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拍客阿亮
-
2 # 偉哥農村記
研究半地下式日光溫室的土地利用率,解析該型別日光溫室土地利用效率的途徑。[方法]計算10 m跨度半地下式日光溫室,隨長度變化,該日光溫室的土地利用率的變化,並進一步分析增加跨度對土地利用率的影響。[結果]10 m跨度的半地下日光節能溫室最佳室內長度範圍80 m以上,其室內生產面積土地利用率的極限在0.50以內,全部生產面積土地利用率的極限在0.62以內。對80~90 m長度的溫室其跨度從10 m增加到13 m,土地利用率可以提高2%。[結論]半地下式日光溫室的土地利用率較低,增加長度和跨度對提高土地利用率效果有限,應注重採取多種防止熱量散失的措施,增加溫室的保溫效能,同時注重耐低溫寡照品種的引用,提高日光溫室的種植技術,增加半地下式日光溫室的土地生產率。
-
3 # 農村小邱
溫室土地利用率,是衡量溫室經濟性的一個指標。溫室的建造以及後續的運營維護都是有成本的,這個成本是產品總成本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終將攤銷到每一株植物當中。為降低成本攤銷,有很多方法可以施行。
開啟網易新聞 檢視更多精彩圖片
方法如下:
1. 降低溫室建造成本
採用務實而高效的設計方案,避免採用花哨、不切實際的方案。
只選對的適用的,無論它是貴的、賤的還是中間的。
2. 降低溫室執行和維護費用
在氣候較適宜地區栽培作物,減少溫室建造成本和加溫降溫裝置執行支出。
在氣候不適宜地區栽培作物,應衡量物流成本與溫室綜合成本攤銷之間的關係。避免本地產品與外地輸入產品競爭劣勢的情況出現(包括價格和品質)。
選用故障率低,維護少的產品。
3. 認真評估人力資源成本和機械裝置投資之間的關係
使用機械裝置可以提高生產效率,減少人力資源使用,但會增加投資。因此,二者之間的採用比例應當進行認真評估。尤其應考慮若干年內人力資源成本的變動趨勢。另外需要考慮的是人力資源使用量較大時,是否會存在人攜帶和傳播病蟲害的風險。
4. 縮短作物在溫室內的生長時間
縮短作物在溫室內的生長時間可以提高溫室利用率,降低單株作物成本攤銷。其原則為只在作物需要溫室的時期和(或)生長階段進行溫室栽培。
5. 增加單位溫室面積的植株數量
增加單位溫室面積的植株數量也就是提高作物栽培密度。除了傳統密植(縮小作物間距)概念外,在溫室的發展過程中有幾種方式可以採用。
例如:
活動苗床的採用。小型盆栽植物在固定式苗床或露地栽培條件下,為方便管理員工作,需要每床之間或每隔一定距離設定一條作業道。這條作業道的寬度一般不會小於50cm。包括溫室主作業道在內,溫室土地利用率為55%左右。活動苗床由於可以左右活動一條作業道的寬度,因此,若干組苗床只留一條作業道,這樣溫室土地利用率可達到75%左右。
荷蘭式活動苗床或溫室內全物流系統是進一步減少作業道的案例。其除了保留一條主運輸道以外,取消所有的作業道,苗床由物流系統進行自動化運輸,其土地利用率往往大於90%,大面積應用時土地利用率有可能達到98%以上。
以上兩種方式都是以平面栽培模式為考量,其土地利用率的極限是100%,再高,理論上是不可行的。
那我們要想繼續提高利用率呢?那就向第三維度拓展,立體栽培概念圈主在這裡所指的立體栽培並非簡單的A字架、栽培柱什麼的。因為那個有遮光,會對後面的作物生長有影響。不過溫室北牆的牆體栽培是個比較好的案例。
圈主無意槍斃所有的I字架、A字架或栽培柱。但事物的出現和發展都有其兩面性,我們在工程應用時應對其工作原理和正面負面因素均進行了解,並權衡利弊再決定是否採用。設施栽培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為作物提供一個穩定的可控的光溫水肥氣環境。I字架、A字架和栽培柱都會產生投影,會對光環境產生影響。其投影範圍與太陽高度角、架子形狀、架子高度、架子朝向等幾個因素決定的。架子間距的確定,受到架子投影範圍、作物需光和作業道寬度要求三個因素影響。如果架子的排布使作物不能獲得較為一致的光照,或是光照條件滿足但並沒有實際提高土地利用率的話,那說明該產品是不成熟或不適用的。圈主覺得,太陽高度角較低的地區和時間(太陽高度角受緯度、季節和時間因素影響)不太適宜採用這種栽培模式,因為可能造成較大的投影,使作物受光不均一,作物生長一致性差。
可能有人提出荷蘭的無限生長型番茄密植案例。這個栽培模式作物投影非常嚴重,為何能獲得高產?其中一個原因是人工間層補光。這種栽培模式下,Sunny只作用於作物冠層,冠層以下以人工光照方式給予定光量定光譜的補光,並人工剔除低光合速率的葉片,從而保證其整體光合速率。
如果能讓栽培槽動起來,是否能讓作物獲得較為一致的光照呢?我想應該是可以的。因為已經有人在做這種裝置了。但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圈主覺得這類裝置具有學習和研究價值,推廣條件暫不具備。至於原因嘛,圈主緩慢地伸出三根手指頭,說道:“就一個字兒——造價。”
-
4 # 起點農業
你好,關於溫室種植,怎麼提高土地利用率。說簡單點就是怎麼在溫室大棚的有限面積提高種植數量,提高產量。
(傳統大棚種植方式)
一、普及:溫室種植方式基本情況瞭解。對於溫室種植方式,有人瞭解也可能有人不瞭解。溫室大棚一旦建設完成,基本就不隨意的改的基礎建設。這樣一來,溫室大棚的種植面積就是固定大小。想要在這有限的種植面積上提高土地的產量,用傳統的種植方式基本不會有很大的幅度。因為大家都知道6-8月之間,是溫室大棚歇地、悶棚、消毒的時候,只有這樣才能減少土壤鹽鹼化、減少大棚種植病蟲害的發生。是一年當中不能缺少的部分。所以傳統種植方式,想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作物產品基本是不可能。
二、溫室大棚立體種植模式1、立體種植模式,也是在最近幾年才有盛行。我簡單介紹一下立體種植,都需要什麼產品構成。常見的立體種植作物草莓,主要構成部分有、立體栽培支架、立體種植槽體、立體栽培所用的基質(代替土壤)、滴灌裝置、水肥灌溉一體機等主要構成部分。
2、傳統種植1畝的草莓苗大概是6000顆左右,而才用這樣的立體方式種植草莓大概是12000顆左右,種植面積就增加了一倍。產量隨著增加的應該不止一倍。這樣呢就大大增加了土地利用率。還有就是立體種植用的是基質,並不是土壤。不用歇地、悶棚、消毒等措施,更為重要是不比為重茬種植的煩惱。一般在1-2年更換一次基質就可以了。
3、立體種植的缺點就是這些設施需要購買,立體栽培設施主要立體支架和種植槽,按照一畝大棚計算,預計投資裝置價格在4-5萬左右,種植槽屬於PVC材料和塑鋼門窗那種材料一樣,可以使用20年。
回覆列表
你好,在使用生態溫室的過程中,如何才能提高它的利用率,把成本降低呢?我們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根據需要選擇生態溫室的型別。溫室大棚的型別很多,目前推廣面積較大的主要是連棟溫室和塑膠大棚。前者造價高,若冬季加溫,執行費用也高。後者相對來說造價較低,但鋼管強度不大,大棚空間小,用途不廣。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種植狀況來選擇,或者將二兩特點結合起來,使其既具有連棟溫室的功用,又美觀大方、堅固耐用。
二、種植高效益的作物。溫室大棚種植相對露天栽培投資較大,凡能露天常年種植和效益低的作物都不要在溫室大棚內種植。從各地使用溫室大棚的經驗看,效益最好的是種苗繁育。如部分鄉鎮農技站投資2-3萬元,建設溫室大棚,繁育蔬菜果樹種苗,既推廣了優良品種,又獲得了可觀的收入。此外,生產反季蔬菜等也可產生較好的效益。
三、採用綜合配套技術、增加溫室大棚的用途。溫室大棚常用的配套技術有:
1、發揮溫室大棚的支架作用。對苦瓜、黃瓜、絲瓜、豆角等利用溫室大棚作支架,既可節約支架費用,又可提高產量。
2、噴滴灌技術。溫室大棚種蔬菜噴滴灌生產與常規生產相比,產量可提高20%左右,經濟效益提高30%以上。
3、大棚早熟密植栽培技術。大棚採用該技術栽培南瓜、黃瓜、絲瓜等,產值均可增加20%以上。
4、使用防蟲網。使用防蟲網成本低、效果是十分理想的,一般增加產量10%以上,經濟效益提高20%以上。尤其對速生葉類蔬菜,使用防蟲網,可大大減少農藥的施用,降低蔬菜的農藥殘留量,降低成本,提高菜價和經濟效益。
運用上述方法可以很好地提高生態溫室的利用率,不浪費任何空間,還能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受到了許多使用者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