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文胖子成

    桑丘之戰是發生在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左右的戰役。秦國借道魏韓向齊國展開軍事行動,先是越過韓、魏、衛三國,佯攻大野澤左岸的陽晉(今山東省曹縣)要道,突然從陽晉南下至齊國西南重鎮亢父(今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南部),這裡道路險惡,秦軍想出其不意,從這裡北上繞過右壤直插齊國的南陽腹地。。這時齊威王任命匡章為將,率領部隊前去迎戰,此時匡章的父親已死。齊威王曾特許他打了勝仗之後,就為其母親更葬,但為匡章以“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的理由謝絕,使齊威王對匡章的為人有了較深的瞭解。

      秦軍行至齊魯邊界處的桑丘(今山東省兗州市),秦軍和匡章率領的齊軍主力相遇,齊、秦兩軍對壘紮營。秦軍將領為了嚴明軍紀,也為拉攏齊地人心,故下令:“有誰敢在距離柳下季墳墓五十步內的地方打柴的,便判死罪,絕不寬恕。”同時為了激勵士氣,還下令懸賞“有誰能得到齊王首級的,封萬戶侯,賞賜二萬兩黃金”。

      由於秦軍是孤軍深入,又必須顧及到後方,惟恐韓、魏二國在後圖謀。所以秦軍只是虛張聲勢威脅向齊出兵,實際上卻猶疑不定不敢進攻。匡章充分利用了秦軍欲進不得、欲退不能的矛盾心理,在開戰前夕,讓雙方使者多次互相來往。匡章藉機變更了部分齊軍的旗幟標記,混雜到秦軍當中,等待配合齊國的主攻部隊破敵。齊威王派往前線的探子不明白匡章的用意,悄悄向齊威王回報說:“章子讓齊軍加入秦軍。”齊威王聽了置之不理。過了不久,又有前線回來的探子向齊威王回報:“匡章讓齊軍向秦軍投降。”齊威王仍舊不理會。如此反覆多次。朝廷眾大臣見此情景,向齊威王請求說:“說章子失敗降秦的探子,人不相同而言辭相同,大王為何還不發兵前去討伐他呢?”齊威王胸有成竹地回答:“這很明顯的不是背叛寡人的行動,為何要討伐他呢!”不久之後,匡章的戰術大獲成功,秦軍被混進軍營的齊軍士兵和匡章的大部隊內外夾攻,原本戰意就不甚堅決的秦軍一觸即潰。齊國朝中得知前線傳來齊軍大勝的捷報。左右大臣吃驚,詢問齊威王何以有此先見之明。齊威王告訴他們,從匡章的日常表現便可推斷出,堅信他“為人子不欺死父,豈為人臣欺生君哉?”儘管前線三次送來情報說匡章可能降秦,但齊威王都沒有相信,堅持放手讓匡章指揮作戰,終於保住了這次抗秦戰爭的勝利。

      秦國得知前線敗訊,連忙派遣陳軫作為使者,以“西藩之臣”的身份前去齊國向齊威王謝罪。

  • 2 # 湖畔的玄青鳥

    在戰國前期,魏國率先變法,地理位置優越,正處於中原地區,成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到了後來,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齊國都打敗了魏國,致使魏國大傷元氣。

    齊國開始迅速崛起成為新一代霸主。秦國當時也進行了商鞅變法,奪回了河西之地,也也為了戰國時期的強國。

    桑秋之戰一觸即發。秦國對魏國戰中取得了勝利,也因此大漲信心,想再不斷往中原地區擴張。在此時,出國也打敗了魏國,楚國也想與齊國開戰。

    齊國勢單力孤,被獨立了出來,秦國覺得是進攻齊國的好時機。於是,借道魏國、南韓,攻打齊國。秦軍行至桑丘和齊國展開大戰。

    此一戰,秦軍孤軍深入,還需要對借道道南韓和魏國進行提防,對陣齊國,心力交瘁,無法全力以赴。此時,齊國大將則判斷出了秦國看似強大實際危機四伏。齊國大將匡章不斷派使者和秦軍往來,背地裡,讓一部分齊軍偽裝成秦軍。

    有人還向齊國君主告狀,各種詆譭匡章,但幸虧齊威王足夠信任匡章。齊國主力部隊向秦軍發起進攻,此時匡章之前混雜在秦軍中的秦軍起到了作用。裡應外合之下,秦軍瞬間潰敗。

    秦國君主在得知桑丘之戰失利以後,以“西藩之臣”的身份向齊國君主謝罪。

    至於為何向齊國稱臣,我認為有那麼幾個原因:

    1、秦國還在一個發展時期,需要繼續積蓄力量,而秦國齊國大戰,只是牛刀小試,試試自身到底實力如何。既然失敗,趕緊閉其鋒芒。

    2、得知齊國強大,而自身實力弱小,因此,立即調整戰略,選擇和齊國這樣強大的國家繼續“連橫”,對抗楚國、南韓、魏國等

    3、秦國志不在一國不在一土一城池,秦國最後之所以能統一六國也是因為歷代君主的不斷積累積聚實力,也顯示出其君主能屈能伸。

    就因為一稱臣,讓齊國和秦國20年沒有爆發較大的戰爭,也因此給了秦國養尊處優休養生息的機會,也讓秦國一發不可收拾。

  • 3 # 老王來談古說今

    春秋戰國桑丘之戰,秦國為何甘願稱臣?這就要從桑丘之戰開始說起。

    春秋戰國前期,魏國率先開展變法,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然後好景不長,魏國後續在與齊國的對戰中,連連敗北,使得魏國的軍隊精銳消耗殆盡,失去了中原霸主的地位,此消彼長,齊國開始迅速崛起。同時崛起的還有秦國,當時秦國國內也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商鞅變法。

    後來到了戰國中期,秦國在對魏戰爭中取得了勝利,秦惠王想要征服中原的想法便日益清晰起來,再加上當時楚國也準備趁大勝魏國之威,移軍進攻齊國。在此基礎上,齊國看起來就變成了腹背受敵,秦國覺得這是進攻齊國的絕佳時機,於是派遣大部隊借道南韓、魏國,來攻打齊國,試圖挫挫齊軍的銳氣。秦軍一路疾行,很快就來到了齊、宋交界處的桑丘,此時齊國大軍也在齊將匡章的帶領下來到了此地,雙軍擺開陣勢,準備一絕高下。

    在桑丘之戰中,秦軍是孤軍深入,客場作戰,同時還要提防背後的南韓和魏國,跟齊軍打起戰來可謂是束手束腳。齊國恰恰相反,人家是主場作戰,士氣高漲。齊將匡章抓住秦軍客場作戰的劣勢,不斷派遣使者和秦軍來往,降低秦軍的警惕性。匡章又讓齊軍假意投敵混入秦軍之中,秦國將領不知其為何用意。就連他本人也曾三次投降於秦軍,幸虧齊威王是個明君,仍然相信匡章,桑丘之戰最後的時候,匡章率領齊國的主力部隊向秦國大軍發起了進攻,與此同時,混雜在秦軍中的齊軍也趁機發難。在裡應外合之下,秦國大軍瞬間潰敗,最終從齊國撤退到秦國,齊國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最後後,秦國君主在得知桑丘之戰失利的訊息後,連忙派遣陳軫作為使者,以“西藩之臣”的身份前去齊國向齊威王謝罪。

    自古以來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在桑丘之戰中,秦國作為戰敗國,已經喪失了討價還價的資格,甘願稱臣,包括重新採取聯橫策略,是秦國上下必須面對的事實,也是按照目前的形勢來說儲存自身實力的最好辦法,有實力才有望東山再起。

    回答完畢。

    讓我們一起探討歷史。

  • 4 # 來思酒鋪

    秦國因變法而強,自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開始,秦國國力日增,秦國銳士之威名大顯於天下。秦國上下一心,唯知耕戰,在戰國的大爭之世中表現出了驚人的凝聚力和戰鬥力,虎狼之秦也因此崛起成為諸侯畏懼的西方霸主。秦孝公時期,秦國的頭號大敵是相鄰的魏國,戰爭的著眼點也是秦魏相爭多年的河西之地,與遙遠的齊國沒有政治與軍事上的利益衝突。到秦惠文王時期,天下漸漸形成秦、齊、楚三強並立的局面,策士往來,天下縱橫,秦與齊為爭奪霸權,衝突漸漸顯現。

    齊國最早是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的封邑,自西周傳至戰國,享國八百餘年,分為姜姓呂氏齊國和田齊兩個時代。自太公望封國建邦以來,齊國百姓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其後“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使齊國由地薄民寡的一個小國一躍而成為經濟富庶、人口眾多的泱泱大國,到齊桓公時,齊國已經非常強大,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田氏代齊之後,齊國國力並未受損,延續了姜齊的強大。到齊威王時期,齊國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進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選賢任能使國內風氣為之一新,政治清明、賞罰得當,因此國力日強。後來齊國經桂陵、馬陵兩此曠世大戰,大敗名聞天下的魏武卒,取代魏國成為新的霸主。

    所謂一山不容二虎,秦、齊、楚三強並立,齟齬在所難免。公元前323年,楚攻魏,取八邑,秦相張儀“欲以秦、韓、魏之勢伐齊、荊”,幫助魏國擊退了楚軍,秦因此與魏、韓成盟。恰逢楚國令尹昭陽想要攻打齊國,齊國因此孤立,秦國不願放棄削弱齊國的機會,因此借道韓、魏,不遠千里進攻齊國。秦軍初攻齊陽晉,又攻亢父,直入齊國腹地。齊威王派名將匡章抵禦秦軍,兩軍相遇於齊宋邊界處的桑丘,史稱桑丘之戰,在電視劇《大秦帝國之縱橫》中被稱為“觀澤之戰”。

    此戰,由於秦軍孤軍深入,惟恐後方韓、魏有所圖謀,猶疑不定,不敢進攻。匡章充分利用了秦軍欲進不得、欲退不能的矛盾心理,在開戰前夕,讓雙方使者多次互相來往,使齊人偽作秦人詐降。秦人中計,在廝殺正酣之時,被齊軍理應外和擊敗。秦國戰敗後,派陳軫為使,以“西藩之臣”的身份前去齊國向齊威王謝罪。之後,陳軫也替齊王遊說楚將昭陽,使其退兵。不久以後,齊、楚、秦三國會盟於宋國齧桑,秦國放棄攻齊,繼續與齊國“連橫”,此後二十餘年間齊、秦兩國再無交兵,直至前298年齊魏韓三國聯軍伐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賽艇與皮划艇的區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