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下午世界
-
2 # 甜瓜20875
只要是擴張地盤就是侵略,正義所不容的,再者無限的擴張,人員太多,地盤太廣,人無正種,樹無正根,不好掌控,治國理政很困難的,古代無限擴張不好掌控,帝國滅亡的例子也不少,沒必要,華人適中,地盤適中,治理好了就不錯了,無限的擴張,結果就是滅亡。感覺……
-
3 # 許先生身邊事
一、東漢帝國成立之初國內形勢不容樂觀。
自從王莽代漢立新之後,種種失策造成大亂,不可收拾,到劉秀從新統一中國的時候,天下已經受了二十餘年戰火災荒的蹂躪。這對百姓們的生產、生活造成極大的損害,人口銳減、田地荒蕪,帝國此時實力是很虛弱的。如果對西域有所舉措,無疑要動用浩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而這對百廢待興的帝國是相當困難的。孫子兵法中說:勝兵先勝而後求戰。說明戰爭這個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必須要有足夠的勝算才可以決定,同樣,大的外交方略的實施也是關於國家安危的事情,而在帝國還沒有足夠的實力承受這樣嚴重失敗的時候無疑不適於開展對西域的攻略。漢武帝在位時,曾組織了一次對大宛國的軍事遠征,結果第一次遠征慘遭失敗,軍士死傷眾多。於是武帝又再次組建一支數萬人的遠征軍,為此而徵發呼叫致使天下騷動,民間頗有怨恨之聲。在漢帝國鼎盛之時猶且如此,東漢帝國是否能在西域的爭奪過程中不犯任何錯誤,完美的取得成功呢?顯然,沒有任何人敢於如此保證;而剛剛有所安定的中國是否能夠承受得了重大失敗的挫折而不會造成嚴重後果呢,這也是很令人憂慮的,劉秀不可能不做慎重的考慮
-
4 # 使用者67724358697
事實恰恰相反。
班超、馬援都是東漢人,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
個人認為,西安關中人只有在河南人的領導下,才能發揮出戰鬥力。
-
5 # 黃醒輝虎躍龍騰
東漢時期光武帝劉秀放棄西域是正確的,國家還不夠強大,疆域太大,連年遠途征戰,經濟必定會被拖垮。暫時忍痛割愛,韜光養晦,再收復失地,不失為上策。例如現在越南依仗美國,侵佔中國南海20多個島嶼。沙俄也侵佔相當於15個法國面積的中國領土,現時,中國未有必要馬上與他們開戰奪回來,等到中國強大了,再一併收復也未遲。
-
6 # 佳山巍巍
漢朝政權在王莽垮臺後,沿絲綢之路的各綠洲國家已經在各行其是,中原王朝失去了對西域的有效控制。雖然光武帝可以利用親華的情緒(特別在莎車),但他不但沒有這樣做,而且設法與莎車王為敵,以致莎車王與中國決裂。公元45年,西域16國的一個代表團未能說服漢帝重建中國的保護關係。光武帝對Murano(後稱鄯善)王最後一個請求的答覆是,西域各國應隨其所好行事。從此,塔里木盆地的西部和東部分別由莎車和北匈奴統治。
這種情況應該就是題主所說的漢光武帝放棄了西域,主要原因應該是因為自然災害和連年征戰,漢朝政府為了保持對西域的控制,需要花費大量的資源用於供給、運輸和軍事力量,而國家財政難以支撐。東漢建立之前的國家形勢,從公元3年至公元5年之間,發生了黃河改道的水患,公元11年,又發生第二次黃河改道。這兩次水災,導致許多人死去,倖存者逃離了受災區。在鄰近地區,供應的物資不足以供養難民。饑荒蔓延,越來越多的人成了黃河改道的積累性後果的受害者。農民開始逐步地放棄大平原南部,緩慢地向南方遷移。沿遷移的路線出現了動亂,捱餓的農民結夥搶糧,農民起義由此成型。從公元18年王莽下令動員軍隊至公元25年劉秀登基,國家接連經歷水災和戰爭的洗禮,
另外東漢政府還需要對付西北方向的匈奴,他們在內戰期間積極地進行干預,支援皇位的覬覦者之一,並且頻繁地襲掠北方的鄉村。光武帝的軍事姿態完全是防禦性的,雖然隨著公元36年內戰的結束,他強大得足以採取攻勢。那一年他建築了新的防禦工事,以封住進入山西的傳統入侵路線。從公元38年起,貫穿山西中部的第二條防線在興建,另外建造的第三條防線掩護著大平原,以防透過山西的攻擊,第四條和第五條則用來保護陝西北部和渭河流域的下游。所有的城牆都配備了瞭望塔和發訊號的一般設施。這並沒有阻止匈奴隨心所欲地繼續突襲,突破或繞過防禦工事,然後馳騁於西北的大部分地區。當地的農民逃離邊境區,東漢政府支援,甚至幫助這種遷移,這可以從公元33、34、39和44年的詔令中看出。結果,匈奴乾脆留在東漢傳統的邊境內生活。
總之,經濟和軍事兩方面原因導致光武帝只能放棄西域,在軍事上採取防禦性姿態,從結果來看,這也正是東漢政權能夠站穩腳跟,並取得光武中興的原因所在。
就歷史影響來說,東漢政權對西域三絕三通,就這一次來說,並沒有造成太惡劣的影響
-
7 # 揚生解史
漢光武帝為什麼要放棄西域?他是基於什麼樣的考慮而做出的決定?,我們現在就從以下幾下方面來分析下當時的形勢。
一、 東漢成立初期的國內形式。
王莽未年,天災人禍不斷,哀鴻遍野,人民餓死者不計其數。在新莽天鳳年間, 赤眉、 綠林、 銅馬等數十股大小農民軍紛紛揭竿而起,大批豪強地主也乘勢開始倒莽。頓時,海內分崩,天下大亂。
劉秀為皇族後裔,但到他這一代時已成為農民。他親眼目睹了農民生活的悲慘,他見天下大亂,於是也騎眷黃牛同諸多子弟參加了綠林起義。在戰爭的過程中,劉秀逐漸顯露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併成為了起義軍的首領。
經過20多年的內戰,劉秀終於統一了天下。在此期間百姓 傷亡慘重,戰死和病餓而死者不計其數,到劉秀再次統一天下之後,天下人口是隻“十有二存”。可見當時情況之參烈!
解讀:農民出身的劉秀深知民間疾苦,他把主要精放在使飽經戰亂的中原之地儘快的恢復和發展,他“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後,非儆急,未嘗復言軍旅”。
二、 西域諸國狀態。
西域諸國位置偏遠,部落眾多,且人心善變。漢武帝時大宛殺漢使,漢武帝不遠萬里派李廣利帶萬人前往,西域諸國見李廣利軍隊太多承擔不了補給的供應,就乾脆反叛前後夾擊,李廣利兵敗而歸十人還一。漢武帝又撥給李廣利兵員六萬,徵集後勤三十萬,一路從漢朝邊境打到大宛,最後大宛投降,也只收獲千里馬三十、普通馬三千而已,得不償失。
一旦接受諸國的歸降,漢朝每年就要花大量錢財給他們,但他們該叛亂時還是照樣叛亂,所以,光武寧願放棄土地,分封割據勢力以換取和平。
解讀:劉秀對西域諸國採取分封的方法,讓他們以夷制夷。漢代的國力無法完全控制西域,這在西漢時已讓明過了。
三、 劉秀的邊防政策。
劉秀以恢復國內生產為主,對周邊少數民族,他主要採取了友好、友善、自治、互助、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同時也根據具體情況區別對待。
1、 對羌人採取胡蘿蔔+大棒的政策。馬援多次破羌,又奏明朝廷,為羌人安排官吏,修治城郭.建造工事,開導水利。鼓勵人們發展農牧業生產,還派羌族豪強楊封說服塞外羌人,讓他們與塞內羌族結好,共同開發邊疆。另外,對武都地方背叛公孫述前來歸附的氐人,馬援以禮相待,奏明朝廷,恢復他們的侯王君長之位,賜給他們印緩,並撤回馬成的軍隊。
建武十三年(37年),武都參狼羌與塞外各部聯合,殺死官吏,發動叛亂。馬援率四千人前去征剿,羌人佔,他採取斷絕羌人的水源,控制草地,並以逸待勞的方法。羌人水草乏絕,陷入困境,首領們帶領幾十萬戶逃往塞外,剩下的一萬多人也全部投降。從此,隴右安定。羌人聞馬援色變。
2、 對於南越叛亂,光武帝派馬援為伏波將軍平叛。馬援平定了嶺南,並組織人力,為郡縣修治城郭,並開渠引水,灌溉田地,便利百姓。馬援還參照漢代法律,對越律進行了整理,修正了越律與漢律相互矛盾的地方,並向當地人申明,以便約束。從此之後,當地始終遵行馬援所申法律,所謂“奉行馬將軍故事。”
3、 對匈奴,光武帝收降南匈奴,並實行了種種優撫政策。而卻拒絕北匈奴與漢修好的請求,以南匈奴對北匈奴以夷制夷。
以上可看出,東漢初年對少數民族的政策是靈活多變、總體緩和、但根據具體情況區別對待。而對內,農民出身的劉秀實行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這也是"光武中興"的重要原因。
這讓東漢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雖然後來的班超又奪回了西域的控制權,但是他的後繼者卻沒有能力穩定住西域,漢朝就慢慢喪失了對西域的控制。
回覆列表
因為那是匈奴也在盯著西域,劉秀當時不想和匈奴起衝突,也沒信心打贏匈奴,所以放棄了控制西域的機會,對匈奴烏桓也是採取賄賂政策。以前劉秀曾經派馬援,吳漢北擊匈奴但都無功而返,這打擊了劉秀的信心,認為匈奴難以討平。後來匈奴內亂,劉秀也因為有了之前陰影而拒絕出兵。西域這邊也同樣,與劉秀年年給外族送的賄賂相比,和西域各國改良關係的花費肯定是更少的。但這麼做自然會和匈奴起衝突。劉秀不是宣帝,統一天下後就缺乏了那種魄力,而且這段期間無論是南征還是北討進展都不太順利,所以劉秀就打算休養生息了,希望後代幫忙解決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