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夷陵戰役就是啊。

    劉備東征荊州,自221年7月打到222年8月,開始於秋季,終結於秋季。

    夷陵戰役是劉備的最後一搏。雖然只損失三四萬人,但全部精銳與大量人才喪失,此後蜀漢徹底墮落為地方州級割據政權,再也無法恢復實力,滅亡只在遲早。哪怕諸葛亮以攻代守也只是徒耗錢糧,折損寶貴的力量。

  • 2 # 關東俠客

    古代中原王朝以農業立國,士兵都是放下鋤頭拿起刀槍的農民。無糧不穩,毎年秋收之後,糧草備齊,兵源召滿訓練之後,才能興兵打仗。後勤供應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保證,因此,古代代爭有一定的規律,一些決定命運的大型戰役,都發生在秋冬月份。赤壁之戰如此,淝水之戰如此,野狐嶺之戰亦如此。

    公元208年7月曹操率十五萬青州兵南下,曹操為什麼會選擇七月份出兵呢?因為河南,山東一帶的冬麥在五至六月份剛好成熟,糧草和士兵好徵集。兵法上說糧食供應要就食敵國,九月份,曹操大軍到達新野縣,這時劉表已死,他的兒子劉琮主持荊州事物,不得以投降。南方的稻米可以補充軍糧。曹軍23萬,詐稱80萬,佔盡天時地利,竟一敗塗地,此非天意乎?

    前秦王苻堅是一個偉大的帝王,在王蒙等人的輔佐下統一北方地區,擁兵百萬,戰將千元,差一點沒有統一天下,惜敗於淝水。公元383年8月,前秦王六十萬步軍,二十七萬騎兵,號稱百萬,南征東晉。上百萬人馬一天吃的糧草是一個天文數字,那個年代交通運輸不好,糧草運輸是一個艱鉅任務。土兵都是農民為主,必須糧食歸倉以後,才能出兵打仗。如果違了農時,不用打別人,自已就把自已折騰垮了。當然,淝水之戰,東晉八萬北府軍打敗了前秦八十萬軍隊,如有神助。

    中原王朝打仗選擇在秋季的時候多,草原民族進攻中原地區也選擇在秋季。主要是因為草原軍隊以騎兵為主。秋季,牧草豐肥,馬匹膘肥體壯,是一年之中體力最好的時期,能夠有足夠的體力長途奔襲。另一原因是此時中原地區糧食己豐收,草原騎兵能夠搶到糧食,美其名曰:打穀草或打秋風。

    公元1211年8月,成吉思汗率十萬騎兵南征金國,以報世仇。8月秋高馬肥,戰力強悍。金國派獨吉思忠和完顏承裕率45萬精兵在野狐嶺地區(張家口萬全區)展開決定雙方命令的決戰。獨吉思忠沒有有把45萬大軍攥成拳頭打出去,而是消及抵抗,希望憑三百公里邊牆擋住蒙古軍隊的進攻。獨吉思忠搶修工事,號稱用工七十五萬人,臨戰之前浪費大量人力物力資源。

    蒙古大軍只要集中一線突破,金國軍隊便可以被擊潰。成吉思汗是天才的軍事家,當然會把握住這個機會。他派3個兒孑,每個人精兵一萬,兵分三路去牽制金國西安胡沙虎的軍隊,自已親自率七萬蒙古大軍攻擊邊壕最薄弱的烏沙堡一線。蒙古士兵生存苦寒之地,有堅韌的耐性,馬戰歷害,步戰更利害。大將木華梨手持長槍衝在前邊,很快實破金兵陣地。蒙古騎兵以機動優勢追至烏月營,全殲中路十萬金國精銳兵力,其他殘兵即土崩瓦解。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秋不可不察也!軍事家講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攻城。不戰而屈人之兵,為善之善者也。興兵打仗是不得以而為之,古今中外,蓋莫能外。大軍未動,糧草先行。所以,古代一些大型戰役,往往選在秋冬之際,利於食也!

  • 3 # 我來讀歷史

    歷史上很多戰役都是發生在其他季節,在夏天的有但是很少,比如說,第1次世界大戰初期,烈日戰役,就發生在夏天。還有就是第2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在6月和7月間發生的沃羅涅日戰役。還有就是,抗美援朝戰爭,這個是離我們最近的,也是大家最熟悉的。

    首先介紹的就是第1次世界大戰中的第1次戰役,也是發生在夏天的戰役,就是烈日戰爭。當時德國因為害怕陷入與法國和俄國的僵持戰鬥,所以就實施了施裡芬計劃,也就是所謂的閃電戰。所以在1914年的夏天,德國向高度要塞化的烈日,發起了進攻。

    沃羅涅日戰役,世紀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和德國之間的戰鬥。發生在1942年6月到1942年7月6日。因為當時沃羅涅日這個地方是一個重要的具有戰略性意義的重要城市,德國想要佔領,而蘇聯肯定要保衛它。於是就在那個夏天發生了這個戰役。

    而我們熟知的抗美援朝,也是一次發生在夏天的戰役,只不過這場戰鬥相比於之前兩個戰鬥,是時間漫長的, 超越時間長度最長。當時在1950年7月10日,華人民自發成立了抗美援朝委員會,從此之後抗美援朝運動正式開始。期間也發生了許多具有壯烈意義的人物還有事情,這裡我就不多說,而在三年之後,1953年7月,雙方簽訂了北韓停戰協定,這個時候,抗美援朝才正式結束。

    其實在古代發生在夏天的戰鬥是很少,只是在特殊情況下,迫不得已才會選擇在夏天,因為在夏天,糧草是軍隊的很重要的問題,那個時候糧食並不是很多。因為古代本身就是農耕時代,無論是幹嘛,即使是打仗也不能夠影響耕種,所以戰鬥一般發生在秋季。

  • 4 # 而知而行的歷史

    秋主肅殺之氣。

    靖康之變前,李綱上書朝廷,“臣恐秋高馬肥,虜必再至,以責前約。”秋高馬肥,正是作戰殺伐好時節。果如李綱所料,金兵南來,正當深秋。

    唐朝中期以後,河西失掉了,吐蕃人的遊騎甚至出現在距長安百里的涇陽地區。唐廷無力長期負擔,各地藩鎮因此被指派了輪流戍守,稱為“防秋兵”。朱泚之亂裡的主角朱泚,原本就是主動請纓來涇陽地區防秋的,因此在涇陽地區做了軍事主官,得到了官兵的信賴。在涇陽兵變時,被推為主上,把唐德宗父子趕到了奉天,經過了2年才平定。

    (唐朝秋防輪戍的涇原兵)

    既然是秋防,防的自然是秋天到來時,那些遊牧民族往來如風的騎兵了。這些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不同,他們秋天到來時就沒有生產任務了,整日無所事事,惹是生非。這些酋長就想著讓他們去禍害關內的百姓,讓他們去秋獵,打秋風,打草谷。因為這個時候,關內的百姓也完成了收成,顆粒歸倉,更是搶劫的好時節。所以,他們一般都是在初秋開會,商量搶哪裡,搶什麼,怎麼搶,會議開完就回去準備了。

    對於農耕民族而言,他們也是要等到秋天才發動戰爭,因為這個時間點比較合適。

    老百姓有一句土話“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在古代社會,居上位者首要考慮的問題就是要組織農業生產,皇帝甚至在春天開始時,還要在祭祀皇天后土後,親自耕種土地,用來表示與天底下的農民站在一起的姿態。

    到了秋天,就到了收穫果實的季節,各地倉儲都有了餘糧,大軍調撥行進路途中,就能夠獲得補給。這在保鮮技術不過關的古代戰場是至關重要的,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有了糧食,才能保證戰鬥力。不僅是我方在秋天有收穫,敵方也有糧食積儲,因此打贏了之後也能因糧於敵,減少作戰成本。但凡會打仗的軍事家,首先是一個經濟學家,他得要會算賬,算經濟賬。打仗如果越打越窮,那麼就會應驗那句古話“國雖大,好戰必亡”。

    (皇帝耕田做表率)

    此外,到了秋天,田野裡的農活就少了,不像春天要播種,夏天要育苗,秋天收穫完糧食,冬天基本就要窩冬了,除了政府組織的農田水利工程,農民們基本沒什麼事情需要著力去做的。所以政府派差事,基本都在秋冬季節,包裝服兵役也在這個時間段。農民們無所事事容易生亂,還不如都編到軍隊裡打仗去。

    春天、夏天是蚊蟲孳生的時節,大軍集結,一旦衛生處理的不好,很容易發生瘟疫。很多戰爭拖的時間比較久,誰也打不贏對方,最後爆發了瘟疫,不得不撤兵了事。像曹操的赤壁之戰,就是如此。

    (遊牧奇兵開會途中)

    所以,自古以來的戰爭,多數都發生的秋冬時節,如果要去選幾場有代表的戰役,像淝水之戰、靖康之變、三峰山之戰等等,都是在秋天組織戰役,冬天發起總攻,在次年春天到來之前,結束戰鬥,帶著戰利品班師。

    如果要是打輸了,那就要退回來,準備抵抗敵人的反攻報復,同時還要組織人員回去種田。

    這個是大事!

  • 5 # 林子說歷史

    古代歷史的長河之中,有很多著名的戰役是在秋天發生的。

    比如:秦末陳勝、吳廣在秦二世元年,發起的轟轟烈烈的滅秦之戰,便是在秋天爆發的。

    另有王莽所建新朝的末年,劉秀、劉演兄弟起義滅新興漢之戰,也是在秋天的時候開始的。

    還有隋朝末年的公元617年,李淵起兵南下開始的建唐大戰,依然是秋天發起的。

    以上這些秋天發起的戰事,主要是因為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暗含有摘取果實(勝利)的時候到了。

    其次還有秋天收穫後,正是兵精糧足的時候,是實力最強的時候。畢竟古代都是農業社會,糧食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打仗更是如此。

    綜上所述古代歷史上有很多戰役,都是秋天發生的。如陳勝發起的滅秦之戰、劉秀髮起的滅新之戰、李淵發起建唐大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booty music女生版的歌詞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