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跪射俑
-
2 # 哈士不是奇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得從秦國的由來說起。
秦國祖先秦非子因善於養馬,受到周孝王賞識,從而獲取封地,成為秦國第一任國君,號稱“秦嬴”。然而此時的秦國,封地狹小。既不是諸侯,也算不上卿和大夫。僅僅只是作為周天子附庸國的形式存在。
直到周幽王被犬戎所殺,秦襄公率兵救周,並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並約 誓,“秦 能 攻 逐 戎,即 有 其 地”,“襄 公 於 是 始 國“,建立秦國。
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而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史記·秦本紀》儘管如此,但是因為秦國曾經的養馬歷史再加上地處西陲,一直被東方諸國所看低,在國際上也沒有什麼話語權。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秦國的君王少有庸人,大多勵精圖治,奮發有為。而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更是使秦國成為了政治,軍事強國。
那麼,秦孝公到底是如何透過商鞅變法實現國富民強的呢?
經濟制度方面,廢井田開阡陌封疆商鞅廢除了原有的井田制,改為了土地私有制度。原本屬於國家,貴族的土地可以為個人所有。允許土地買賣,普通民眾也可以透過合法途徑獲取土地。法令還鼓勵農民開荒,賦稅由個人所佔有的土地的多少來平均負擔。此舉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提高了糧食產量,使整個秦國富了起來。
同時,為了提高從事農業的人數。商鞅鼓勵人民從事農業,而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抑制商業的發展,是為“重農抑商”。
政治制度方面,君主集權,縣政管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周朝的分封制度已經不利於君王管理地方。商鞅將全國分為三十一縣,縣長由中央指派。這一舉措使得政令的下達更為高效便捷,嚴重打擊了舊有宗族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
而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史記·商君列傳》軍事制度方面,獎勵軍功爵制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了二十等軍功爵制。無論何人,只要立下軍功,,即可封爵。在士兵中,“能得甲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田,”在軍官中,能得一甲首者,其賞賜與士兵相同。但是,對於戰爭中沒 有戰功或逃跑計程車兵“不得,無返。”因此,秦國計程車兵在戰場上往往勇猛無比,不懼生死,猶如虎狼。
至此,秦孝公透過商鞅的一系列變法,使得秦國一下成為西方霸主,東方諸國再也不敢小覷秦國。
回覆列表
繼秦穆公之後的一百七十多年裡,七代秦君中,有的昏庸,有的爭權內亂,至使秦國喪失河西土地。直到秦獻公死,二十一歲的秦孝公接位時,秦國已是隻風雨飄搖的破船,等待秦孝公的是如何保國雪恥,奪回河西失地繼續東擴。
秦孝公面向全國首發“招賢令”,衛鞅入秦
魏王不識衛鞅,魏國之不幸
衛鞅,衛國國君的小妾所生的兒子,原名公孫鞅,因為生在衛國,所以也叫衛鞅。
衛之諸庶孽公子也。
《史記.商君列傳》
衛鞅初出政道時,是在魏國國相公叔座手下做一小吏(中庶子)。
公叔座深知衛鞅有治國之才,總想著找個機會向魏王推薦衛鞅。然,機會還沒等到,公叔座先病危。
魏王聽說公叔座病危,便騎上快馬來到公叔座府,一是為探望魏國重臣。二是向公叔座討問國事。
公叔座見魏王向他討問國事,立刻向魏王推薦了衛鞅,並囑咐魏王:“若用衛鞅請重用,若不用請殺之。”
待魏王走出公孫府,魏王便對左右說:“公孫座真的是病糊塗了,他居然讓我把國政交給一個二十四歲的中庶子。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公叔座待魏王一離開,便把衛鞅叫到床前說:“衛鞅,你趕快逃吧,剛才魏王來過問國事,我向他推薦了你,但看他沒有要用你的意思,所以我又說:‘既不用你,就要殺掉你。’於國,我得告訴國王殺掉強勁對手。於私,我得告訴你,趕快逃。”
衛鞅聽公叔座說完,淡定的笑了笑說:“老師放心,他既沒聽您的用我,那也就不會聽您的殺掉我。”
讚揚是門大學問:讚揚與自己實力相當的人,是胸懷寬廣;讚揚不值得讚揚的人,是借力打力;讚揚一個比自己強大的人,則是勇敢無畏。公叔座大智大勇。
公叔座雖然慧眼識才,卻不如衛鞅更識人心。他知道魏王既然不相信公叔座識才,也就不會聽信公叔座的殺掉他。這比慧眼識才更懂人心,更睿智。
衛鞅初秦國
東周到了三國分晉後便進入戰國時期,這是一個大爭的時代,諸侯之間不斷廝殺,相互兼併。六國不與秦會盟,並被山東六國視為夷翟,而且時刻準備著侵呑秦國刮分秦國。
秦孝公為恢復秦穆公時代的那種“東平晉亂”“西霸戎翟”的繁榮昌盛之景象,向全國發出“招賢令”。
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史記.秦本紀》
衛鞅見到“招賢令”大讚:“五百年一出的好文。敢與權臣共享天下,雄霸天下之國君。”衛鞅即刻啟程奔向秦國。
衛鞅入秦後找到秦孝公寵幸的景監,在景監的安排下,秦孝公一共四次接見衛鞅。
第一次,衛鞅在秦孝公面前大談“帝道”,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的治國之道。
秦孝公不予理採,事後評價衛鞅為“妄人”,不配重用。
第二次,衛鞅大講“王道”,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治國之道,秦孝公還是聽不進去。
第三次,衛鞅大說“霸道”,也就是春秋五霸之道,秦孝公聽了有點興趣,可還是難興奮。
第四次,衛鞅才拿出了壓箱底的寶貝“強國術”。這次秦孝公徹底興奮聽呆了,把自己的桌几一個勁的往衛鞅身邊靠,最後是倆人臉對臉的談了幾天還沒談夠。
衛鞅之所以第四次才拿出壓箱底的寶貝,主要是為了試探秦孝公對變法的態度和決心。要重要的是想試探秦孝公是否有慧眼識才的能力。
秦孝公給衛鞅加官、晉爵、封地,兌現了招賢令的承諾。
衛鞅變法
當秦孝公了解衛鞅的變法方向後,便決定君臣同心,共同為偉大復興而努力,為建立強秦奮鬥。
衛鞅當然不負秦孝公的盛情與信任,為秦國制定了一整套變法措施供秦孝公實施並實現變法強國夢。
全面改革政治制度
1,中央集權制和官僚制
合併鄉邑為縣,設縣令、縣丞。打破世襲世祿制,縣令、縣丞由中央任命。清除尾大不掉的卿士,使秦國免除三國分晉那樣的悲劇。
打破世祿世襲制,由君王任命地方官吏,是保障國家統一,中央集權制的肇端。
2,軍功爵制
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也就是獲敵人首級者可以得到升一級的爵位。
軍功爵製為下層社會提供了一個向權力與富貴的通道,激活了整個秦國社會潛在的巨大活力。
3,連坐制
全體居民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一家犯法,十家連坐。各家相互監督。
以民治民,加強中央集權。
全面改革經濟制度
改革經濟制度的第一步就是廢除井田制,擴大農戶受田面積,“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而且,地種得好,帛產得多的還可以受獎賞。大大地提高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
強制分家,凡家中有兩個男子必須分家,增加了國家的稅收。
凡外來農戶給他們土地、住宅、並免去他們三代人服兵役的義務。這樣就把韓、魏、趙的農戶引進了秦國,秦國增加了很多農戶。
唐人杜佑《通典》對衛鞅變法有一段經典評述:
鞅以三晉地狹人貧,秦地廣人寡,故草不盡墾,地利不盡出。於是誘三晉之人,利其田宅,復三代無知兵事,而務本於內,而使秦人應敵於外。故廢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數年之間,國富兵強,天下無敵。
透過衛鞅變法,秦軍在戰場上看見敵人如同餓虎撲食,務求殺敵斬首晉升爵位,人性惡的一面,被衛鞅變法的政策充分調動起來,秦軍的戰鬥力空前高漲。
公元前340年,衛鞅率秦軍大敗魏軍,俘虜魏國主將公子卬,因此“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此後,人們習慣稱商鞅為商鞅。
魏國吃了敗仗,只好割地求和,秦國收復失地。魏惠王痛心地說:“寡人悔不該不聽公叔座之言也。”
商鞅的卓越政治才能,對戰國後期的秦國崛貢獻非凡。但是,沒有秦孝公的全力支援,商鞅的政治才能也只能被歷史埋沒。
秦孝公以他超人的膽識,和寬闊的胸襟,敢與權臣共享天下的雄才偉略,為後來的大秦帝國做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