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橘子愛旅遊

    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不斷追求繁榮和進步的必然要求,技術創新是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先導和支撐。當今世界,隨著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不斷引發新的技術創新浪潮,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更新換代的週期越來越短,技術創新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特別是進入21世紀後,技術創新在推進區域經濟結構調整最佳化、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推動區域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成為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不可替代的決定性力量。 技術創新是最佳化區域產業結構的主導力量 1.技術創新是新興產業成長壯大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 技術創新結果的表現之一就是生產出全新概念的新產品或增加原有產品的新功能、新品質。新產品的大規模生產必將引發和促進相應生產行業或部門的形成,而新產品在功能、品質上超越原有同類產品,也勢必導致同一生產部門內部發生分化。其變化的最後結果表現為一些生產全新概念產品的部門和生產新功能、新品質產品的部門逐漸發展壯大;而一些原有的生產部門逐漸衰退,甚至消亡,於是就產生了所謂的“朝陽產業”和“夕陽產業”。由此可見,技術創新透過引發產品、產業的更替,促使一些新興產業不斷興起和發展壯大。同時,技術創新活動所開發的新產品,不僅引發和促進了產品的更新換代,而且也誘導和改變了消費者消費需求的取向,從而引發了區域消費結構的變化。消費結構的變遷不僅對生產活動產生導向作用,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而且也對商業貿易活動產生指示作用,引發和促進區域貿易結構的變化。 2.技術創新是產業結構升級的前提和動因 各國的工業化程序表明,任何一個國家經濟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都依賴於該中國產業結構的升級。產業結構的升級意味著新技術的產業化,傳統技術得到適當的更替和改造;意味著勞動生產率和產出投入比例的不斷提高。產業結構的升級,以技術創新為前提和動因,因為每當有技術創新出現和創新不斷擴散到生產領域的各個方面時,勞動物件、生產手段、生產結果都會發生質的變化,生產要素、生產條件、生產組織都要重新組合,其結果會進一步形成積聚效應,必然造就、培育出新的高新技術產業部門,或者取代某些傳統產業部門,從而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更新,使一個國家(或區域)的產業結構趨於高階化。 3.技術創新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關鍵 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指依靠技術創新成果,改善實體性生產要素的質量,相對減少實體性生產要素的投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生產資料的利用率。推行以技術創新為主導的發展模式,能有效地促進技術創新活動與經濟活動的互動,加快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程序,降低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推動區域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從而使區域經濟發展能以最少的生產要素投入獲取最大的產出效益。 技術創新是區域資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徑 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假定是資源的稀缺性,不論是自然資源還是社會資源都無例外。這是因為相對於人類對資源的無限需要而言,資源的供給是受到限制的,主要包括資源數量的限制、質量的限制、時間的限制、空間的限制、結構的限制、資金的限制和環境容量的限制等。但是技術創新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資源的稀缺性,重視這一點在中國區域經濟的發展中尤為重要。 首先,中國工業化尚未完成但又面臨實現新工業化的任務,經濟增長過程中資源“瓶頸約束”日益凸顯,環境失衡的壓力不斷增大。中國擁有的各種資源不能算少,但如果除以13億人口這個基數,任何資源的人均佔有量就只是一個很小的量,在全球6個國土面積超過750萬平方公里的大國(俄、加、中、美、巴和澳)中,中國的重要資源指數均居“末位”。中國的人口增長和資源供應短缺這一對矛盾,無疑主要應透過控制和降低人口壓力來解決,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透過技術創新提高資源環境的承載力來解決。因此,迫切需要區域技術創新來支撐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生物技術對食品基因的改進,提高土地資源的生產力。再如研究資源的二次利用和綜合利用,抓緊開發利用潛在資源和替代資源,特別是新能源、新原料的研究等。透過技術創新,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相對提高自然界的資源供給能力,增強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程度。 其次,與資源相對不足形成強烈反差的是,中國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長模式推動的,許多地區資源利用效率低、浪費大,甚至不顧區域發展的長遠利益,搞“肥水快流”,違規超採、濫採。據測算,中國每創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如果我們不能切實改變現行生產模式和消費方式,按照這樣一種粗放模式發展下去,勢必進一步加劇資源短缺的壓力,導致經濟長期波動,影響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技術創新是區域經濟競爭力提高的根本保障 區域經濟競爭力雖然從表面上看,表現在自然稟賦、資本、人力資源、技術創新環境等方面,但是在當今社會,區域經濟的核心競爭力主要表現為科技創新能力和區域文化、創新精神和區域內的制度狀況等方面。技術創新是一國(或一定區域)在全球經濟競爭中取得優勢的重要保證。技術創新不僅可以改善區域產業結構,提高區域資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能夠推動區域文化與制度建設,為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提高提供根本的保障。 1.技術創新改變區域生產與生活方式,創造區域持續競爭能力 技術創新不僅為人類創造了豐富的物質生活,而且作為先進文化的核心和基礎,也為人類創造出了豐富的精神財富,改變著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為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提升發揮著重要作用。技術創新使人們的職業勞動時間減少,精神生活比重不斷上升,使人的個性和創造力得到充分發展。如資訊科技的發展使人們可以更便捷地學習知識、欣賞藝術,豐富和拓展了人們的經濟資訊交流渠道,使家庭生活與社會經濟活動之間形成新的關係,人們足不出產就可以從事股票交易等職業,參與社會經濟活動;再如技術創新不斷創造的便捷的交通和通訊工具,使人們可以很快到達世界各個地方,促進了旅遊及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與相互瞭解。 人類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人類智慧的開發也是無窮的。區域技術創新具有無限的能力,它不僅直接推動了區域經濟的增長,也改變了區域生產與生活方式,促進了區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為區域競爭力的提升提供了保障。 2.技術創新推動區域社會經濟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的變革,為區域競爭力的提升創造了制度基礎 首先,技術創新改變著社會勞動力的構成,擁有現代知識、資訊、技術專長的技術創新人才數量的不斷增加,為區域的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了先進的勞動力基礎。在一些工業發達國家中,由創新企業家、經營管理者、工程師和技術工人構成的中產階級已經佔到人口總數的50%-60%。其次,技術創新推動著傳統的金字塔型等級管理結構轉變為網路型組織管理結構。技術創新加快了現代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節奏,市場變得更加瞬息萬變,人們的興趣、需求和社會生活不斷朝著多樣化和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這就要求管理主體能及時、準確地做出反應,迅速靈活地調整戰略和策略。傳統的等級管理結構從獲得資訊到做出決策再到決策的實施需要較長的週期,已經不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的要求,特別是當代資訊科技打破了資訊壟斷,管理上層和下層獲得資訊的範圍、數量及時間上的差別正在不斷縮小,形成了一種分層決策、分層管理的管理結構,成為一種快速靈活的決策系統和高效率、高質量的管理系統,這為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了組織基礎。第三,技術創新推進了社會的民主、法制程序,資訊科技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知識、資訊的傳播,普遍提高了人們的文化知識水.平和組織管理的能力,為人們獲取資訊和表達意願提供了條件。 總之,隨著全球性科技革命的蓬勃發展,技術創新作為區域核心競爭力愈益成為區域間經濟競爭的焦點。技術創新對區域內各要素的滲透,不斷改進著生產工藝過程和生產組織方式,提高了各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綜合生產力,已經成為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最直接的動力源。目前,中國技術創新的總體狀況與完成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迫切要求還不相適應,與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軌道的迫切要求還不相適應。許多關鍵技術自給率低,很多區域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高新技術產業在整個經濟中所佔的比例還不高,產業技術的一些關鍵領域還存在著較大的對外技術依賴,不少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主要依賴進口,優秀拔尖人才比較匱乏,科技投入不足,體制機制還存在不少弊端。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技術創新在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技術創新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以技術創新實現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以技術創新支撐和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蓮蓬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