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裝甲兵制服的藍本,主要受到了德意志帝國時期近衛輕騎兵團的影響,包括黑色為主的色調,雙排扣對襟夾克,以及骷髏標誌等等。這也反應了德軍對裝甲兵這一兵種是繼承了騎兵高機動性作戰功能的定位。
首先我們來看作戰帽。德國陸軍裝甲兵在2戰中配備了多款作戰帽,包括黑色貝雷帽,黑色船型帽和黑色野戰帽。
德軍裝甲兵最早裝備的是黑色貝雷帽,其實它是一款具有緩衝性的防撞頭盔,外包貝雷帽型黑色盔布。內襯頭盔是1.5釐米厚的毛氈或橡膠加海綿,免得裝甲車輛在崎嶇地形行駛時,車輛成員因顛簸,頭部撞到車內各種機械裝置而受傷。盔上有六個透氣孔,分佈在側面,以整塊毛料製成的盔布以鬆緊帶形式固定於頭盔底部的卡槽,頭盔內部還有一層黑色防水布的內襯,以及一圈皮製吸汗帶。
貝雷帽的正面,是裝甲兵帽徽,最初的帽徽只是一個機織的白色橡葉環加一個金屬衝壓圓形三色標,1935年後統一增加了帝國鷹徽,軍官的帽徽採用銀色鋁線刺繡版本。這款貝雷帽最終在1941年1月停止使用,理由是太過寬大,戴上後很難將通訊耳機穩固地戴在頭部兩側,取而代之的是黑色船型帽。
1940年3月,黑色船型帽正式成為德國裝甲兵制式戰鬥帽,包括士兵用的M34型和軍官的M38型,兩邊摺疊的帽耳在寒冷時能夠拉下保護耳朵,兩側有金屬環扣製成的透氣孔,帽徽上方出現了倒V型裝飾條,以區別兵種,比如通訊部隊檸檬黃,偵察部隊金黃色等等。但由於後勤供應問題,部分裝甲兵戰鬥帽依舊是陸軍士兵的原野灰配色,只是徽章和兵種色裝飾條不同,軍官的M38型是用上等毛料製成,帽頂加裝了鋁線滾邊,將級軍官的滾邊則為金色。帽子的內襯採用黑色或者銀色絲綢
(堡壘行動前夕,右二為頭戴裝甲兵將用船形帽的霍斯上將)
(頭戴後期裝甲兵有簷野戰帽的米歇爾.魏特曼)
到了1943年6月,裝甲兵和陸軍 一樣,裝備了一種帶帽簷的野戰帽,它的保暖和舒適性明顯要優於船型帽,但對於裝甲兵來說,它的帽簷和帽舌有時會帶來不便,尤其是在操縱坦克潛望鏡和瞄準儀的時候,所以這時大家往往會把帽子反過來戴,或者依舊使用舊式船型帽。
談完了帽子,接下來談談制服。
德國裝甲兵制服設計的靈感,也來自當時擔任陸軍機械化部隊參謀的古德里安,本文開頭已經提到,制服的靈感來自昔日的帝國時代近衛輕騎兵,選用黑色的另一個原因是,裝甲兵長期和車輛打交道,難免身上會黏上機油,黑色也是最耐髒,不顯汙穢的顏色。
1934年底,德國裝甲兵裝備了第一種制服夾克M34型,和騎兵制服一樣採用合體緊裹的雙排扣對襟設計,左邊衣襟一直向右傾斜,越過身體正面,下襬傾斜回身體中線,翻領上有粉紅色的兵種色滾邊,四個釦子直徑25毫米,黑色角質,右衣襟邊緣也有兩顆直徑13毫米的小型釦子,當右邊衣襟從裡伸向左側衣襟深處時,可以和裡面的兩個布環扣合,保持右衣襟在左衣襟中的平整度,夾克的襯裡為淺灰色棉布。
裝甲兵制服的肩章,是由黑色毛料製成,一頭縫進夾克的肩縫裡,一頭用一顆原野灰色金屬紐扣固定,為了防止肩章在車內掛住零件,肩章的邊緣也往往被士兵自己縫死。1935年11月起,裝甲兵制服的右胸,加上了帝國鷹徽。
1936年,這款制服夾克經歷了一些細節微調,改名為M36式。比如大翻領可以展開,再用金屬鉤子固定於肩部靠近鎖骨的地方,增加了保暖防風性
與黑色裝甲兵制服配套的,是褲子,類似寬鬆滑雪褲。上寬下細,呈錐形,褲腳有一條布蹬帶,防止褲腳上縮,褲管口也有一圈鬆緊帶,用以紮緊。褲子上有三個主要口袋,左右傾斜的兩個前褲袋,一個帶紐扣口蓋的後褲袋。褲腰上裝有褲帶環,用以固定皮帶。
(1944年,在諾曼底身穿“橡樹葉”迷彩的黨衛軍12希特勒青少年師裝甲兵)
另外,到了戰爭中後期,德軍裝甲兵也開始使用迷彩服,由於供應有限,大部分裝甲兵迷彩服都是前線官兵自己動手,利用陸軍M43,M44迷彩制服DIY的。
德軍裝甲兵制服的藍本,主要受到了德意志帝國時期近衛輕騎兵團的影響,包括黑色為主的色調,雙排扣對襟夾克,以及骷髏標誌等等。這也反應了德軍對裝甲兵這一兵種是繼承了騎兵高機動性作戰功能的定位。
首先我們來看作戰帽。德國陸軍裝甲兵在2戰中配備了多款作戰帽,包括黑色貝雷帽,黑色船型帽和黑色野戰帽。
德軍裝甲兵最早裝備的是黑色貝雷帽,其實它是一款具有緩衝性的防撞頭盔,外包貝雷帽型黑色盔布。內襯頭盔是1.5釐米厚的毛氈或橡膠加海綿,免得裝甲車輛在崎嶇地形行駛時,車輛成員因顛簸,頭部撞到車內各種機械裝置而受傷。盔上有六個透氣孔,分佈在側面,以整塊毛料製成的盔布以鬆緊帶形式固定於頭盔底部的卡槽,頭盔內部還有一層黑色防水布的內襯,以及一圈皮製吸汗帶。
貝雷帽的正面,是裝甲兵帽徽,最初的帽徽只是一個機織的白色橡葉環加一個金屬衝壓圓形三色標,1935年後統一增加了帝國鷹徽,軍官的帽徽採用銀色鋁線刺繡版本。這款貝雷帽最終在1941年1月停止使用,理由是太過寬大,戴上後很難將通訊耳機穩固地戴在頭部兩側,取而代之的是黑色船型帽。
1940年3月,黑色船型帽正式成為德國裝甲兵制式戰鬥帽,包括士兵用的M34型和軍官的M38型,兩邊摺疊的帽耳在寒冷時能夠拉下保護耳朵,兩側有金屬環扣製成的透氣孔,帽徽上方出現了倒V型裝飾條,以區別兵種,比如通訊部隊檸檬黃,偵察部隊金黃色等等。但由於後勤供應問題,部分裝甲兵戰鬥帽依舊是陸軍士兵的原野灰配色,只是徽章和兵種色裝飾條不同,軍官的M38型是用上等毛料製成,帽頂加裝了鋁線滾邊,將級軍官的滾邊則為金色。帽子的內襯採用黑色或者銀色絲綢
(堡壘行動前夕,右二為頭戴裝甲兵將用船形帽的霍斯上將)
(頭戴後期裝甲兵有簷野戰帽的米歇爾.魏特曼)
到了1943年6月,裝甲兵和陸軍 一樣,裝備了一種帶帽簷的野戰帽,它的保暖和舒適性明顯要優於船型帽,但對於裝甲兵來說,它的帽簷和帽舌有時會帶來不便,尤其是在操縱坦克潛望鏡和瞄準儀的時候,所以這時大家往往會把帽子反過來戴,或者依舊使用舊式船型帽。
談完了帽子,接下來談談制服。
德國裝甲兵制服設計的靈感,也來自當時擔任陸軍機械化部隊參謀的古德里安,本文開頭已經提到,制服的靈感來自昔日的帝國時代近衛輕騎兵,選用黑色的另一個原因是,裝甲兵長期和車輛打交道,難免身上會黏上機油,黑色也是最耐髒,不顯汙穢的顏色。
1934年底,德國裝甲兵裝備了第一種制服夾克M34型,和騎兵制服一樣採用合體緊裹的雙排扣對襟設計,左邊衣襟一直向右傾斜,越過身體正面,下襬傾斜回身體中線,翻領上有粉紅色的兵種色滾邊,四個釦子直徑25毫米,黑色角質,右衣襟邊緣也有兩顆直徑13毫米的小型釦子,當右邊衣襟從裡伸向左側衣襟深處時,可以和裡面的兩個布環扣合,保持右衣襟在左衣襟中的平整度,夾克的襯裡為淺灰色棉布。
裝甲兵制服的肩章,是由黑色毛料製成,一頭縫進夾克的肩縫裡,一頭用一顆原野灰色金屬紐扣固定,為了防止肩章在車內掛住零件,肩章的邊緣也往往被士兵自己縫死。1935年11月起,裝甲兵制服的右胸,加上了帝國鷹徽。
1936年,這款制服夾克經歷了一些細節微調,改名為M36式。比如大翻領可以展開,再用金屬鉤子固定於肩部靠近鎖骨的地方,增加了保暖防風性
與黑色裝甲兵制服配套的,是褲子,類似寬鬆滑雪褲。上寬下細,呈錐形,褲腳有一條布蹬帶,防止褲腳上縮,褲管口也有一圈鬆緊帶,用以紮緊。褲子上有三個主要口袋,左右傾斜的兩個前褲袋,一個帶紐扣口蓋的後褲袋。褲腰上裝有褲帶環,用以固定皮帶。
(1944年,在諾曼底身穿“橡樹葉”迷彩的黨衛軍12希特勒青少年師裝甲兵)
另外,到了戰爭中後期,德軍裝甲兵也開始使用迷彩服,由於供應有限,大部分裝甲兵迷彩服都是前線官兵自己動手,利用陸軍M43,M44迷彩制服DIY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