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略論

    關於地中海戰場,德軍陸軍總司令部從始至終都持反對的態度,因為在希特勒派遣托馬將軍去北非考察的時候,陸軍總司令部已經開始制定進攻蘇聯的計劃了,顯然在這場陸上決戰爆發之前,陸軍總司令部不願意分散兵力,這違背了軍事上集中優勢兵力的基本原則。

    希特勒一開始也對地中海戰場相當冷淡,對於開闢地中海戰場最積極的是德軍海軍總司令雷德爾和空軍總司令戈林,墨索里尼也邀請希特勒派遣軍隊和義大利軍隊一起將英軍逐出埃及。從北非回來的托馬將軍向希特勒做出了彙報,指出介於沙漠作戰和英國擁有地中海制海權的原因,德軍應派出四個裝甲師來執行這一任務,而且為了緩解補給壓力,應將進攻任務全部交給德軍,義大利軍隊不能一起參與進攻。托馬將軍指出義大利軍隊戰鬥力太低,徒有其表。

    從軍事角度來看,德軍並不需要向北非戰場投入太多的兵力,區區幾個裝甲師對於德軍來說並不算什麼,可能空軍的投入要大些,因為需要執行額外的運輸任務。以實際隆美爾的非洲軍團的作戰經歷來看,如果一開始德軍就投入四個裝甲師並給予充足的空中支援和後勤補給,那麼在1940年的冬季之前完全可以徹底打敗北非英軍並佔領埃及,從而徹底將英軍逐出地中海,畢竟當時英軍只有兩個裝備很差的師。對於德軍來說這將又是一次閃電式的勝利。

    但是決定性的因素在政治上,無論如何墨索里尼不會同意讓德軍單獨執行這一任務,一開始墨索里尼之所以邀請希特勒一起進軍北非只是想更加確保勝利的奪取,他並不想讓希特勒派遣過多的德軍,所以即便在沒有德軍的支援下,義大利軍隊還是在北非發起了進攻,最終遭至慘敗。為了挽救義大利這位盟友,希特勒不得不派遣部隊前往北非戰場,但是並不是四個師,而是隻有兩個師,希特勒並不想擴大北非的戰事,他只是想維持現狀,讓義大利免於崩潰,這完全是政治上的考慮。

    以後來的眼光來看,德軍確實有必要出兵北非戰場,因為一旦義大利丟失了北非,那麼整個法國南部和義大利本土都將面臨著被從海上入侵的風險,這一風險隨著英軍實力的增加而不斷增加,這將使德軍和義大利軍隊投入更多的兵力用於海岸線的防禦,這些兵力遠比北非戰場的兵力要多,所以從兵力節省上來看,開闢北非戰場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開闢戰場不是為了阻止英軍的反擊,而是徹底打敗英軍,一開始就要投入足夠的兵力也迅速結束這裡的戰事,這樣既徹底保證了地中海的安全,也不會分散兵力。

    但是希特勒卻向北非派遣了不充足的兵力,這使得北非戰場成為一場耗時數年的消耗戰,反而牽制了一部分德軍陸軍和空軍兵力,最終還是丟掉了北非,而且損失了幾十萬軍隊,這樣還不如一開始就放棄北非戰場,專心經營義大利和法國南部的海岸防禦。德軍要麼就投入足夠的進攻兵力,要麼就徹底放棄,專心歐洲大陸的防守,無論哪一個都比希特勒實際選擇的要好!

  • 2 # 一葉楓流

    戰爭要有主次之分別。法國投降後,德國的主要方向應該是英國。在英國沒有安定的時候去進攻蘇聯,已經是犯了兵家大忌。此時再開闢北非戰場,目的是什麼?是迫使英國求和還是增加與英國的作戰強度?

    如果說是迫使英國屈服,北非也不是決定性戰場。英國可以隨意抽調北非的軍隊去希臘等地作戰就可以看出,北非不是主要戰場。北非作戰只是消耗德國的作戰資源。

    德國隔著海峽無法進攻英國,隔著地中海就能打敗英國?也不可能。所以北非戰場不是主要戰場,不能進行較大的軍事行動。如果希特勒出於政治考慮要穩定義大利的形勢,也只能穩定,而不是擴大。

    這也符合總參謀部和陸軍的觀點看法。希特勒最初也是這麼想的。但是隆美爾自作主張的擅自行動破壞了這個規則。迫使陸軍不得不擠出物資滿足隆美爾對個人榮譽的追求。

    北非戰場最大的問題是物資供應不足。對比一下日軍在瓜島的狀況。日軍不是人數少,而是給養武器彈藥少。光有人是不會有戰鬥力的。隆美爾最後在阿拉曼成為強弩之末,不是他能力不足,而是腦力不足。應當預見而不去預見。

    在北非的問題上,希特勒出於個人喜好而不是戰略考量。

  • 3 # 歷史扒糞機

    沒有誰對誰錯之分,戰略上都短視。

    德軍進入北非戰場是墨索里尼40年 10月入侵希臘和埃及失敗後的連鎖反應,托馬於此時派往非洲,調查是否有必要派德軍幫助義大利人進軍尼羅河谷。他的結論是要派就派至少4個精銳裝甲師替代義大利軍隊,一舉征服埃及。

    由於義大利將領巴多格里奧和格拉齊亞尼反對由德軍替換義大利軍,墨索里尼也僅希望得到部分德軍的幫助。希特勒出於政治考慮決定派出一小型部隊,幫助義大利維持北非戰場。

    而德陸軍總司令和總參謀部呢?無論是大規模還是小規模,一概拒絕!他們認為應避免戰線過長“我們的危險是,贏得了所有的戰爭,卻在最後一場戰爭中失敗。”其根本原因在於加入北非戰場,資源將向海、空軍傾斜,這是海軍司令雷德爾和空軍司令戈林樂見的。二者反對進軍蘇聯,而陸軍一門心思在謀劃入侵蘇聯的計劃。

    可以說40年底和41年初,德軍有足夠的軍力和時機進軍埃及,把英華人趕出北非佔領埃及。或許希特勒內心從沒真正的考慮過擊敗英國,進而讓義大利人坐大。結果北非戰場成了德國的一個潰瘍。精明的丘吉爾找準德國的軟肋下手,迫使德國真正進入兩線作戰,付出的成本遠勝於當初。

  • 4 # 不沉的經遠

    在開闢北非戰場的問題上,初期希特勒和陸軍總司令部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場上考慮問題,談不上誰對誰錯,只是出發點不同。後來則是希特勒被隆美爾帶上了歪路,投入了過多的力量在北非,嚴重影響了其他戰場。

    北非戰場在整個二戰裡,是一個次要戰場。

    雖然英華人一直強調北非戰場的重要性,但是實際上在義大利參戰以後,聯絡英國和印度洋周圍各殖民地的地中海航線已經被事實上切斷,此後只有極少數英國船隊冒險走過地中海航線。

    因此此時蘇伊士運河的戰略地位已經大為下降,義大利挑起的北非戰役在軍事上價值不大,主要還是出於政治考慮。而對於英國來說也是如此,保護埃及最主要的還是保留英國最後一絲體面。

    初期希特勒和德國陸軍總司令部的分歧,主要是因為考慮問題角度不同。

    1940年10月,德國陸軍總司令部的李特·馮·託瑪將軍前往北非,考察正在進攻埃及的義大利軍隊,並對形式做評估。10月23日,託瑪將軍上交了一份報告,認為北非的地形只有摩托化部隊才能發揮作用,而考慮到北非的交通,4個裝甲師是在保證後勤的情況下使用兵力的上限,也是保證勝利所需的最低兵力要求。

    此時英國在埃及-巴勒斯坦一帶的部隊只有5.5萬人,扣除維持治安所需要的兵力,實際中東總司令韋維爾將軍能動用的部隊僅有1個裝甲師和兩個步兵師,其中一個還是印度步兵師。

    所以如果德國此時在北非投入4個裝甲師的話,確實有很大可能獲得勝利。然而希特勒很清楚,此時義大利正在志得意滿的向埃及進攻,而利比亞可用的港口很少,他不可能讓義大利軍隊停止進攻,好把有限的資源讓給德國軍隊,因此他最後把託瑪將軍的報告擱置了起來。

    直到1941年1月,義大利軍隊被英軍擊敗,丟了昔蘭尼加以後,希特勒才不得不再次考慮再次派遣德軍去北非的可能。雖然陸軍司令部認為北非毫無戰略價值,而且此時英軍已經得到了1個澳洲師和1個紐西蘭旅的增援,要擊敗他們花費的資源將比1940年時更多,因此他們不贊同在那裡分散兵力。

    希特勒從軍事角度對此也表示贊同,但是他還必須從政治角度考慮,因為墨索里尼已經正式要求希特勒派遣一支部隊來協助義大利阻止英軍。所以最終,希特勒決定派遣一支儘可能小的部隊,去完成這個任務。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此時希特勒和陸軍總部之間的分歧,主要是希特勒要兼顧政治上的需要,不可能單純從軍事角度來考慮問題,雙方都是基於自己立場,談不上誰對誰錯。

    但是隆美爾不顧陸軍總部的意見,擴大北非戰役的規模,就影響到了其他戰場。

    德軍一開始派往義大利的是第5輕裝甲師,由隆美爾指揮,不過隆美爾很快就喊著要增援,所以又加派了第15裝甲師。此後隆美爾不甘心只在北非做一個配角,僅僅是幫義大利守住利比亞,因此不斷擴大軍事行動的規模,並多次向英軍發起進攻。

    雖然在北非德軍的數量不多,但是由於北非缺乏鐵路,公路也很簡陋,加上沙漠環境對汽車影響很大,所以為了保證隆美爾的軍事行動,德國不得不向他提供了大量的汽車。像隆美爾為了向埃及進軍,向陸軍總部要了8000輛汽車,而在東線,4個坦克叢集總共才14000輛汽車。

    而希特勒也被隆美爾取得的成績所迷惑,因此一次次增加在北非的投入。為了維持隆美爾的北非攻勢,德國無疑耗費了過多的資源,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他戰場,此時希特勒的決定可以說是錯誤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乾製的魚翅怎麼泡發?需要熬多久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