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1
馬致遠這首散曲(小令),無疑是元代散曲中的精品。王國維稱讚它“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有元一代詞人,均不能辦此。”(《人間詞話》)
散曲的語言明白如話,幾乎不需要註釋,今天的人都能讀懂。
2
第一個問題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什麼地方的景物。
枯藤老樹昏鴉,是南北都可能有的景物。而小橋流水人家,很容易讓人覺得是江南景物。但是,接下來的“古道西風瘦馬”,又不太像江南地區的旅行景況。江南地區秋天天氣仍比較溫暖,西風並不惱人;再者,江南地區多江河湖泊,主要交通工具是船,不是馬。還有,散曲作者馬致遠是元大都(今北京市門頭溝王平鎮韭園村)人,不是江南人。
多年前,我已經提出如下意見:這首散曲所寫的是壩上草原的景物。
我的根據來自馬致遠的另外兩首《天淨沙》
根據孫楷第《元曲家考略》的考證,馬致遠用【天淨沙】曲調一口氣作了三首散曲,廣泛流傳的是第一首,即這首“枯藤老樹昏鴉”,第二、第三首如下:
平沙細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
一聲新雁,黃雲紅葉青山。
西風塞上胡笳。月明馬上琵琶。那底昭君恨多。
李陵臺下,淡煙衰草黃沙。
三首小令,應該是一組紀行之作。根據詩意、景物、塞上、胡笳、昭君等判斷,它們記錄的是塞上一次行旅的情景。第三首作品中的李陵臺,指位於元朝大都(在今北京市)與上都(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市多倫縣閃電河畔)之間一處驛站的建築物。文獻記載,為金章宗完顏璟(1168—1208)下令修建李陵祠廟的遺蹟,位於“桓州故城西南四十里”,“去上京百里許”。桓州故城在今天內蒙古正藍旗西北上都鎮。可見,李陵臺位於元上都西南方向百里左右某處,即今天北京和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之間的壩上地區。具體地說,可能位於張北縣、沽源縣或太僕寺旗境內。
3
壩上草原怎麼會有小橋流水人家之景呢?到過壩上草原的人,一定會產生這種懷疑。
這裡邊有個版本的問題。
今天流行的版本,文字大概是根據元朝散曲總集《梨園按試樂府新聲》而來的。這個總集雖然為元人所選輯,但作品文字不見得是原始版本。這首作品還有另一種版本。元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卷三引“北方士友傳沙漠小詞三首”,第一首如下:
瘦藤老樹昏雅,遠山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斜陽西下,斷腸人去天涯。
就是說,原始版本可能是“遠山流水人家”。
遠山流水人家,是典型的壩上草原景象。張家口壩上地區民間流行兩句歌謠,一句叫“山無頭,水倒流”,一句叫“遠看有山,近看無山”。壩上地區的山,都是緩坡,沒有陡坡,所以不知道山是從何處開始的,遠看是山;走過去,不知不覺間山已經被踩在腳下,所以近看無山。至於水倒流,指的是,因為地勢南高北低,滹沱河不同於其他河流的自西向東流淌,而是自南向北流淌。
壩上草原,雖然地處北方,年降雨量不大,但相對低窪的草原地帶,溼地、水流是常見之景。張北縣曾經有水面達萬畝的高原內陸湖安固裡淖,現仍有水面800餘畝的太子湖,沽源縣則有閃電河,天鵝湖。
4
小橋流水人家是怎麼來的呢?
如果說,“小橋流水人家”的版本始於《梨園按試樂府新聲》,基本可以肯定,這是由於編輯者不瞭解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寫於壩上地區,不瞭解壩上草原的景物。
小橋流水人家,當然也不是憑空捏造的。有兩個可能:
一個是根據馬致遠韭園村的情況修改的。韭園村位於山坡上,村子中部有一眼泉水,泉水流出後,順坡穿過村子,流經相傳是馬致遠故居的院子門前。為了出入方便,村民在水溝上修建了跨度一米左右的小橋。
還有一個是真的江南景物。馬致遠在今天浙江寧波地區做過地方官,任職期間,做過一些興修水利方面的事情。
也就是說,《梨園按試樂府新聲》的編輯者,根據馬致遠家鄉或者曾經任職地區的地理特點,對“遠山近水人家”進行了修改。
5
元朝著名曲韻家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稱讚此曲為“秋思之祖”。這個讚譽,恐怕不太符合實際情況。
我們知道,另一位著名雜劇家白樸,作過類似的散曲,曲牌也叫《天淨沙》,題目跟馬致遠的只有一字之差,叫《秋》。散曲文字如下: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三個名詞直接排列的句法(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所用詞語(老樹,寒鴉—昏鴉),所押的韻(鴉家馬下涯,霞鴉下花,都屬於“家麻”韻),兩者之間,相似度很高,不得不令人懷疑,二者之間有影響與被影響的關係。
白樸(1226—1306)不但是著有《梧桐雨》《牆頭馬上》等傑作的雜劇名家,同時對馬致遠而言,也是前輩,出生時間比馬致遠早二十多年。合理想象,可有兩點推論:一是白樸作《天淨沙·秋》早於馬致遠作《天淨沙·秋思》,二是馬致遠作《天淨沙·秋思》時應該熟知白樸的《天淨沙·秋》。
可見,馬致遠寫《天淨沙·秋思》,很有可能是受了白樸的影響。白樸首創之功,不可抹殺。
當然,馬致遠的這首散曲後來居上,更能打動人心,具有更強的藝術感染力,也是不爭的事實。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1
馬致遠這首散曲(小令),無疑是元代散曲中的精品。王國維稱讚它“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有元一代詞人,均不能辦此。”(《人間詞話》)
散曲的語言明白如話,幾乎不需要註釋,今天的人都能讀懂。
2
第一個問題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什麼地方的景物。
枯藤老樹昏鴉,是南北都可能有的景物。而小橋流水人家,很容易讓人覺得是江南景物。但是,接下來的“古道西風瘦馬”,又不太像江南地區的旅行景況。江南地區秋天天氣仍比較溫暖,西風並不惱人;再者,江南地區多江河湖泊,主要交通工具是船,不是馬。還有,散曲作者馬致遠是元大都(今北京市門頭溝王平鎮韭園村)人,不是江南人。
多年前,我已經提出如下意見:這首散曲所寫的是壩上草原的景物。
我的根據來自馬致遠的另外兩首《天淨沙》
根據孫楷第《元曲家考略》的考證,馬致遠用【天淨沙】曲調一口氣作了三首散曲,廣泛流傳的是第一首,即這首“枯藤老樹昏鴉”,第二、第三首如下:
平沙細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
一聲新雁,黃雲紅葉青山。
西風塞上胡笳。月明馬上琵琶。那底昭君恨多。
李陵臺下,淡煙衰草黃沙。
三首小令,應該是一組紀行之作。根據詩意、景物、塞上、胡笳、昭君等判斷,它們記錄的是塞上一次行旅的情景。第三首作品中的李陵臺,指位於元朝大都(在今北京市)與上都(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市多倫縣閃電河畔)之間一處驛站的建築物。文獻記載,為金章宗完顏璟(1168—1208)下令修建李陵祠廟的遺蹟,位於“桓州故城西南四十里”,“去上京百里許”。桓州故城在今天內蒙古正藍旗西北上都鎮。可見,李陵臺位於元上都西南方向百里左右某處,即今天北京和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之間的壩上地區。具體地說,可能位於張北縣、沽源縣或太僕寺旗境內。
3
壩上草原怎麼會有小橋流水人家之景呢?到過壩上草原的人,一定會產生這種懷疑。
這裡邊有個版本的問題。
今天流行的版本,文字大概是根據元朝散曲總集《梨園按試樂府新聲》而來的。這個總集雖然為元人所選輯,但作品文字不見得是原始版本。這首作品還有另一種版本。元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卷三引“北方士友傳沙漠小詞三首”,第一首如下:
瘦藤老樹昏雅,遠山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斜陽西下,斷腸人去天涯。
就是說,原始版本可能是“遠山流水人家”。
遠山流水人家,是典型的壩上草原景象。張家口壩上地區民間流行兩句歌謠,一句叫“山無頭,水倒流”,一句叫“遠看有山,近看無山”。壩上地區的山,都是緩坡,沒有陡坡,所以不知道山是從何處開始的,遠看是山;走過去,不知不覺間山已經被踩在腳下,所以近看無山。至於水倒流,指的是,因為地勢南高北低,滹沱河不同於其他河流的自西向東流淌,而是自南向北流淌。
壩上草原,雖然地處北方,年降雨量不大,但相對低窪的草原地帶,溼地、水流是常見之景。張北縣曾經有水面達萬畝的高原內陸湖安固裡淖,現仍有水面800餘畝的太子湖,沽源縣則有閃電河,天鵝湖。
4
小橋流水人家是怎麼來的呢?
如果說,“小橋流水人家”的版本始於《梨園按試樂府新聲》,基本可以肯定,這是由於編輯者不瞭解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寫於壩上地區,不瞭解壩上草原的景物。
小橋流水人家,當然也不是憑空捏造的。有兩個可能:
一個是根據馬致遠韭園村的情況修改的。韭園村位於山坡上,村子中部有一眼泉水,泉水流出後,順坡穿過村子,流經相傳是馬致遠故居的院子門前。為了出入方便,村民在水溝上修建了跨度一米左右的小橋。
還有一個是真的江南景物。馬致遠在今天浙江寧波地區做過地方官,任職期間,做過一些興修水利方面的事情。
也就是說,《梨園按試樂府新聲》的編輯者,根據馬致遠家鄉或者曾經任職地區的地理特點,對“遠山近水人家”進行了修改。
5
元朝著名曲韻家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稱讚此曲為“秋思之祖”。這個讚譽,恐怕不太符合實際情況。
我們知道,另一位著名雜劇家白樸,作過類似的散曲,曲牌也叫《天淨沙》,題目跟馬致遠的只有一字之差,叫《秋》。散曲文字如下: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三個名詞直接排列的句法(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所用詞語(老樹,寒鴉—昏鴉),所押的韻(鴉家馬下涯,霞鴉下花,都屬於“家麻”韻),兩者之間,相似度很高,不得不令人懷疑,二者之間有影響與被影響的關係。
白樸(1226—1306)不但是著有《梧桐雨》《牆頭馬上》等傑作的雜劇名家,同時對馬致遠而言,也是前輩,出生時間比馬致遠早二十多年。合理想象,可有兩點推論:一是白樸作《天淨沙·秋》早於馬致遠作《天淨沙·秋思》,二是馬致遠作《天淨沙·秋思》時應該熟知白樸的《天淨沙·秋》。
可見,馬致遠寫《天淨沙·秋思》,很有可能是受了白樸的影響。白樸首創之功,不可抹殺。
當然,馬致遠的這首散曲後來居上,更能打動人心,具有更強的藝術感染力,也是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