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鄧海春
-
2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在中國古代皇權社會的歷史上,清朝對宗室子弟的培養是最注重、最嚴格的,沒有任何朝代能相提並論,按照古代對帝王的考量標準,清朝皇帝基本上沒有一個昏庸之輩。
清朝的皇子們接受的培訓是非常嚴格的,他們所經歷的一切辛苦,是咱們現今這些莘莘學子們根本無法想象的。
一、“卯入申出”苦讀書
清朝官員兼文士趙翼在他所著的《簷曝雜記》“皇子讀書”卷中就記錄了皇子們辛勤的學習生活: 五鼓時分,皇子們就要進入書房讀書。那麼,要提前穿衣、梳洗,再加上路程時間,可想而知,皇子們起床的時間肯定不會晚於4點。
“卯入申出”,從早上五點開始,一直學習到下午三點,長達十個小時之久。
文化課學完了就能回家玩去了嗎?想得美,還要練習武藝。
直到太陽下山,6點以後,一天的學習才算是結束了。
這麼辛苦,皇子們能像現在的學生們一樣,放寒暑假嗎?想得挺美。
一年之中,在除夕上午,皇子們放假半日。元旦、端午、中秋各放假一天。皇子過生日,可放假一天,皇阿瑪萬壽(生日)放假兩天。
一年總共能休息六天半,其餘的時間都必須學習。
這麼辛苦的學習生涯,什麼時候是個頭呢?能有畢業嗎?那就要看你的成績如何。
如果悟性高,接受能力強,學習成績好,學業完成就畢業了,如果腦袋瓜子不是很靈光,有的要熬到三十歲,幾乎就相當於現在博士後的年齡。
道光年間,惠親王綿愉腦袋瓜子就不太好,由於學習成績不理想,他當時已經年近四十了,每天處理完公務以後,還必須要“揹著書包上學堂”,和那群小兒郎同班苦讀。
乾隆年間的內閣中書趙翼,是乾隆二十六年科舉考試的探花,他有一次去皇宮早朝,去得比較早,五更時分,朝廷的文武百官還沒有來,但他看到皇子們已經在上書房開始讀書了。
趙翼非常吃驚,大加感慨:
按照現在的話說,人家出身比你好,比你更優秀,還比你更努力。
還讓人怎麼活?
二、課程內容深考究
咱們再來看看皇子們都學些什麼課程。
1.各種語言
漢語、滿語、蒙古語這三門是最基本的,大清是滿漢共治,所以要學習漢語和滿語。那蒙古語怎麼回事呢?首先,清朝歷代帝王除了是大清帝國的皇帝以外,還都有個重要的身份:蒙古大汗,這是皇太極時代就開始了,精通蒙古語,就是為了加強對蒙古諸部的統治;其次,這也是為了自己未來的老婆而學習。滿蒙聯姻是清朝歷來的國策,將來免不了要娶個蒙古老婆,方便枕蓆間的交流。
2.儒家的經典著作
四書五經,必須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易經》等,又如《資治通鑑》等史學名典也要認真學習。還必須要有自己的心得體會。
3.書法
書法是皇子們的必修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網上檢索一下,清朝的皇帝和親王貝勒們幾乎個都寫得一手好字,工整大氣,非常漂亮。
4.先帝的祖訓
清朝的歷代先皇聖訓也是必修內容之一,比如說,順治的《資政要覽》,雍正的《聖祖庭訓格言》,這些不但要學習唸誦,還必須背誦精熟,隨時都能引用其中的章句。
三、騎馬射箭
“國之大事,唯祀與戎”,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清朝的皇子們除了刻苦學習文化知識,還要上體育課――騎射。
這是愛新覺羅家馬上得江山的傳統,為了不忘本,以彰顯尚武精神。
每天下午3點半以後,文化課剛剛結束,皇子們就又開始了武藝訓練。
射箭,分為步射和騎射兩種。 步射是在院子裡,立有箭靶,皇子們練習射靶。而馬射則需要騎在馬上射靶,每隔五天,皇子們去圓明園實習一次。
學習中成長,實踐中鍛鍊。每年的木蘭秋獮,就是檢驗和鍛鍊皇子們騎射成績的時刻,皇子們都要隨行參加。
法國傳教士張誠曾經在他的日記中記載過康熙率領著皇子們進行圍獵的盛況:
經過嚴格訓練的皇子們的表現相當不錯,不負聖望,成績驕人,在《簷曝雜記》中,記載過乾隆皇帝對皇子皇孫們的考試: 乾隆的一個皇孫名叫綿恩,八歲就能夠射箭,三發三中,得到乾隆的稱讚和賞賜。 這個綿恩很了不起,後來做過九門提督步軍統領,他的孫子,他的孫子的孫子,都做過九門提督步軍統領。
四、因材施教各有才能
皇子們的培養方式並不完全相同,除了基本的各種典籍和騎射功夫,還會根據皇子們各自不同的特點進行引導性的培養。或側重於治學,或側重於理政,或側重於統兵,各有千秋。
康熙有三十五個兒子,九十七個孫輩,幾乎個個都學有所成,沒有一個是紈絝子弟。 有的是統兵打仗的將才,有的是治學功底深厚的文壇領袖,有的則是理政治國的才幹。
可以負責任地說,清朝的歷任帝王的個體素質是中國古代歷朝中最高的。
雖然清朝對皇子們的培養如此精心盡力,但隨著世界的發展和進步,他們所學的東西卻逐步落後和淘汰,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因為學習知識的根源――維護一家一姓的皇權專制,已經不適應於世界發展的大氣候,被淘汰也是歷史的必然。
這種沒落,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整體的沒落,已經不是靠某個明君、某位大帝能夠憑一已之力所可以挽救的。
-
3 # 你的大眼睛明亮又
前兩天才看了溥儀寫的《我的前半生》,裡面有粗略的介紹他的學習。
溥儀是在yu慶宮學習的。6歲開始上學,他有很多老師,教他不同的學科,甚至還有一個外教教英文。老師們雖然是他的老師,但也是他的臣民,不能打罵體罰,所以就會有陪讀書童,一般是王爺的孩子或者大臣的孩子。上學遲到或者不專心就會讓伴讀書童代皇上受過。按溥儀說的,老師不僅授課,還會給他處理政務一些建議,包括張勳復辟之前會見張勳,也是他的老師告訴他應該說些什麼,賞些什麼。
如果皇帝不好好讀書,也有辦法,溥儀說,每天早上會有一個太監站在他的寢殿門口給他讀書,以加深他的印象。
回覆列表
康熙年間,諸皇子未成年以前,分居宮內各處,也就是他們就學的主要場所。如大內乾清宮東有毓慶宮,皇太子胤礽曾居於此。後來成為皇帝的胤禛及其子恭親王弘晝和弘曆的子孫輩,自6歲入學,也多居於此宮。再就是外朝文華殿正北的擷芳殿,殿宇三所,綠瓦覆頂,也是皇子們的居所。此外如南薰殿、西長房、兆祥所、鹹福宮,均是皇子就學之處。
雍正初年,設上書房於乾清宮左楹,西北向。地近皇帝寢宮,主要是為了便於隨時稽察。從此,皇子就讀上書房成為制度。圓明園諸皇子肄業之所在勤政殿東,屋凡三進,地宇幽邃。乾隆帝御書“先天不違”、“中天立極”、“後天不老”三匾額懸於該處,時稱“三天”雲。 上圖鄂爾泰
上書房設上書房師傅和上書房行走,上面還有總師傅,“以貴臣為之,或一人,或二人”,經常到書房稽察功課。雍正年間,任滿洲旗人鄂爾泰和漢軍旗人張廷玉為上書房總師傅。兩人都是翰林出身,身兼大學士、尚書、軍機大臣於一身的中樞重臣。由他們負責皇子教育,足以說明皇帝的重視。良師出高徒,效果也是明顯的。昭槤後來追述說:“當時師傅,皆極詞臣之選,故列聖(指歷朝皇帝)學問淵博,固皆天縱,亦一時師保訓迪力也。”
上書房內還設有“諳達”。諳達是滿語,原義為朋友,這裡特指諸皇子學習騎射和語言的教習。諳達有三種:一為伯哩(弓)諳達,由八旗參領、佐領一級人員中挑選弓馬、國語嫻熟者充任,教授皇子騎射;再就是蒙古諳達和滿洲諳達,他們都是八旗翻譯出身,前者教授蒙古話,後者教滿文及翻譯。諳達身分稍遜於師傅。諳達也設總諳達,派滿洲權貴充當。
皇子們就讀,每年除元旦、端午、中秋、皇帝“萬壽”及本人生日,可免去課讀,除夕準提前散學,其餘便沒有假日。他們於每日卯刻至書房。先教弓箭,後學滿文、蒙文,再學漢課。幼年皇子課程簡單,午前便行告退。年長者得等到未正二刻才下學。接著需練習步射,在圓明園時則五日一習馬射,寒暑無期。每當皇帝在西苑紫光閣閱武進士試時,必先命皇子騎射,成為讚賞天下士子的一種程式,也算是對皇子武功的考核。上圖紫光閣
上書房的規矩嚴格。讀書者每日至下屋歇息不過一二次,每次不過一刻,且須師傅批准。讀書間隙許可講書論史,但不準外出閒逛。如果功課沒有完成,或罰書或罰字,也有罰下榻站立誦讀的,惟無罰跪例。隨侍內外人等,均在窗外或明間聽差,聞喚始入,太監亦不敢喧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