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少強“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十字辭職信,使我想起高曉松的名言:“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我想是吧,我們應該還有詩和遠方。
詩和遠方,意即詩意與夢想。顧少強的“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其含意正是對詩意與夢想的追求。十餘年的中學教師生活,令她那顆渴望詩意與夢想的心靈漸生“苟且”的厭倦感,於是她隨性而為,“說走就走”去瀟灑看世界。她的這一番舉動,實在令陷於“苟且”而欲逃不能的我等俗眾羨慕神往。
還有詩和遠方,生命才豐盈與完滿。物質化的現實使我們很好地生存,精神化的詩意與夢想,卻使我們美好地生活。缺失詩與夢的生命,必然是畸形而枯澀的。蕭伯納在《英國佬的另一個島》中,無情地奚落那種缺乏詩和遠方的生活:“一輩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隻豬;結果自己也變成了一塊土,一隻豬。”相反,若人生還有詩和遠方,則生命會變得豐盈而完滿。切格瓦拉的迷人之處,不僅在於他是革命者,還在於他是富於詩意與夢想者。他愛好文學、旅遊、攝影、雪茄和手錶,他有浪漫的革命夢想。這一切,使他雖死而生命豐盈與完滿。這種豐盈與完滿的生命,不正是顧少強“想去看看”的詩意和夢想嗎?
詩和遠方如此美麗。可是,在物質化的現實中被擠壓而苦苦掙扎的我們,又有多少人能超脫現實而勇敢去追求詩意和夢想呢?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一個詩與夢凋零的物質化社會,無數人熄滅了詩與夢,而甘於“眼前的苟且”。當“拜金女”盛行,當《小時代》受熱捧,“蟻族”和“蝸居”們很難不放棄他們的詩和遠方。也正因此,當顧少強的十字宣言出現,曾經心懷詩和夢的我們,才會如此受感動和被感染,一些人甚至學她“說走就走”去旅行。
只是,詩和遠方,真的只有“去看看”才能覓得嗎?我們是否存在一種“遠方才有風景”的審美誤區?“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會不會是一種看似灑脫的非理性呢?顧少強辭職後違背“不代言”的承諾,終於為旅遊公司代言,這是不是對其追尋詩和夢的自我否定與更正呢?(過渡段。對詩與遠方提出質疑,以便推出深化、昇華主題的下一段)
我想,更深刻的詩和遠方,不在別處,而在當下。珍視當下,於當下覓見詩意與夢想,才是生命豐盈與完滿的真諦。生命是渺小而物質的,但身為萬物靈長的我們,卻可以從珍視當下中創造偉大與詩夢。日本影片《入殮師》中的小林,儘管職業卑微且齷齪,可他在給每一位死者化妝時,傾注慈愛與敬意,從而使陰森恐怖的死亡充滿溫情和詩夢之美。林語堂在《人生的樂趣》中,列舉李漁《閒情偶寄》裡寫柳蟬、寫衣飾、寫午睡的文字,讚美中國傳統生活的詩意和夢想之美。李漁這些文字寫的都是當下平凡的小事物,但因為珍視當下,我們便從中發見了詩和夢。與顧少強“說走就走”的尋覓詩夢之舉相比,這些於珍視當下而覓見的詩和遠方,不是更切實、更深刻嗎?
於珍視當下中覓見詩和遠方,我們的生命將不再“苟且”而變得豐盈與完滿,我們將獲得遠比顧少強“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深刻的生命憬悟!
顧少強“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十字辭職信,使我想起高曉松的名言:“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我想是吧,我們應該還有詩和遠方。
詩和遠方,意即詩意與夢想。顧少強的“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其含意正是對詩意與夢想的追求。十餘年的中學教師生活,令她那顆渴望詩意與夢想的心靈漸生“苟且”的厭倦感,於是她隨性而為,“說走就走”去瀟灑看世界。她的這一番舉動,實在令陷於“苟且”而欲逃不能的我等俗眾羨慕神往。
還有詩和遠方,生命才豐盈與完滿。物質化的現實使我們很好地生存,精神化的詩意與夢想,卻使我們美好地生活。缺失詩與夢的生命,必然是畸形而枯澀的。蕭伯納在《英國佬的另一個島》中,無情地奚落那種缺乏詩和遠方的生活:“一輩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隻豬;結果自己也變成了一塊土,一隻豬。”相反,若人生還有詩和遠方,則生命會變得豐盈而完滿。切格瓦拉的迷人之處,不僅在於他是革命者,還在於他是富於詩意與夢想者。他愛好文學、旅遊、攝影、雪茄和手錶,他有浪漫的革命夢想。這一切,使他雖死而生命豐盈與完滿。這種豐盈與完滿的生命,不正是顧少強“想去看看”的詩意和夢想嗎?
詩和遠方如此美麗。可是,在物質化的現實中被擠壓而苦苦掙扎的我們,又有多少人能超脫現實而勇敢去追求詩意和夢想呢?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一個詩與夢凋零的物質化社會,無數人熄滅了詩與夢,而甘於“眼前的苟且”。當“拜金女”盛行,當《小時代》受熱捧,“蟻族”和“蝸居”們很難不放棄他們的詩和遠方。也正因此,當顧少強的十字宣言出現,曾經心懷詩和夢的我們,才會如此受感動和被感染,一些人甚至學她“說走就走”去旅行。
只是,詩和遠方,真的只有“去看看”才能覓得嗎?我們是否存在一種“遠方才有風景”的審美誤區?“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會不會是一種看似灑脫的非理性呢?顧少強辭職後違背“不代言”的承諾,終於為旅遊公司代言,這是不是對其追尋詩和夢的自我否定與更正呢?(過渡段。對詩與遠方提出質疑,以便推出深化、昇華主題的下一段)
我想,更深刻的詩和遠方,不在別處,而在當下。珍視當下,於當下覓見詩意與夢想,才是生命豐盈與完滿的真諦。生命是渺小而物質的,但身為萬物靈長的我們,卻可以從珍視當下中創造偉大與詩夢。日本影片《入殮師》中的小林,儘管職業卑微且齷齪,可他在給每一位死者化妝時,傾注慈愛與敬意,從而使陰森恐怖的死亡充滿溫情和詩夢之美。林語堂在《人生的樂趣》中,列舉李漁《閒情偶寄》裡寫柳蟬、寫衣飾、寫午睡的文字,讚美中國傳統生活的詩意和夢想之美。李漁這些文字寫的都是當下平凡的小事物,但因為珍視當下,我們便從中發見了詩和夢。與顧少強“說走就走”的尋覓詩夢之舉相比,這些於珍視當下而覓見的詩和遠方,不是更切實、更深刻嗎?
於珍視當下中覓見詩和遠方,我們的生命將不再“苟且”而變得豐盈與完滿,我們將獲得遠比顧少強“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深刻的生命憬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