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小茶館
-
2 # 看遍山川
滿清傳到道光手裡,帝國往日的光輝歲月已然不再,國家千瘡百孔,民生閉塞凋敝。坐在龍椅上的道光也想自己雖然比不上雍正爺那麼勤政愛民,也夠不上乾隆爺那般的文治武功,但畢竟循規蹈矩,照著祖制按部就班,勤勤懇懇,怎麼就挽回不了大清的頹勢。
能要求身處十九世紀初的道光什麼呢,整束吏治他沒有雍正當時的客觀環境,更沒有他祖上的雷厲性格,發展工業,趕上資本主義潮流,那是與虎謀皮的事,舉國上下包括道光自己也還沉浸在天國上朝的臆境裡。
道光還算不上是昏君,他總感到自己要有所作為,不然愧對列祖列宗,那就只能“以身作則”從“節儉”入手。
下諭對外地的進貢進行大量裁撤,熱河避暑,木蘭圍場也都不去了,除了祭掃祖宗,道光基本不外出京師。所有樓堂管所一概停止興建,國庫開支都一一掂量著計算。皇帝和皇后有時差遣太監外出買幾個燒餅,夫妻倆就將就湊合一頓,皇帝宴請大臣,山珍海味想都別想,每人就打滷麵一碗,還恨不得只有滷沒有面。
君臣之間以穿打補丁的衣服為榮,相互切磋縫補樣式和資費,皇家的費用哪能和普通市價比,其中還引發了很多笑話,不一而足。甚至伊犁將軍長齡於道光7年新疆平叛得勝還朝,照例是天大的喜事和功勞,道光的慶功宴大臣們都不敢動筷子,怕是一動筷子“光碟行動”立竿見影。
這種“節儉”與其說是摳門,甚至已然是作秀罷了。
-
3 # 霄林天
愛新覺羅·旻寧,清宣宗成皇帝,他一心守成、克勤克儉,但卻難挽大清之頹勢。道光在位,簽訂了訂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南京條約,太平天國運動也醞釀其間,大清已是危樓欲墜,華夏也行將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屈辱境地。
誠然,道光帝並非庸帝更非昏君,才幹也非同一般。作為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大統的清帝,生於乾隆年間,乾隆就像當年康熙對自己一樣對待道光,十分器重這個嫡長孫。及至嘉慶十八年,天理教造反進攻紫禁城,道光更是以鳥槍擊斃兩賊,更博得嘉慶器重,稱讚其“忠孝兼備”。
這位少年得志,備受祖、父兩任帝王青睞的嫡皇子,在一次跟隨嘉慶回盛京祭奠先祖的過程中,見識了先祖的艱難創業,自此堅定了節儉治國的信念。
道光繼承大統的當年,也就是道光元年,他就釋出了一道“御製聲色貨利諭”,這是他勤儉持國的宣言,強調重義輕利,不蓄私財,停進貢免營造,告訴天下人“朕要領著你們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了”。
道光倒也著實是個信人,一生都踐行了自己的宣言,皇后過生日也不過一人一碗打滷麵,自己一個月才換一套衣服,節儉之至。
然而道光的節儉,實則一副典型山西土財主模樣,省吃儉用也就罷了,連海防、邊務、河患、運糧這些國家大事也摳門,鴉片戰爭不就道光首先心疼的確是餉銀,實則是摳門誤國。
實質上,道光節儉的實質,是道光帝的“守成”思想。一切以祖製為上,推崇祖輩中勤儉治國的精神,一切有風險的改革皆予以否定。
以道光年間的漕運改海運一事為例,彼時清朝的漕政積弊已深,且黃淮水清導致運河閉塞,海運不但節約人力物力和時間,還可以大力發展民間航運資源,而道光卻顧慮重重,最終仍是以漕運為主。
而道光的守成,也是鴉片戰爭失敗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是加速使清王朝走向崩潰。
但凡守成之君,成功的前提乃是國家大環境的穩定,而在道光以前,清朝的根基就已腐朽,道光的節儉換來的只是官員們表面奉承他崇尚節儉,背地裡個個中飽私囊。更何況道光年間,西方世界的科技飛速發展,重商、殖民,把大清遠遠甩在了後面。
連老百姓治家都知道,開源節流才是富家之道,不僅要節流更要開源。一味的節儉只能是“罐裡養王八,越養越抽抽”,得不到充足營養髮展自己,更可怕的是眼界和心胸的侷限,所以道光此種節儉實為不可取。
-
4 # 使用者創維
據史料載,道光帝非常節儉,穿補丁衣,吃青菜面,令宮人非重大節日,不得吃魚肉。他無要事的話,夜不點焟燭。為節省雞蛋錢,叫內務府養了幾十只母雞,下的蛋用於改善伙食。又怕外出要花錢,常年呆在宮中不外出……
道光皇帝將精力花在如何節儉上了,卻不去建國圖強,清朝國力至此加速下滑,沒多久就亡了,不得不說,道光帝雖然說不是暴君,但實際上算個昏君!
一個人,光靠節儉,不去努力創業掙錢,那怕就是節儉到老死的那天,也只能是個窮光蛋!一天干一百元,省吃儉用花二十元,只能存個八十元,如果努力去幹,幹個兩百元,哪怕花個五十元,也能存個一百五十元,現實證明,節儉誠可貴,但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回覆列表
“治家有餘,治國不足。”
正如小說家蔡東藩所言,道光皇帝廣為人知的節儉行為對於家庭可能有所裨益,但對於治理國家卻毫無幫助。
道光皇帝的節儉確實不是一般化的節儉,已經完全可以歸為變態的摳門,在清朝無出其右者。
摳吃——道光每餐只吃四樣菜,堪比後世的“四菜一湯”公務標準。和著名慈禧太后一餐吃百樣菜餚簡直天壤之別。而且根據宮廷人員的回憶,御膳房的廚藝實在不怎麼樣,弄得末代皇帝溥儀都寧願去宮牆外偷食。這樣的四個菜讓人食慾如何,簡直可以想象。
(道光繪像)
道光還規定除了皇帝,太后,皇后之外,其他官員非節慶不得吃肉。這一道命令就讓眾多肉食動物們簡直怒火中燒。官員們早已習慣了乾隆朝以來養成的大魚大肉,花天酒地的生活,突然來這麼一招,可以說完全不得人心。
好不容易等到皇后生日,官員們想到可以在宴會上大快朵頤,不禁翹首期盼。結果道光冒了一句:“多準備些麵條,讓大家吃個飽!”
我們可以猜想,那些謝恩的群臣裡面,有多少人問候了道光全家。可能道光也覺得這樣太過寒酸,總算還是讓御膳房殺了兩頭豬來安撫滿面尷尬的大臣們。
作為道光,他對自己的吃摳的也不得了。他想吃雞蛋,聽說內務府報價每個7,8兩銀子後,嚇了一跳,索性常年省著不吃。他又想吃粉條湯,結果內務府說,這個好辦,我們可以立即新修廚房,新招專業廚師,新設粉條湯特供服務單位。經費嘛,大概就6萬兩,加上維持開銷費用一共7萬5千兩就夠啦。
這天文費用是把皇帝當傻子,不過我們的道光並不笨,他似乎吃過宮外的粉條湯,還知道40文一碗,於是便安排太監馬上去宮外購買。吃粉條湯的問題似乎得到了圓滿解決。結果過了幾天,下人稟報說這家飯館已經關門,再也買不到了。看來是內務府的官員們對民營經濟衝擊大清宮廷經濟非常不滿,迅速把這家惡性競爭的飯館給砸了個稀巴爛。
道光聽說吃不到粉條湯,不禁感嘆:“朕貴為天子,而思一湯不可得,可嘆也!”
可見道光摳門來摳門去,把自己的腸胃也搭上了。
摳穿——每年宮廷的用款被道光壓縮到20萬兩以下後,大家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道光除了龍袍,衣服穿破了打上補丁再接著穿,“衣非三浣不易”。也就是說他一個月才換一套衣服。曾穿著打過補丁的褲子上朝,讓眾多官員咋舌。
這補丁可不便宜,報價從一開始的5兩銀子暴漲到後來的1000兩一個,更讓人奔潰。要知道當時的農家一戶一年的收入大約也就1到3兩銀子。這一個補丁就抵過了千百戶人家的收入。
這原因在於“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官員們懂得道光喜歡節約,就爭著穿補丁衣服舊衣服上朝。導致北京城裡舊貨鋪子的生意火爆的不得了,舊衣服的價格數倍於新衣服,還供不應求,一些財力不夠雄厚的官員不得不自己把衣服打上補丁,磨損做舊一番,才以免在官場裡顯得另類。
道光聽說打個補丁已經是天價,不得不讓內宮嬪妃們學著縫紉補衣,好歹不用百花冤枉錢了。
(群臣穿著補丁衣服的詭異場面)
當時,道光還規定嬪妃們平時不準使用化妝品,不準穿錦繡衣物,這讓整個後宮變得灰頭土臉,那些個選入宮中的美人們全都吃不好穿不好,還不準化妝,可以說怨氣沖天。
對官員們的規定也相當嚴厲,6品以下的,不得穿著綢緞,一律布衣布靴。這可不是玩笑話,道光十年時,有人舉報盛京將軍經常在家辦宴會演戲樂,道光大怒,立即將其革職查辦。
對於國家——道光皇帝的這些荒唐行為可謂“捨本逐末”。
在他看來,治理國家似乎就是治理腐敗。似乎表面上解決了腐敗問題浪費問題一切就迎刃而解。他既不懂何為治國之道,何為經濟原理,只留下了一堆歷史上的笑柄。
事實很快打痛了他的臉,英國的炮艦轟開清國的大門,《南京條約》被迫簽訂,道光皇帝不禁惶恐的問到:“英吉利至新疆各部,有旱路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