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裡有“柔藥”,是指“藥性”而言,但沒有“柔質藥物”,別自己隨便造出一個詞來胡說八道。
什麼叫柔藥?這個說法源於葉天士。《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有“柔則養陰”的論述。根據“酸甘化陰”“酸能柔陰”的理論,多指性味和緩的滋養藥物,以酸甘濡陰的藥物為主。
葉天士有云:“濟之以柔,亦和法也”,根據藥物的特徵,柔藥有幾個分類:
1、根據四性來分,主要分溫柔藥、涼柔藥
溫柔藥,指性味溫潤,而不燥烈者,如當歸、肉蓯蓉、菟絲子、沙苑子等;
涼柔藥,指性味甘涼者,如沙參、麥冬、玄參、石斛、生地等。
2、根據陰陽來分,分陽柔藥、陰柔藥
陽柔藥,如首烏、熟地、枸杞、蓯蓉、當歸、沙苑、鹿茸等;
陰柔藥,如鮮生地、元參心、阿膠、石斛、知母、麥冬等。
3、根據所治臟腑的不同來分
柔心藥,如大棗、小麥、柏子仁、阿膠等;
柔肝藥,如白芍、烏梅、枸杞、當歸、阿膠、麻仁、木瓜等;
柔胃藥,如沙參、麥冬、玉竹、石斛、木瓜、知母、粳米、秫米、火麻仁等;
柔肺藥,如麥冬、玉竹、天花粉、生甘草等;
柔腎藥,如蓯蓉、何首烏、地黃、五味子等。
4、根據藥物本身的特性,分為柔通藥、柔膩藥
柔通藥如肉蓯蓉、杜仲、菟絲子、沙苑、鹿茸等;
柔膩藥如地黃、阿膠等。
柔藥的應用,主要依據為臟腑辨證。臟腑不同,用藥不同。但一般來講,現在臨證用柔藥,多見於藥物代茶飲,如旱蓮草、山茱萸、五味子、巴戟天、菟絲子、沙苑子、覆盆子等,也就是說,柔藥多見作為輔助治療手段,成方雖有,但更注重補,而非一味去柔。
如鍛養筋骨,常用鹿茸、仙靈脾、菟絲子、補骨脂、巴戟天、附子、仙茅、肉蓯蓉、杜仲、川斷、桑寄生等;而益精養氣,多用冬蟲夏草、黃精、山萸肉、何首烏、女貞子、人參、黃芪、山藥等;攝納收斂,多用山茱萸、五味子、烏梅、肉豆蔻、桑螵蛸、白果、蛤蚧等;清解陰虛,多用熟地、阿膠、桑椹子、枸杞子、龜板、鱉甲、知母、黃柏等。
換句話說,柔藥的組方特徵,雖保留了葉天士“酸甘化陰”“酸能柔陰”的理論,但根據具體情況不同,成平之藥的大量應用,也使柔藥組方更加多變,此者可以在細節上的適應性更強,臨證時無需過於拘泥。
中藥裡有“柔藥”,是指“藥性”而言,但沒有“柔質藥物”,別自己隨便造出一個詞來胡說八道。
什麼叫柔藥?這個說法源於葉天士。《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有“柔則養陰”的論述。根據“酸甘化陰”“酸能柔陰”的理論,多指性味和緩的滋養藥物,以酸甘濡陰的藥物為主。
葉天士有云:“濟之以柔,亦和法也”,根據藥物的特徵,柔藥有幾個分類:
1、根據四性來分,主要分溫柔藥、涼柔藥
溫柔藥,指性味溫潤,而不燥烈者,如當歸、肉蓯蓉、菟絲子、沙苑子等;
涼柔藥,指性味甘涼者,如沙參、麥冬、玄參、石斛、生地等。
2、根據陰陽來分,分陽柔藥、陰柔藥
陽柔藥,如首烏、熟地、枸杞、蓯蓉、當歸、沙苑、鹿茸等;
陰柔藥,如鮮生地、元參心、阿膠、石斛、知母、麥冬等。
3、根據所治臟腑的不同來分
柔心藥,如大棗、小麥、柏子仁、阿膠等;
柔肝藥,如白芍、烏梅、枸杞、當歸、阿膠、麻仁、木瓜等;
柔胃藥,如沙參、麥冬、玉竹、石斛、木瓜、知母、粳米、秫米、火麻仁等;
柔肺藥,如麥冬、玉竹、天花粉、生甘草等;
柔腎藥,如蓯蓉、何首烏、地黃、五味子等。
4、根據藥物本身的特性,分為柔通藥、柔膩藥
柔通藥如肉蓯蓉、杜仲、菟絲子、沙苑、鹿茸等;
柔膩藥如地黃、阿膠等。
柔藥的應用,主要依據為臟腑辨證。臟腑不同,用藥不同。但一般來講,現在臨證用柔藥,多見於藥物代茶飲,如旱蓮草、山茱萸、五味子、巴戟天、菟絲子、沙苑子、覆盆子等,也就是說,柔藥多見作為輔助治療手段,成方雖有,但更注重補,而非一味去柔。
如鍛養筋骨,常用鹿茸、仙靈脾、菟絲子、補骨脂、巴戟天、附子、仙茅、肉蓯蓉、杜仲、川斷、桑寄生等;而益精養氣,多用冬蟲夏草、黃精、山萸肉、何首烏、女貞子、人參、黃芪、山藥等;攝納收斂,多用山茱萸、五味子、烏梅、肉豆蔻、桑螵蛸、白果、蛤蚧等;清解陰虛,多用熟地、阿膠、桑椹子、枸杞子、龜板、鱉甲、知母、黃柏等。
換句話說,柔藥的組方特徵,雖保留了葉天士“酸甘化陰”“酸能柔陰”的理論,但根據具體情況不同,成平之藥的大量應用,也使柔藥組方更加多變,此者可以在細節上的適應性更強,臨證時無需過於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