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史館
-
2 # snail42
吳棠,字仲宣,號棣華,盱眙縣三界市人,出生微寒,自幼勤奮好學,因家境貧窮買不起膏火,入夜後為了繼續讀書,常常到鄰居家窗戶下借燈挑讀,或於雪光明月下夜讀,刻苦非常人能及。讀書人的榜樣,奮發勵志的典型,一位地地道道的從貧苦農民家庭裡走出來的成功人士。
清道光二十九年,吳棠以舉人大挑一等授淮安府桃源縣令起,一直做到封疆大吏四川總督、署理成都將軍。其發跡主要得力於抵抗捻軍,世稱廉吏、能吏,被喻為“國之干城”。吳棠為官30年的生涯中,竟有16年高居封疆大吏之列。晚清時期與直隸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曾國藩、陝甘總督左宗棠等疆臣齊名的有作為和建樹的人。
奇怪的是這個人彷彿被歷史遺忘了,或者是嚴重失真,誤讀跑偏到了負面甚至搞笑的地步。人們一提到這個人的名字總是和慈禧分不開,流傳最為廣泛的是慈禧報恩故事,說吳棠與慈禧關係鐵,鐵到了吳棠“被告一次提升一次”,遠遠超出了官場行事的常理,成了官場的另類。大家不待見慈禧,慈禧的不好倒是潑了吳棠的一身。
據《崇陵傳信錄》書寫:吳棠的友人喪船從南方經京杭大運河向京城去,途經清河(今淮安清江浦),時任清河縣令的吳棠,讓僕人送去賻儀白銀三百兩,以示哀悼。誰知,僕人陰差陽錯地送到了同是從南邊來的惠徵的喪船上。吳棠與惠徵並不相識,這是同為朝廷效命的普通基層官員。
惠徵,落魄的滿人在南方任閒職,客死異鄉,扶柩回鄉安葬的子女,船行至清江大閘,在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囊中羞澀,不知如何是好之際,吳棠的一筆不菲的賻儀,從天而降,解了燃眉之急。當得知僕人錯送了賻儀時,吳棠想自己的三百兩白銀,可是平時費了不小的勁才攢出來的,正要令僕人討回,後經師爺點撥,錯了就錯了:一是這種事萬萬使不得,將會遭人家三輩子人的罵,二是結交一個在京的滿人作朋友不是壞事。
於是,吳棠索性親自登船弔唁一番。惠徵子女深為感激這位雪中送炭的恩人。要知道惠徵子女中的大女兒正是慈禧,不過此時的“慈禧”,還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蘭兒(玉蘭)。
這本書和民間傳說基本吻合,差不了多少。但與清江大閘邊的吳公祠至今香火不斷的情形比,是乎又有點兒不太對稱。吳公祠,為表彰吳棠,一生勤政為民,實心任事,尊師重教,清正廉潔,以致讓後人永遠地懷念他,屬於朝廷下令建造的官方行為,並且一直得到了地方政府和老百姓的擁護。
回覆列表
的確有這樣的傳說,以同治初年為甚,初時只是官場傳說,後來被很多文人錄為野史。由於當時慈禧自己不闢謠,以至於甚囂塵上,就連安德海那樣的大太監也深信不疑。
那是吳棠當清河縣令時發生的事。
吳棠當縣令的清河不是河北那個武松故里的清河縣,而是江蘇淮安府的清河縣,現在已經沒有了。當時淮安是水陸要衝,繁華程度不亞於揚州,因為清河縣的轄區就是大名鼎鼎的清江浦,大運河與黃河交界之處,漕運總督衙門駐地,相當於今天的省會。咸豐五年,黃河在銅瓦廂潰決,奪大清河北上,由山東墾利入渤海,清江浦就此沒落,淮安也從一線城市淪落為十八線小城。
有一天,吳棠在衙門裡接報,他的一個鄉試同年,湖南的一個道員病故,其子扶柩還鄉路過清江浦。吳棠包了200兩銀子,命家丁持自己的名帖去送個人情。家丁來到碼頭,看到一艘船上有某道員靈柩還鄉的紙幡,不假思索將銀子和名帖送給船上哭哭啼啼的小姐倆。回到衙門才發現送錯了,碼頭上實際上停了兩艘靈柩船,又恰巧都是道員,家丁一時失察。
師爺替縣大老爺心疼銀子,自告奮勇想去要回來。吳棠略一思索說錯就錯了,不必索回。第二天吳棠乾脆換上公服,鳴鑼開道來到碼頭,先去故交的靈船上致祭,補上那200兩銀子,然後來到慈禧父親惠徵的船上。
慈禧的父親惠徵死在安徽徽寧池太廣道任上。慈禧幼時家貧,父親一直都是外任官,從山西一路到安徽,連路上的盤纏都湊不齊,更別說帶著家眷上任了。慈禧是家中長女,旗人有長女持家的傳統,她下面還有一個妹妹三個弟弟,全靠她幫著母親艱難度日。由於弟弟年幼,所以扶柩還鄉的事就落在她和妹妹身上了。
慈禧身上不多的盤纏都僱了船,路過清江浦的時候,差不多也是山窮水盡了。就在這時吳棠派人送上200兩銀子,無異於雪中送炭。可慈禧比較持重,她不敢花這個錢。她瞭解自己的父親,旗人出身,又隻身一人到了安徽,平時不愛交際,沒聽說他有吳棠這麼一個漢官朋友。再加上鄰船也是扶柩還鄉,慈禧心裡猜到很有可能是送錯了。
就在萬分糾結的時候,吳棠親自上船致祭了,吳棠對慈禧姐倆宣稱與惠徵是多年故交,聽說她們路過特來致祭。慈禧姐妹眼淚奪眶而出,真沒想到窩囊的父親還能交上這樣的朋友。倆人千恩萬謝送走吳棠,心中百感交集,什麼人情也比不上雪中送炭來的珍貴,那個時候她們看吳棠真是無比親切,恨不能馬上嫁給他。她們在低矮的船艙裡對天發誓,姐倆無論是誰,有朝一日出頭了,一定好好報答吳棠這份恩情。
旗人家的女孩可不能小覷,說發達還真就發達了。幾年功夫,慈禧孃家方家園成了鳳凰窩,姐倆一個進了宮,生了皇長子,成了懿貴妃,最後竟成了皇太后。另一個當了醇親王福晉,生的兒子就是光緒皇帝載湉。報答吳棠是慈禧一輩子最爽的事,吳棠也一路高升,從漕運總督、江寧佈政史一路狂奔,連巡撫都越過了,直接就當上了四川總督。
期間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那是吳棠任漕運總督時的事。安德海聽說吳棠是慈禧的恩人,特意找到漕運總督駐北京的提塘官,讓吳棠給他開復一個革職拿問的貪官,他收了那人兩萬銀子。吳棠半信半疑。這件事太大,因為託的是漕運總督,根本瞞不住人。吳棠聽說是太后交辦的事,不敢怠慢,馬上向軍機處求證,被恭親王奕訢知道了,把安德海送到慎刑司一頓皮巴掌,打得安德海差點要尋死。
其實吳棠與慈禧的關係就是一個傳說,真實的情況不是這樣的。之所以有這樣的傳說是因為吳棠不同尋常的升官,讓外界誤會了。加上吳棠在四川的官聲不好。吳棠那時是個大胖子,又愛美食,尤其喜歡成都的火鍋。四川人送他一個外號“一品肉”。後來慈禧和恭親王奕訢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派丁寶楨繼任四川總督,總算沒有徹底傷了四川人的心。
慈禧的父親惠徵在咸豐二年從山西歸綏道調任安徽徽寧池太廣道,那個時候慈禧已經在二月初選秀女入宮了。咸豐三年,捻匪躥擾安徽境內,惠徵膽小,棄城逃跑,逃到了鎮江。咸豐皇帝聞訊大怒,要殺惠徵。那時慈禧剛進宮,還未得寵,皇帝也根本不拿他當老丈人。惠徵又驚又怕,不久就死了。
惠徵死在鎮江,慈禧在宮中得到訊息卻束手無策,又不敢對咸豐皇帝說,怕他一怒之下連孃家一併牽連,只能以淚洗面。惠徵的靈柩回京也是大費周章,沒有慈禧的孃家人跟隨,是惠徵的侄子們跑腿,奕劻出面給四處借錢。慈禧孃家分家後,從西單的劈柴胡同搬到朝內小街的方家園,正好與奕劻是鄰居。奕劻那時也沒有多少錢,但有差事在身,比慈禧孃家強多了,他自己也借錢給他們,能幫多少就幫多。奕劻這個人厚道,也知道慈禧姐倆前程無量,所以燒個冷灶。慈禧的確是個知恩圖報的人,只不過她報恩的物件不是坊間傳說的吳棠,而是日後權傾朝野的慶親王奕劻。
吳棠是江蘇盱眙人,道光十五年的舉人,家裡很窮,以至於進京趕考的盤纏都很費勁,索性放棄不考了。蹉跎到道光二十九年,36歲的吳棠以大挑知縣一等入仕。
晚清的官員中,非科舉出身的官員有兩個來源,一個是捐班,一個是大挑知縣。這兩個渠道都不容易,捐班得有錢可燒,錢如果不多,即便是捐上了也是無休止的候補。大挑知縣主要靠面試,除了先得中個舉人外還要長得帥,即傳說中的“國字臉、高鼻樑,身材高挑,聲若洪鐘”。晚清名臣閻敬銘年輕時家裡窮,為了奉養老母,中舉後去就大挑知縣。但主持其事的某郡王嫌他長得醜,竟然第一個攆他出考場。閻敬銘一怒之下舉債進京趕考而高中了進士。當時吳棠以大挑知縣一等入仕,估計他是帥哥一枚。
但吳棠絕不是個草包。他先是任江蘇泗陽知縣,後又轉任桃園知縣,都乾的不錯。尤其是洪楊軍興之後,吳棠發揮出了他自己都不知道的軍事才幹,領兵打仗。他曾創出單槍匹馬,一夜之間拉起一支隊伍,第二天還打了勝仗的傳奇,連咸豐皇帝都聽說了。
吳棠升官的確有點快,主要原因就是能打,老打勝仗。還有個原因是運氣。他升四川總督的同治四年,滿天下的督撫都是湘軍將領,朝廷找不出什麼人可以拿來與湘軍平衡一下了,總不能天下的督撫都給了曾國藩吧,於是就便宜了吳棠。
升官過快也有過快的弊端。吳棠沒有當過巡撫,畢竟經驗、資望都不足。他在朝中也沒有什麼靠山,只能拿銀子砸人脈。為了把那個總督長久地當下去,每逢三節兩壽吳棠都不敢怠慢,冰敬碳敬一分都不敢少,他那點養廉銀哪夠花的,只好想辦法弄錢。反正四川天高皇帝遠,只要不太過分都能花錢擺平。時間一長,就惹得四川人對他不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