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腳汽車
-
2 # 昭楊
首先,必須申明的是,荷蘭從沒有被併入西班牙。荷蘭和西班牙之間的關係是共主聯邦,兩者都在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下,後來荷蘭從西班牙獨立和哈布斯堡王朝統治重心轉移到西班牙有關。但是荷蘭本身從沒成為西班牙的一部分,只是因為這個哈布斯堡帝國的重心在西班牙而被誤解而已。
如果用兩句話來概括荷蘭和西班牙的合與分,就是哈布斯堡家族的王朝聯姻策略,讓荷蘭和西班牙變成同一個君主統治的土地,而16世紀的一系列劇變,特別是宗教改革和哈布斯堡帝國分裂讓荷蘭越來越不滿意於充當西班牙的附庸,一步步走向了獨立。
談到荷蘭,不能不說到其鄰國比利時,中世紀這兩國都屬於低地地區,都是神聖羅馬帝國統治的一部分,但是皇帝權力在此地非常薄弱。因此,荷蘭和比利時長期以來都是以封建領主和自治城市為主,這種割據的局面到了拿破崙帝國統治後才結束。
14世紀末,法國瓦盧瓦王朝的支系勃艮第公國,透過和低地地區最大領主佛蘭德爾伯爵長女的聯姻(1369年),開始掌控低地地區,並且在14世紀末15世紀初透過聯姻,繼承,購買和征服等手段,逐步掌控了低地地區大部分。
不過15世紀末,勃艮第公爵大膽查理攻打瑞士戰敗被殺,查理沒有兒子,導致公國絕嗣。查理唯一的女兒嫁給了奧地利公爵哈布斯堡家族的繼承人。法國和奧地利因此瓜分了勃艮第公國的遺產,包含荷蘭在內的低地國家併入哈布斯堡家族領地。而哈布斯堡家族繼承人透過聯姻又獲得了西班牙及其海外殖民帝國,
到了16世紀上半葉查理五世統治時代,荷蘭,比利時,奧地利,波西米亞,西班牙都歸哈布斯堡統治,因為地理原因,荷蘭比利時是帝國的中心,此時荷蘭還沒有獨立的想法。
1556-1648荷蘭獨立戰爭
但是16世紀下半期,哈布斯堡王朝領土一分為二,一部分以奧地利為核心,加上匈牙利,波西米亞,西里西亞發展為後來的奧地利帝國。另一部分,則以西班牙為核心,包括比利時,荷蘭,米蘭等海外領地。
這樣一來,荷蘭就從帝國中心淪為西班牙帝國的邊緣。荷蘭資產階級受到新教影響很大,紛紛改宗,和虔信天主教的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產生矛盾,後者對於天主教信仰非常狂熱,不僅希望在國內剿滅新教,還希望在全歐剿滅新教。當時,信仰矛盾成為荷蘭和西班牙的矛盾焦點,相對而言,今天比利時地區因為信仰天主教所以繼續接受哈布斯堡王朝統治。
另外,西班牙的統治也阻礙荷蘭經濟貿易的發展,西班牙坐擁美洲殖民帝國,但規定塞維利亞港壟斷美洲貿易,不給荷蘭商人插足機會。同時西班牙為了圍剿歐洲新教勢力,一方面給荷蘭徵收重稅,另一方面也限制荷蘭對外貿易,特別是和新教國家英格蘭的貿易。這對荷蘭人來說不可接受,荷蘭商人可能是世界上國家觀念最淡漠的人,在他們看來,國家就是一個公司,應當促進個人利益,讓個人利益讓位公司利益是不可能的。
綜合以上種種原因,尼德蘭北部七個省決定聯合起來,聯合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法國亨利四世等新教力量反抗荷蘭統治,經過幾十年的抗爭。西班牙終於在1612年實質上承認荷蘭獨立。1648年三十年戰爭後徹底獨立。
獨立後的荷蘭獅子地圖
-
3 # 戰爭史
從一群離經叛道的“聖像破壞者”,到為各國王室、貴族趨之若鶩的金融巨頭,從飽受非議的“海上乞丐”到幾乎壟斷歐洲航運的“大洋馬車伕”。究竟是什麼樣力量,令僅由七個省份組成的共和國,一舉掀翻了強大的宗主——西班牙帝國(第一日不落帝國)?而又是怎樣的動力,令一代代荷蘭男丁揚帆遠航,在北美、南非和馬六甲海峽建立起一座座殖民地定居點,甚至介入滿清帝國與鄭氏集團之間的恩怨?
【荷蘭鼎盛時期,遠航亞洲的艦隊返回阿姆斯特丹時的盛況】
在歐洲大陸的西北部地區,有一片比鄰海濱的低窪地帶,這裡既是指萊茵河、馬斯河、斯海爾德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同時也是北海頻繁侵蝕的重災區。當地的局面稱之為“低地”,華人則以其音譯,喚之曰“尼德蘭”。儘管在今天的官方報道之中,我們已經很難再看到“尼德蘭”的身影了,但事實上今天為世人所熟知的“荷蘭王國”的全稱,依舊是“尼德蘭聯合王國”(The Kingdom of Netherlands)。而“荷蘭”(Holland)只是這個國家中一個過去的行省。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以偏概全”的局面,或許還要從這個國家悠遠漫長的歷史說起。
早在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當時還是地理概念的荷蘭地區便流傳著這樣一句拉丁諺語:“上帝創造了海,巴達維人使之變成陸地”。這句話顯然有著兩重含義,一方面巴達維人(batavi)居住於萊茵河入海口附近,在河水沖積而形成的肥沃三角洲上耕作,甚至修築長堤、圍海造田。另一方面巴達維人還是當時散居於北歐、中歐地區的日耳曼各部族中的航海先驅,甚至有西方史學家宣稱公元前6500年,荷蘭當地的原始人部族便打造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艘船——佩塞獨木舟。
公元1170年11月1日荷蘭北部沿海地區爆發大規模海侵,史稱“萬聖節大洪水”(All Saints" Flood of 1170)。海水直接淹沒了分割北海與內陸淡水湖“腓拉沃”(Lake Flevo)之間的大片森林和土地,形成了一片深入荷蘭腹地的海灣,荷蘭人稱之為“須德海” (Zuider Zee)。
【海侵使得荷蘭內陸出現一片名為“須德海”的海洋】
荷蘭人用了近800年的時間,才最終於公元1932年建成了一道長29公里、寬90米、高出海面7米的攔海大壩,重新封閉了“須德海”與北海之間的聯絡,並逐漸使其內陸部分重新淡化成湖。但是在遙遠的12世紀,荷蘭當地的居民並不能看到未來人定勝天的希望。除了哀悼“萬聖節大洪水”中的死難者之外,他們還必須警惕新的災難,“須德海”周邊地勢低窪、且土質疏鬆,誰能不敢肯定下一次大洪水會何時到來,或許也正是從這次大規模的海侵開始,每個荷蘭人頭頂上都高懸著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但是出乎所有意料之外的是,這場大洪水也在無形之中拓展了須德海的出海口,使得荷蘭沿海的局面可以輕鬆的由此進出北海,荷蘭由此走上了發展漁業和海上貿易的立國之路。
中世紀的荷蘭在爭奪肥沃疆土的歐洲大國眼中,仍不過是貧瘠的邊緣之地。其處於法蘭西、德意志和英格蘭三大強國勢力範圍交界的特殊地緣,更令其長期借力打力保證著自己的獨立地位。荷蘭當地的統治者也積極利用這一優勢,頻繁的周璇於法國、神聖羅馬帝國和英格蘭之間。同時在頻繁的政權更迭之中,荷蘭當地的封建貴族勢力也較為薄弱。取而代之的是依託於政治強國羽翼之下的經貿外交和兼顧各方利益的“大議會”。尼德蘭人不畏懼成為強國的附庸,只要能夠為其帶來足夠的經濟利益。當然如果了阻擋其財路,即便對手是強大的“漢薩同盟”也還是必須要被打倒的。可以說15世紀的經濟轉型直接奠定了未來荷蘭人的世界觀和價值取向。
【經濟的發展,令尼德蘭與“漢薩同盟”走向了對立】
從“聖像破壞運動”到“尼德蘭七省共和國”的成立,以“沉默者威廉”為首的拿騷家族奔走了二十多年,付出了幾乎整整一代人的鮮血。這個過程既有著歐洲中世紀傳統貴族篡國的權謀,也有著新生代商業資本崛起的算計。而正是在這兩者的共同成就之下,歐洲近代第一個共和制政治在尼德蘭的海濱出現。
【“八十年戰爭”中海上較量,預示著西班牙海權的衰落和荷蘭海權的崛起】
【最終憑藉著海權的優勢,荷蘭人徹底擊敗了其西班牙宗主國】
16世紀中葉的西班牙,擁有著當時歐洲第一流的陸軍。正是無堅不摧的西班牙方陣令一批又一批的尼德蘭革命者及其盟友倒斃在刀矛之下,但稱雄地中海和大西洋的西班牙海軍卻在尼德蘭沿海表現的水土不服,以至於頻頻被一群“海上乞丐”搶佔了先機。可以說正是因為掌握了制海權,尼德蘭的革命者才能源源不斷的從海外獲得補給和援軍、不斷襲擾對手的側翼、援助或封鎖一座座港口城市。從這個角度來看“八十年戰爭”的程序,便是一場海權對陸權的勝利。
回覆列表
作為勃艮第馬麗陪嫁加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法國英國百年戰爭中作為法國最反叛諸侯被法國國王暗殺,而參與英國殺死神女貞德,西班牙橫徵暴斂透過八十年戰爭獨立,部分是作為歐洲三十年戰爭重要部分,唯一襲擊西班牙珠寶船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