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樂器的總難度差異是不大的。很多感覺到難度差異,只是因為難點的分佈問題。具體說來就是在基礎階段,難點越多,越容易讓這個樂器被冠以難度高的稱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基礎階段的難度低並不意味著這個樂器達到演奏級別的難度低。因為獨奏樂器到了高級別是在拼理想中最能打動人的音色與表現力等,這是一個很主觀的評價,在那個級別,與其說樂器難,更應該說是成為那樣的樂師難。我個人用考級樂曲中的前四級曲目來定義基礎階段。不把整個考級曲目定為基礎階段是因為在很多演奏會和專業比賽上,也同樣會出現演奏考級書上的高階曲目。所以,不能簡單地說考級曲目就是業餘曲目,考級曲目中的技術指法就是業餘指法。在專業演奏中,很多用的也還是這些指法與曲目,只是樂師們的技術完成度還有對整個樂曲情感的處理方式更細膩深入了,這點在曲目存量不多的一些器樂上特別明顯。另一方面,各大器樂考級教材,尤其是民樂,似乎也是將三級或四級前劃為入門級。學器樂可以不為考級,但是這種難度劃分總歸也是前人的經驗積累,我認為還是可以借鑑的。2、難點是什麼?我個人認為難點存在於各種重要技術中,因此下文會盡量描述不同的重要技術,並大致指明難處與易處。首先,何為重要技術?我認為是能實現基本音樂功能的技術——包括實現基本音量、音高與音色。下文中將分音長進行討論。前四級樂曲中的琵琶技術特點:音量方面:1)一小節內的音符難點:琵琶的彈法是手指自內向外彈的,與常用的抓取動作相反。這個難點主要在於大拇指上。琵琶的大拇指實際上是在指根關節引導下的劃圈運動。食指與大拇指的運動類似用食指指尖上側與大拇指間捏住一個綠豆並搓揉的動作。食指中指可能還好,但是大拇指可能會缺乏靈活度與力量來完成這種觸弦。容易之處(其實也是和其也樂器進行對比。):琵琶的主要發聲方式是依賴手這個可視並且靈活的器官。雖然琵琶會使用假指甲,但是整體上手與發聲結構的接觸還是很近的,並且由於可視,調整時也很方便。這樣,琵琶想發出聲音是非常容易的。這方面的正例太多,反例主要是需要調口型、舌位、口風的管樂。2)一小節以上的長音難點:彈撥樂本身就是單個音出現的樂器,其基本長音是靠樂器的自然餘音,但是,由於各種樂器的有效弦長和音箱設計等不同,在表面上則是樂器本身的音域所在音高區間不同,不同彈撥樂器的自然餘音的長短便會產生差異。琵琶餘音相對古琴、吉他都較短,再加上傳統審美上強調的“大珠小珠落玉盤”,因此,琵琶在中速樂曲中,就需要引入重要的技術來表現長音。琵琶的長音技巧如下:輪指。以食、中、名、小、大的手指順序依次觸弦並迴圈。核心是右手每個手指力量統一,同時對每個手指的控制力也需要一樣。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在於無名指與小指力量天生比大拇指和食指力量弱,同時無名指與小指無法分開控制。搖指。主要用的搖法是手臂發力,手腕定住,帶動手指反覆經過一條弦。手臂要有力,但是不僵硬。手指小關節需要力量集中,保證甲片入弦淺的情況下又不被弦帶偏。浦東派的假指甲正峰正反迅速過弦式搖指則需要更多小關節的力量。滾指。食指與拇指交替觸弦。需要食指與拇指小關節帶動腕關節一起運動。又是一個要關注小關節的技術。可以看出,琵琶的音響技術,或者說發聲技術的難點在於對少鍛鍊關節肌肉的開發,尤其是手部小關節。短音要鍛鍊大拇指,長音要鍛鍊整個手。也正是由於這個特性,才會有琵琶需要“童子功”一說——兒童生長髮育時期,很多肌肉都還沒有發育完成,因此都可以鍛鍊起來,成人的話,要重新把一些已經久未鍛鍊的關節與肌肉練起來會有些吃力。要克服這個難點,除了多練外,鋼琴基礎或者別的本身五指經常得到鍛鍊的活動都能有所幫助。音高方面:1)一小節內的音符難點:除了四條空弦外,琵琶的單個音符需要左右手手指配合精密。琵琶是左手取音與裝飾效果,右手出聲的樂器,換言之,除了不按弦的空絃音,琵琶別的音符都需要雙手配合完成,有的需要左右手同時起落,有的不同時,要做到精準每個發音,需要左右手手指的嚴密配合。這種配合和鋼琴、豎琴、古箏左手進演奏區時形式不一樣,但是能力要求接近。現央音的張強教授提到過“如果條件允許,我會建議學任何樂器的人都從鋼琴開始學,它會幫助你練習左右手的分工”。容易之處:琵琶是固定音高的樂器。琵琶有品和相,調好弦後,左手按在哪,就應該出相應的音,在對個人音準的要求方面要求沒有那麼高。鋼琴、豎琴、古箏、吉他等在這方面與琵琶相似,比較容易準確地奏出某個單音。這方面的反例主要有音高難把握的胡琴、提琴這兩大類沒有品相的弓弦樂和古琴、三絃這倆特殊的無品彈撥樂。2)一小節以上的長音同上。音色方面音色整體而言是個有下限而無上限的技術指標,有的演奏家一輩子就在求一個音色,同時音色也與樂器製作等有關。所以,個人認為在這個方面,看下限比較實際。1)一小節內的音符容易之處:琵琶的短音基本音色是還不錯的。在琴的質量達到一定水準後,最差的也還能聽。形象地說的話,就是隻要知道音階怎麼走後,基本上上手彈個單音不加花的《滄海一聲笑》之類的還是可以聽的。這方面與琵琶類似的有鋼琴、豎琴、古箏,而反例就是會經歷“吹/拉得很刺耳”的情況的管樂與絃樂。2)一小節以上的長音難點:這個時值的音符大部分已經需要特殊技術了。因此這部分的音色也和特殊技術的掌握程度有很大關係。初學輪指、搖指、滾指的學習者出現不均勻和噪音的現象是很正常的。綜上可以看出,在基礎階段,琵琶確實難點較多,但是其主要的難點還是手、腕、臂等部位非常用肌肉與關節的啟用與鍛鍊和雙手配合。和鋼琴、古箏相比,多了個非常用肌肉與關節的鍛鍊,因此顯得更難一些。但是,與管樂相比,琵琶固然多了手部的鍛鍊要求,但對呼吸等器官不易見的運動要求不高;與絃樂相比,對按弦側肢體靈活度要求類似(琵琶的左手練習中也有小提琴移植的練習曲),在另一側肢體上則比弓弦樂器對手指有更高要求(雖然現在很多弓弦樂也有彈撥音,但是畢竟不是主要奏法,而且豐富程度還是不及真正的彈撥樂。),但對音感的要求不高。因此,我認為,只要樓主手沒問題又肯練的話,不用特別畏懼琵琶的難度。另外特別提一下,古典吉他也有和琵琶輪指很類似的震音(tremolo),但是由於一些人也就拿個吉他當伴唱樂器,只是撥個和絃或者彈單音,所以覺得吉他似乎沒那麼難。試想,如果吉他入門也包括“掌握震音”的話,估計難度感覺就是另一回事了吧?所以,這裡面也存在某些樂器常見的表演形式差異。如果把琵琶只當成一個提供單音或者和絃滑音的樂器的話,上面這些難點也要另算。3、晚不晚?根據上面這些特徵,“晚不晚”“難不難”的問題需要回歸到樓主你本人身上。1)樓主你本人的生理條件。最基本的,手部小關節、腕關節有沒有受過傷或有病痛?手指長度是否均勻?(有見過小指只有無名指一半長的學習者,在學習輪指和左手按音時,會碰到很大困難。)2)樓主你本人的需求。A、如果樓主是隻想彈彈流行歌啥的,那麼只要能讓樂器發出聲音,也就差不多了。琵琶形成單個音符的技術不高,基本音色有保障,靠著雖短但也還是有的餘音也能成,所以“不晚”“不難”。B、如果只是想隨便彈彈幾首曲子,然後有那麼一兩首也能算是比較經典並有一定時長與內容的,那麼個人認為,以民樂而言,至少是要彈得下來兩到三首考級體系中三級到四級的必考曲目。古琴的《酒狂》、古箏的《漁舟唱晚》、琵琶的《陽春白雪》、二胡的《賽馬》大部分都在這個位置。到達這個程度的話,琵琶要一定程度上克服長音技術,達到這個程度,“不晚”“有點難”。想偷懶的話,民樂可以投入古琴和古箏的懷抱,出來的效果確實是會比琵琶的好。C、如果樓主還是希望彈到業餘中高階水準,也就是能彈一些更知名的曲子的話,那麼,基本上可以認為是沒有簡單的樂器了,只不過難點來的早或晚而已。達到這個程度,“不晚”“有難度”D、如果希望高階曲目彈出那麼點味道,在不錯音的基礎上也還能稍微表達出那麼一回事,被周圍的人說“TA彈琴不錯”。這個就是要靠各種練了,這時候,我個人覺得已經很難定義“難”與“不難”了,如果是因為興趣而學,學到這處程度,“難”是周圍人看著“難”,“不難”是自己因為喜愛而並不覺得“難”。所以,“不晚”“難?“E、如果希望成為演奏家。這個有各種條件了,學校、背景、機遇等等。只能大致地說“晚”與“很難”了,不過畢竟也不能否認極低機率的存在。最後,我始終認為,如果真愛一樣器樂並學習了它,就算是業餘者,也不會只滿足於有限地使用它而已。既然是一些遲早就會碰到的難度,那麼透過挑選樂器而希望在前期能繞過一會是一會,不是自欺欺人嗎?至於糊弄外行人,琵琶有得是簡單的方法——好歹是單音易成,音色也不錯的樂器,《琵琶語》、《秦淮景》都是可以透過編曲繞過輪指再拿出來表演的曲子,連《春江花月夜》也能摳出幾段編成不用輪指的“簡易譜”,再不濟還可以去翻彈中國風的歌啊,配個BGM,只彈單音配個左手揉揉弦不就好了?問題是,學樂器就只是為了“糊弄外行人”麼?
1、樂器的總難度差異是不大的。很多感覺到難度差異,只是因為難點的分佈問題。具體說來就是在基礎階段,難點越多,越容易讓這個樂器被冠以難度高的稱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基礎階段的難度低並不意味著這個樂器達到演奏級別的難度低。因為獨奏樂器到了高級別是在拼理想中最能打動人的音色與表現力等,這是一個很主觀的評價,在那個級別,與其說樂器難,更應該說是成為那樣的樂師難。我個人用考級樂曲中的前四級曲目來定義基礎階段。不把整個考級曲目定為基礎階段是因為在很多演奏會和專業比賽上,也同樣會出現演奏考級書上的高階曲目。所以,不能簡單地說考級曲目就是業餘曲目,考級曲目中的技術指法就是業餘指法。在專業演奏中,很多用的也還是這些指法與曲目,只是樂師們的技術完成度還有對整個樂曲情感的處理方式更細膩深入了,這點在曲目存量不多的一些器樂上特別明顯。另一方面,各大器樂考級教材,尤其是民樂,似乎也是將三級或四級前劃為入門級。學器樂可以不為考級,但是這種難度劃分總歸也是前人的經驗積累,我認為還是可以借鑑的。2、難點是什麼?我個人認為難點存在於各種重要技術中,因此下文會盡量描述不同的重要技術,並大致指明難處與易處。首先,何為重要技術?我認為是能實現基本音樂功能的技術——包括實現基本音量、音高與音色。下文中將分音長進行討論。前四級樂曲中的琵琶技術特點:音量方面:1)一小節內的音符難點:琵琶的彈法是手指自內向外彈的,與常用的抓取動作相反。這個難點主要在於大拇指上。琵琶的大拇指實際上是在指根關節引導下的劃圈運動。食指與大拇指的運動類似用食指指尖上側與大拇指間捏住一個綠豆並搓揉的動作。食指中指可能還好,但是大拇指可能會缺乏靈活度與力量來完成這種觸弦。容易之處(其實也是和其也樂器進行對比。):琵琶的主要發聲方式是依賴手這個可視並且靈活的器官。雖然琵琶會使用假指甲,但是整體上手與發聲結構的接觸還是很近的,並且由於可視,調整時也很方便。這樣,琵琶想發出聲音是非常容易的。這方面的正例太多,反例主要是需要調口型、舌位、口風的管樂。2)一小節以上的長音難點:彈撥樂本身就是單個音出現的樂器,其基本長音是靠樂器的自然餘音,但是,由於各種樂器的有效弦長和音箱設計等不同,在表面上則是樂器本身的音域所在音高區間不同,不同彈撥樂器的自然餘音的長短便會產生差異。琵琶餘音相對古琴、吉他都較短,再加上傳統審美上強調的“大珠小珠落玉盤”,因此,琵琶在中速樂曲中,就需要引入重要的技術來表現長音。琵琶的長音技巧如下:輪指。以食、中、名、小、大的手指順序依次觸弦並迴圈。核心是右手每個手指力量統一,同時對每個手指的控制力也需要一樣。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在於無名指與小指力量天生比大拇指和食指力量弱,同時無名指與小指無法分開控制。搖指。主要用的搖法是手臂發力,手腕定住,帶動手指反覆經過一條弦。手臂要有力,但是不僵硬。手指小關節需要力量集中,保證甲片入弦淺的情況下又不被弦帶偏。浦東派的假指甲正峰正反迅速過弦式搖指則需要更多小關節的力量。滾指。食指與拇指交替觸弦。需要食指與拇指小關節帶動腕關節一起運動。又是一個要關注小關節的技術。可以看出,琵琶的音響技術,或者說發聲技術的難點在於對少鍛鍊關節肌肉的開發,尤其是手部小關節。短音要鍛鍊大拇指,長音要鍛鍊整個手。也正是由於這個特性,才會有琵琶需要“童子功”一說——兒童生長髮育時期,很多肌肉都還沒有發育完成,因此都可以鍛鍊起來,成人的話,要重新把一些已經久未鍛鍊的關節與肌肉練起來會有些吃力。要克服這個難點,除了多練外,鋼琴基礎或者別的本身五指經常得到鍛鍊的活動都能有所幫助。音高方面:1)一小節內的音符難點:除了四條空弦外,琵琶的單個音符需要左右手手指配合精密。琵琶是左手取音與裝飾效果,右手出聲的樂器,換言之,除了不按弦的空絃音,琵琶別的音符都需要雙手配合完成,有的需要左右手同時起落,有的不同時,要做到精準每個發音,需要左右手手指的嚴密配合。這種配合和鋼琴、豎琴、古箏左手進演奏區時形式不一樣,但是能力要求接近。現央音的張強教授提到過“如果條件允許,我會建議學任何樂器的人都從鋼琴開始學,它會幫助你練習左右手的分工”。容易之處:琵琶是固定音高的樂器。琵琶有品和相,調好弦後,左手按在哪,就應該出相應的音,在對個人音準的要求方面要求沒有那麼高。鋼琴、豎琴、古箏、吉他等在這方面與琵琶相似,比較容易準確地奏出某個單音。這方面的反例主要有音高難把握的胡琴、提琴這兩大類沒有品相的弓弦樂和古琴、三絃這倆特殊的無品彈撥樂。2)一小節以上的長音同上。音色方面音色整體而言是個有下限而無上限的技術指標,有的演奏家一輩子就在求一個音色,同時音色也與樂器製作等有關。所以,個人認為在這個方面,看下限比較實際。1)一小節內的音符容易之處:琵琶的短音基本音色是還不錯的。在琴的質量達到一定水準後,最差的也還能聽。形象地說的話,就是隻要知道音階怎麼走後,基本上上手彈個單音不加花的《滄海一聲笑》之類的還是可以聽的。這方面與琵琶類似的有鋼琴、豎琴、古箏,而反例就是會經歷“吹/拉得很刺耳”的情況的管樂與絃樂。2)一小節以上的長音難點:這個時值的音符大部分已經需要特殊技術了。因此這部分的音色也和特殊技術的掌握程度有很大關係。初學輪指、搖指、滾指的學習者出現不均勻和噪音的現象是很正常的。綜上可以看出,在基礎階段,琵琶確實難點較多,但是其主要的難點還是手、腕、臂等部位非常用肌肉與關節的啟用與鍛鍊和雙手配合。和鋼琴、古箏相比,多了個非常用肌肉與關節的鍛鍊,因此顯得更難一些。但是,與管樂相比,琵琶固然多了手部的鍛鍊要求,但對呼吸等器官不易見的運動要求不高;與絃樂相比,對按弦側肢體靈活度要求類似(琵琶的左手練習中也有小提琴移植的練習曲),在另一側肢體上則比弓弦樂器對手指有更高要求(雖然現在很多弓弦樂也有彈撥音,但是畢竟不是主要奏法,而且豐富程度還是不及真正的彈撥樂。),但對音感的要求不高。因此,我認為,只要樓主手沒問題又肯練的話,不用特別畏懼琵琶的難度。另外特別提一下,古典吉他也有和琵琶輪指很類似的震音(tremolo),但是由於一些人也就拿個吉他當伴唱樂器,只是撥個和絃或者彈單音,所以覺得吉他似乎沒那麼難。試想,如果吉他入門也包括“掌握震音”的話,估計難度感覺就是另一回事了吧?所以,這裡面也存在某些樂器常見的表演形式差異。如果把琵琶只當成一個提供單音或者和絃滑音的樂器的話,上面這些難點也要另算。3、晚不晚?根據上面這些特徵,“晚不晚”“難不難”的問題需要回歸到樓主你本人身上。1)樓主你本人的生理條件。最基本的,手部小關節、腕關節有沒有受過傷或有病痛?手指長度是否均勻?(有見過小指只有無名指一半長的學習者,在學習輪指和左手按音時,會碰到很大困難。)2)樓主你本人的需求。A、如果樓主是隻想彈彈流行歌啥的,那麼只要能讓樂器發出聲音,也就差不多了。琵琶形成單個音符的技術不高,基本音色有保障,靠著雖短但也還是有的餘音也能成,所以“不晚”“不難”。B、如果只是想隨便彈彈幾首曲子,然後有那麼一兩首也能算是比較經典並有一定時長與內容的,那麼個人認為,以民樂而言,至少是要彈得下來兩到三首考級體系中三級到四級的必考曲目。古琴的《酒狂》、古箏的《漁舟唱晚》、琵琶的《陽春白雪》、二胡的《賽馬》大部分都在這個位置。到達這個程度的話,琵琶要一定程度上克服長音技術,達到這個程度,“不晚”“有點難”。想偷懶的話,民樂可以投入古琴和古箏的懷抱,出來的效果確實是會比琵琶的好。C、如果樓主還是希望彈到業餘中高階水準,也就是能彈一些更知名的曲子的話,那麼,基本上可以認為是沒有簡單的樂器了,只不過難點來的早或晚而已。達到這個程度,“不晚”“有難度”D、如果希望高階曲目彈出那麼點味道,在不錯音的基礎上也還能稍微表達出那麼一回事,被周圍的人說“TA彈琴不錯”。這個就是要靠各種練了,這時候,我個人覺得已經很難定義“難”與“不難”了,如果是因為興趣而學,學到這處程度,“難”是周圍人看著“難”,“不難”是自己因為喜愛而並不覺得“難”。所以,“不晚”“難?“E、如果希望成為演奏家。這個有各種條件了,學校、背景、機遇等等。只能大致地說“晚”與“很難”了,不過畢竟也不能否認極低機率的存在。最後,我始終認為,如果真愛一樣器樂並學習了它,就算是業餘者,也不會只滿足於有限地使用它而已。既然是一些遲早就會碰到的難度,那麼透過挑選樂器而希望在前期能繞過一會是一會,不是自欺欺人嗎?至於糊弄外行人,琵琶有得是簡單的方法——好歹是單音易成,音色也不錯的樂器,《琵琶語》、《秦淮景》都是可以透過編曲繞過輪指再拿出來表演的曲子,連《春江花月夜》也能摳出幾段編成不用輪指的“簡易譜”,再不濟還可以去翻彈中國風的歌啊,配個BGM,只彈單音配個左手揉揉弦不就好了?問題是,學樂器就只是為了“糊弄外行人”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