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活瑣事百態
-
2 # 吾王54963924
不會,說話能力跟這個完全沒有關係,如果你的小孩說話說不清,那不是方言的問題,而是大腦語言中樞有問題。
因此,我猜你問的應該是方言會不會影響你的小孩講普通話。答案顯而易見:會。
只不過,根據不同的人,影響有輕有重。這個影響主要在於口音。
但我認為,帶上家鄉的口音,並不是什麼問題,只要不妨礙交流,有口音也不存在。如果你的小孩未來要當播音員,他會在學校接受系統的正音教育,你完全不用擔心,只要你的小孩語言能力正常,口音都不是問題。反而如果你為了這個不讓他從老人那裡學習方言,我覺得才是一個問題。
方言不單單是一門語言,它還是一個人的文化故鄉,是人的身份認同。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它是老鄉之間身份認同的身份證,兩個人無需多言,只根據口音就可判斷對方是否為老鄉,這對於未來的人際交往是有幫助的。
我高中時期有一個同學,他跟我一樣是重慶長壽本地人,父母都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比我還土著(我的父母都是外地移民家庭過來的,我是本地出生),他就是從小他父母不教他方言,所以他就一直沒能學會,我們全班聊天,就他一個普通話,顯得有點格格不入,不過好在大家都知道彼此的背景,所以也沒覺得什麼。
直到他後來大學出去外地,他大一第一學期就過了普通話二甲,但是他經常跟我發信息,說他有時候感覺很空虛孤獨。我問他為什麼,他就說他們寢室的室友們,跟家裡人講話都是用的各自的家鄉話,還有他們學校也有很多老鄉群,他也加了他們學校的重慶老鄉群,但是群裡人聊天也全是家鄉話,儘管有主城區、萬州、豐都、彭水等各地的口音,但大家互相愉快地用家鄉話聊天,他就跟我說他感覺他在那群裡顯得有些異類,群裡雖然沒人在意這個,但是他自己感覺他沒有歸屬感,尤其是他說他群裡曾經有個合川的開玩笑說他重慶話都不會講怕是個假重慶人。。。玩笑歸玩笑,但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他就經常說他沒有歸屬感。
他說這些,我也能理解,因為我大學也來了外地,我來了河北,所以這種飄搖的空虛感也會有,人在異鄉都如此,只不過好在我會家鄉話,所以我自我感覺我跟家鄉還保持著比較強烈的聯絡,有一次就是放假,我在走之前一天去學校門口一家重慶小麵館吃麵,我買單的時候我媽打電話過來了,我接了電話用重慶話講話,店老闆聽到了,等我打完,老闆開口就是家鄉話:毛兒,聽你口音,你是重慶的乜?
我說:誒是的。我是長壽的。
老闆:哦!我們是……嘞個渝北的,明天你是準備轉去了乜?
我:誒。
老闆:好久的火車嘛?
我:明早晨。
老闆:在嘞裡讀書?
我:誒,讀大學。
老闆:唉,你們嘞些細娃兒出來不容易啊,來,送你碗排骨湯,路上好生點,誒,回去好好跟你媽老漢兒,多整點我們重慶的吃的,不是二道吃不到了哦~假期轉來你也可以多來我嘞裡吃東西哈……
當時就給我感動得不要不要的。
鄉音,真的是個好東西。
所以學方言,並不會影響人的語言能力,多會一種語言多一個角度看世界,就可以收穫更多。
-
3 # 仨個寶寶
提到雙語環境,方言和普通話算是雙語嗎?
分情況!
語言學家對於判斷雙語有一個重要的標準,那就是「相互理解性」,即:說一種語言的人,對另一種語言的理解程度如何。
我們中國是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國。據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先生講,中國的56個民族,共有80多種彼此不能交流的語言和地區方言。
也就是說如果兩種語言十分相近,兩人對話都可以聽得懂,那麼它們就是一種語言;如果兩種語言相差很大,它們就是不同語言,屬於類雙語。
打個比方就是“你吃飯了嗎?”福建閩南方言:“汝食罷未?”反正我是聽不懂的。
而雙語(或者類雙語的方言)環境可以促進寶寶大腦發育
來自劍橋大學的研究發現(Kyriakos, 2016),說“兩種方言”或者“一種標準語言+一種方言”或者“多種語言”的人,他們的認知發育特點和我們普通意義上說雙語的人是類似的!
也就是說“方言&普通話”的語言環境和“普通話&英語”的雙語環境是一樣的。
約克大學健康學院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雙語環境下的嬰兒對於學習新規則和預測目標表現得更好,擁有更好的注意力,對於大腦發育更有好處。
當然,很多人還會有疑問:
①老人講方言會導致孩子學說話落後或困難嗎?
方言本無罪。
孩子天生就具有識別不同語言的能力。同時學習多種語言時,也能夠理解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
TED裡,提到了幾個有趣的實驗,驗證了嬰兒具有天才的語言能力:
美國兒科學會認為:
不用擔心孩子會被兩種語言擾亂,“如果孩子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接觸兩種語言(甚至更多),特別是經常聽到某兩種語言,他們可以同時學會它們。”
近十幾年的研究發現:不同的孩子語言發育的速度是存在差異的,但是並不會因為多學了一種語言,比如普通話和方言混合,就導致語言發育減緩或滯後。
不過接觸兩種及以上語言確實在娃進入語言敏感期時有一個略微緩慢的階段,
這是因為,孩子接觸雙語需要一個認知和辨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娃的詞彙儲備量不夠,就會出現說話晚、慢等情況;還有可能會將兩種語言摻和在一起。
但是不用太過於操心,這是孩子語言發育的正常現象,透過一定時間的觀察、消化、聯想,讓更多的詞彙與大腦產生關聯,孩子就能自然區分兩種語言的不同,並且熟練運用到生活中。
②寶寶說方言會影響以後的社交嗎?
很多媽媽怕娃說著一口方言,會被其他小朋友嘲笑,覺得很low。其實,可別小看娃根據環境進行自我調節的能力。他們是會自動切換的。
我周圍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和同學用普通話交流,回到家可以無縫切換方言與老人交流,簡直是行走的轉換器啊。
還有的孩子可以給媽媽翻譯奶奶的方言,看來從小就是個優秀的外交官呢。
說完了類雙語,再說說相似語言
有些地方方言與普通話相似,但口音比較嚴重,可能n、l不分,也可能z、c、s不分。
比如n、l不分:
普通話:榴蓮牛奶[liú] [lián] [niú] [nǎi]
方言:[niú] [nián] [niú] [nǎi]
再如z、c、s不分:
普通話:這是誰的水[zhè] [shì] [shuí] [de] [shuǐ]
方言:[zeì] [sì] [suí] [de] [suǐ]
家長就會有所擔心,以後孩子改不過來怎麼辦?
那麼,我們可以這樣做
① 家中最少有一人堅持說普通話。
華盛頓大學大腦與學習科學研究中心主任ProfessorPatriciaKuhl在TED演講中講到:
每個嬰兒剛生下來都可以分辨世界上所有語言的發音,而這種能力會隨著某種重複特定語言而逐漸減弱。
也就是說,如果某一種語言接觸得多,識別其他語言的能力就會減弱。如果孩子經常接收普通話,那麼方言的接收也會相應變弱。
所以,如果父母經常與孩子用普通話交流,再加上幼兒園也是普通話,那麼孩子是具備識別普通話音素的能力的。
②孩子說方言不要斥責
如果孩子說不上話或者語言環境混亂的時候,父母不要著急指責孩子,甚至責備家裡的老人。可以用標準的普通話告訴他標準的發音方式,並且鼓勵孩子多重複幾遍。
所以啦,當爺爺奶奶用方言和寶寶互動時,不用緊張,我們小時候不都是方言薰陶的嘛,但一上學普通話張嘴就來了啊。
而方言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地方特色。
想起大學宿舍的時光,湖北、廣東、四川的室友講電話,真的是一個字都聽不懂,全程處於懵懵的狀態。而我的,可以被全寢室的人聽。。。
當時真的很想掌握一種方言啊!
回覆列表
我的孩子也是老人帶大的,我的普通話還算不錯,孩子跟我一起生活的時候,為了鍛鍊他的普通話能夠說得更好,我和孩子平時都是用普通話交流的,如果他那句話哪個字說了方言,我就提示他糾正過來。其實方言不會影響太大的,只能說,你去了大城市生活,大家都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就你普通話不標準,總是帶著家鄉方言,朋友一聽,就知道你是哪裡人了,還有一些問題就是關鍵談事的時刻突然冒出一句方言,會讓對方很尷尬。為了避免今後不必要的尷尬發生,所以說好普通話還是很重要的,孩子嘛,慢慢教吧,多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