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41年1月,就在希特勒一面不停地轟炸英倫三島,逼迫英國投降;一面悄悄地將陸軍主力東移,準備入侵蘇聯時,盟友義大利卻在非洲被英華人打的丟盔卸甲,一路敗退,不得不向其救援。

    原來,善於投機的墨索里尼不甘落後,要在非洲建立新的“羅馬帝國”。誰知,“可愛的”義大利軍隊“偷雞不成蝕把米”,不僅沒有達成目的,反而被英軍一路追打,13萬人成為戰俘。更可怕的是,英軍似乎並沒有停止的跡象。

    北非雖說是黃沙漫漫的不毛之地,但它卻扼守著直布羅陀海峽和蘇伊士運河,更是義大利的門戶。一旦失守,整個歐洲的南部將受到威脅。因此,希特勒對北非的重視程度不亞於東線戰場,北非不能丟失,救援義大利是必須的,但派誰去呢?

    大家耳熟能詳的德國名將有隆美爾、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這三位都是二戰期間“閃擊戰”的倡導者或實踐者,他們都以輝煌的戰績而聲名顯赫,成為那個時代家喻戶曉的人物。但是去非洲“幫忙”卻只能是隆美爾,這是為什麼呢?

    戰略戰術水平有一定的差距。

    單從戰術角度來評價,這三位不分伯仲,很難說出誰的戰術水平更高,指揮藝術更高超。如果僅從殲敵數量,指揮多少場戰役等方面來考量,顯然缺乏說服力。但是從戰略遠見和戰略指揮上,還是很容易將他們的能力區分開來的。

    首先,曼施坦因是名副其實的戰略家。他精通各種戰術,尤其偏愛閃擊戰,制定的每一項作戰計劃都是圍繞大規模裝甲叢集為主導的快速推進戰術。這種獨到的戰術,總是令對手不知所措,束手就擒。

    他所策劃的每一場戰爭或戰役幾乎都是經典之作。他參與制定的作戰方案,讓德軍幾乎兵不血刃的侵佔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他策劃的“白色計劃”,讓波蘭38天亡國;而“曼施坦因計劃”更是讓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戰敗投降。

    當然,他的戰略遠見還在於他不贊同入侵波蘭,他認為沒有這個“緩衝區”將直接面對蘇聯,德軍將不得不面對兩線作戰;同時,他認為入侵法國,希特勒盲目自信的不按計劃行事,放跑了30多萬英法聯軍,成為後來盟軍反攻歐洲大陸的有生力量,是導致德國戰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被譽為“裝甲兵之父”的古德里安,雖然談不上是個全面的戰略家,但是對坦克等裝甲裝備在未來戰場的運用還是有著獨特的戰略預見。當然,這也是希特勒最看重他的一方面,讓他負責坦克的生產、監製,並負責裝甲兵的訓練。

    他參與了除了非洲戰場外的所有戰爭,並親自上陣指揮,將閃擊戰術演繹的眼花繚亂,防不勝防,充分發揮了坦克在進攻戰役的作用。他以不到6天的時間橫貫法國400公里,創造了戰爭史上最快的進攻速度。

    反觀隆美爾就沒有這樣的戰略的意識。按照希特勒的部署,在非洲只是遏制英國抄其後路,避免“軟腹部”遭到進攻,從而影響在東線入侵蘇聯的計劃。但是,求勝心切的隆美爾怎能領會其中的道理,愣是將一個次要戰場打成了主要戰場。

    導致東線作戰的時間延後了一個月,德軍沒能在寒冬來臨前解決蘇聯問題。雖然他是一名優秀的戰術家,但也反映出其缺乏戰略思維的真實寫照。因此,希特勒也明白“好鋼要用到刀刃上”,自然不會派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去非洲。

    另外,他們的資歷和統御力也是決定因素。

    隆美爾在一戰中就是一位戰鬥英雄,戰後擔任軍校教官,編寫了一部《步兵攻擊》,深受希特勒的賞識,安排在自己的身邊。但與另外二位長期在國防軍服役相比,隆美爾顯然在軍界的資歷和威望要差了許多。

    二戰爆發前,古德里安已是中將軍長,曼施坦因更是南方集團軍總部的中將參謀長,而隆美爾只是在最高統帥部擔任上校警衛隊隊長,並沒有參與入侵波蘭的戰役。這在十分講究資歷的軍隊中,他已是被“邊緣化”的軍官了。

    隆美爾雖然沒有參與波蘭戰役,但很快發現坦克兵在戰爭中的主導作用。軍人是離不開戰鬥的,他請命要求上戰場,去領略一下帶領裝甲師衝鋒的魅力。可惜,步兵出身的他自然遭到陸軍總部的拒絕。

    好在“近水樓臺先得月”,希特勒為他爭取了第7裝甲師,官階少將。在法國戰役中,他將“閃擊戰”運用的更加瘋狂,倡導“進攻、進攻、再進攻”,不要側翼、不顧後方,大踏步向法國縱深挺進,取得了驕人的戰績。

    法國戰役,隆美爾顯示出獨當一面的能力。但要直接提升為軍長,在資歷和讓人信服的力度上顯然不夠。而派他獨自去非洲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不僅避開了讓人信服的問題,而且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戰場,他更有了自由發揮的空間。

    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圈子”有很大不同。

    在德國國防軍中,容克貴族具有很大的勢力,沒有他們的支援,就連希特勒也很難坐到總理的位置。他們明顯的特點就是軍人世家,在軍中自成一個“圈子”,古德里安出生于軍人家庭,曼施坦因更是出生於世襲的普魯士軍人家庭。

    而隆美爾並不是這個“圈子”里人,他只是得到希特勒的賞識,一步步走向人生輝煌。而希特勒也不願受制於國防軍中的“容克貴族”,他也要培養自己的勢力,而隆美爾能征善戰,是最好的“榜樣”,最好的人選。

    另外,德國的將領們十分討厭墨索里尼,更看不上沒有軍人樣子的義大利軍隊,希特勒也只有派出自己的嫡系才能勝任這項工作。隆美爾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這也是他到了非洲後,拼命廝殺,屢立戰功的原因之一。

    他就是要讓一些人看看自己的實力。希特勒也沒有虧待他,在很短的時間裡將他升為元帥,但這並不能說明他的水平很高。沒有比較就沒有差別,綜合來看,這三位的能力排名應該是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隆美爾。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隆美爾》

  • 2 # 戰略論

    曼施坦因是二戰公認的戰略大家,僅僅由其策劃的旨在進攻法國的“曼施坦因計劃”就足以讓曼施坦因名揚天下,顯露出驚人的戰略天賦。此後在東線戰場上,曼施坦因以表現出很強的戰術、戰役級指揮能力,升任第11集團軍司令後,他獨立指揮部隊擊敗數倍於己的克里木半島蘇軍,而付出的代價卻微乎其微。他在克里木的勝利為德軍即將發起的“藍色行動”提供了基礎,而在隨後的頓河集團軍群司令任上又再次挽救了德軍的南翼,哈爾科夫反擊戰堪稱戰爭史上的典範,是一場依靠指揮官的出色指揮能力而獲勝的戰役。

    古德里安大將雖然在1942年以後不再擔負前線指揮官的職務,但是他仍舊是德軍最出色的裝甲兵將領,在裝甲兵的作戰理論和實戰指揮上,無人能出其右。他在戰爭前3年取得的勝利實在是太過輝煌,殲滅的軍隊不下百萬,可以說德軍所有的裝甲兵將領都是古德里安的學生。後期古德里安短暫的出任德軍陸軍總參謀長一職,由於局勢已經惡化到極點,加上希特勒的強硬幹預,古德里安在此任上沒能表現出應有的能力,許多人藉此說古德里安戰略能力不足是不公允的,那個時候的陸軍總參謀長已經沒有了任何權力,,連基本的人事任免權都沒有,作戰指揮上希特勒經常越過總參謀部向前線指揮官直接下達命令,這種情況下換作誰也無力迴天。

    隆美爾應該是德軍將領中最負盛名、也是最飽受爭議的一位將領。他在劣勢的情況下數次擊敗北非英軍,使軸心國在北非的軍事優勢一直保持到了1942年後半年,要知道這是在兵力和物資都不如對方的情況下取得的,德軍的勝利完全倚仗指揮官的能力和官兵的素質。但是這些勝利只能證明隆美爾是一位優秀的戰役、戰術指揮官,他在戰略上的能力一直被人們所否定。隆美爾最大的戰略錯誤在於向埃及的縱深挺進,這讓非洲軍團的補給線大大拉長,處於非常不利的局面,他的補給線出現了嚴重的問題,這導致在阿拉曼戰役中他的軍團被英軍徹底打敗,這場決戰德軍幾乎沒有取勝的可能,補給是最致命的因素。

    當時整個德國的重心都放在了東線,所有可用的資源都優先分配給東線,北非戰場被作為次要戰場,這表示即便隆美爾在北非取得戰役上的勝利,德軍最高統帥部也不會給予其足夠的兵力去發展戰略上的勝利。隆美爾向埃及甚至蘇伊士運河的推進計劃一開始就是不可能的,這需要德國和義大利向這裡投入更多的空軍和船隊以及新銳摩托化部隊,而這些都是隆美爾所不可能得不到的,東線德軍正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和蘇軍決戰,隆美爾如果擁有大局觀念的話他應該理智的放棄任何深遠的突擊計劃,如果給予隆美爾足夠的兵力和補給,我們完全相信他將肯定打敗英軍第8集團軍並最終將英軍趕出地中海,可是他不可能得到這些兵力和物資,阿拉曼戰役的失敗隆美爾是負有一定責任的,而這三位將領中,隆美爾的部隊兩次被盟軍殲滅或者近乎殲滅,隆美爾經常將失敗歸咎於糟糕的後勤,而後勤補給同樣也是一位軍事主官要考慮的問題,這也是任何作戰計劃的前提條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直觀教學中,言語直觀的特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