一措施的實施同樣加強了皇權,集中了權力,可是一旦出現皇帝幼小或者無力控制朝政的時候,皇權容易旁落,被朝臣攫取了權力,從而引發朝代更替。
無論是宦官攝政還是外戚干政,他們無不是圍繞皇權而來,一般不會涉及到改朝換代,可是一旦皇權落於朝臣之手,特別是世家大族手裡,改朝換代就成了必然。
曹丕的這兩項措施無形中削弱來皇權的力量,導致世家大族在攫取曹魏政權的過程中,再也沒有其他的勢力可以抗衡,從而出現了一邊倒的局面。
由此可見,世家大族的發展得益於曹丕稱帝之後的一系列措施,正是這些措施的實施,導致曹魏宗室,內宮勢力包含外戚和宦官無力抗擊世家大族勢力的膨脹,以至在司馬懿為代表的世家大族在發動高平陵政變的時候,無法保衛曹魏皇權,從而導致強大的曹魏政權被司馬懿攫取,最終曹魏被改朝換代而滅亡。
回覆列表
其實,孔明在隆中對時已做了預測。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客觀原因魏國地盤大,人多必然心不齊,內亂機率最大,事實也是如此:無論是司馬昭代魏,淮南三叛。天下有變就是講的魏國內亂。
主觀原因曹丕拋棄了曹操的四項重要政策
1、曹操限制士族,曹丕過分信任士族
2、曹操重用曹氏、夏侯氏,曹丕打壓本族勢力
3、曹操重用寒族人士,曹丕卻不重視
4、曹操時代權力分散、互相制衡,曹丕時代權力集中、一家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