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趙少儼

    中國的葬禮幾千年以來一直都是以土葬為主,人們一直認為入土為安就是最好的歸宿,所以這個想法一直在人們的心中根深蒂固的扎著,在很久之前,人們一直認為火葬是和蠻夷相聯絡的。

    大家也都知道宋朝有很多名人雅士,像范仲淹,張載,王安石,都是宋朝年間的人物,所以那個時候一直被認為是儒家士大夫的黃金時期,然而就在這樣的一個時代,反而是中國多年以來火葬最為盛行的時期,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很早之前,人們就認為火葬有蠻夷之風,所以宋朝計程車大夫自然也對於火葬有著批判的色彩,但除了批判之外,宋朝很多人也開始深究火葬盛行的原因,大多數人都質疑,為什麼我泱泱華夏卻被蠻夷之風深深浸透呢?最後大家找出的答案是佛教。

    都知道火葬是古印度的一種下葬的方式,自從佛教的創始人釋迦摩尼采用了這種方法以後很多佛教徒都開始使用火葬這種方式。

    有個說法產生了:既然火葬在宋朝能夠被大家推行,是因為佛教在中國的影響力非常之大

    是因為佛教的信徒越來越多,所以實行火葬的人也越來越多,結合當代歷史來看在盛唐和兩宋時期,佛教正是十分的盛行,而在杜牧的《江南春》中也講到了南北朝時期,南朝信奉佛教,而且還大量的修建各種寺廟的情景,所以足以證明佛教在中國的影響程度是非常之深的。

    火葬到底是源於何時呢

    ?根據歷史的描述,可以看出佛教從東漢傳入到中國以後,一直到唐代後期一共是有900多年,在這900多年間,史書上記載的死後實行火葬的案例除了著名高僧以外,其實平常人家是很少有的,但是在這期間推崇佛教的政權其實並沒有減少,所以說,大家普遍認為火葬習俗是因為佛教盛行才產生的這個想法確實是不太正確的。

    事實上,火葬習俗並不是起源於宋代

    當年趙匡胤下了一道詔書,就是要禁止百姓火葬,而下這道詔書的原因是因為火葬不符合儒家倫理,而且趙匡胤在詔書中也提到了,當時很多人都使用火葬這種方式,所以說明火葬在當時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了,那麼在更早之前就一定有這種下葬方式的存在

    那這個時代就是五代十國時期,那個時期民不聊生,社會動盪非常嚴重,人們早已沒有了對於祖先和靈魂的考究,更多的是要顧及自身的生死,再加上當時儒家理論也被打破,而佛教剛好又趁機而入,在加上火葬非常省錢省事,所以早在那個時期,大家就開始實行火葬了。

    當時的人口非常的多,又實行了各種土地政策,出現了很多問題,再加上人多地少,所以大家只能實行火葬,另外在南宋時期,杭州和兩浙地帶的人都非常多,所以火葬自然是再平常不過了,這就是為什麼一向尊崇入土為安的人們改變了自己的方式,更多的其實還是因為社會狀況的問題啊。

  • 2 # 自說文史

    先說結論,宋代不僅有火葬,而且流行火葬。

    其實火葬起源的時間很早,史前就已經出現。甘肅臨洮縣寺窪山的史前遺址中,就曾出土過三個陶罐,其中一個陶罐有人類的骨灰;在距今三千年左右的遼東石棚墓葬中,也曾兩次發現火化後的人骨。但是,這些都不是中原地區的習俗。

    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中國周邊地區出現了火葬的習俗。

    《墨子》中關於儀渠國火葬的內容

    秦之西有儀渠之國者,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煙上謂之登遐,然後成為孝子。——《墨子》

    在《荀子》《後漢書》中也記載過羌族、氐族或者蠻夷之地的火葬習俗。而漢人對火葬是什麼態度呢?可以說是相當排斥,火燒屍體是對死人的侮辱。

    燕軍盡掘壟墓,燒死人。墨人從城上望見,皆涕泣,俱欲出戰,怒自十倍。——《史記》

    清人繪田單形象

    齊國和燕國的戰役中,燕國士兵包圍齊國即墨,挖掘齊國先人的墳墓,焚燒屍體。即墨城中,人人哭泣流淚,個個憤怒不已,怒氣高漲,都紛紛要出戰。雖然這是田單的反間計,但從這裡能看出來,火燒屍體在漢人眼中是極大的侮辱,是大逆不道的。

    當時,還有一種情況也會燒屍體,那就是懲罰死者。

    董卓影視形象

    《後漢書》記載,董卓死後,守他屍體的人就在他的肚臍處點了火。董卓肥胖,油脂多,結果這火燒了好幾天。袁氏門生還把董氏的屍體放在一起燒,最後挫骨揚灰了。

    宋代火葬的盛行

    從東漢到隋唐時期,由於佛教的傳入發展,加上佛教宣揚靈魂不滅,死後焚化可以到達天界,所以火葬在中國出現了。《釋氏要覽》中,釋迦牟尼死後,就是由弟子阿難等人焚身,還出現了五色珠一樣的舍利子。最初,火葬只用於漢族佛教徒中的高僧,隨著佛教的發展,連普通和尚也可以火葬了。

    另外,這一時期周邊少數民族也開始興起火葬,比如突厥、党項等,全國都實行火葬習俗。

    趙匡胤影視形象

    五代十國時期,由於頻繁的戰爭,人們對死者只能一切從簡,加上佛教的影響,所以火葬開始盛行,宋朝亦如此。不過,由於火葬只在周邊少數民族盛行,所以很多人認為火葬是蠻夷之法,還由此引起了“華夷之辯”。趙匡胤曾明令禁止火葬,許多士大夫也反對火葬,但結果卻是“令行而禁不止”,火葬依舊盛行。

    純仁遣僚屈收無主燼骨,別男女異穴,葬者三千餘。又推之一路,葬以萬數計。——《宋史》

    其實,在範純仁之前,韓琦仁、程顥、龐籍、孫沔、畢仲遊等人在河東路上任時,都請求禁止火葬,仁宗、哲宗也同意。但是這樣依然阻止不了當地火葬的習俗,所以範純仁能收幾萬具火葬後的骨頭。

    程顥形象

    到北宋末年,河東路,東京、洛陽等地也已經流行火葬。宋室南遷後,南方的火葬習俗也盛行起來了,在今天的四川、山西、河南、福建等地,都有宋代火葬墓發現。洪劍民在《略談成都近郊五代至南宋的葬形制》中說,南宋時期,四川的火葬約佔宋代火葬墓總數的80%以上。

    因為火葬盛行,宋代還出現了專門焚燒屍體的“火葬場”,在當時叫化人場,也叫化人亭。

    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吳縣(今蘇州)一座化人亭被雷擊破,縣尉就請求蘇州府,禁止再設定化人亭。但蘇州知府考慮到火葬之多,沒有同意,反而讓人重新建造化人亭。後來,這名縣尉還感慨了一番。

    然自宋以來,此風日盛,國家雖有漏澤園之設,而地窄人多,不能遍葬,相率焚燒,名日火葬,習以成俗。——顧炎武《日知錄》

    新水滸中魯智深形象

    到了這裡可以發現,宋代很流行火葬,水滸中武大郎、魯智深和小衙內等人火葬,是完全符合歷史的。

    宋代火葬流行的原因

    其一是人多地少。兩宋時期,中國疆域較小,經濟發達,加上占城稻的引入,糧食產量提高,人口增長速度快,所以出現了“人多而地少”的情況。火葬較之土葬省空間,所以一些地方流行火葬。

    河東地狹人眾,雖至親之喪,悉皆焚棄。——《宋史》

    宋代出土骨灰罐

    兩浙之地人口密度大,人多地狹,即便是連富人都不肯用些許土地來土葬死者。所以,即便是強烈反對火葬的程顥,後來也不得不承認“其火葬者,出不得已”。

    其二是貧困所致。古人事死如事生,對喪葬有很多講究,因此形成了厚葬之風。富貴之家,喪葬費用甚至可以達到幾十萬錢。但當時一具棺材至少也要幾貫錢,很多人根本負擔不起。所以,一些人不得不從簡,選擇省錢省事的火葬。

    對此,宋高宗時的戶部侍郎榮薿說過:臣聞吳越之俗,葬送費廣,必積累而後辦,至於貧下之家,送終之具,唯務從簡,是以從來率以火化為便,相習成風。

    宋高宗趙構影視形象

    其三是火葬方便。較土葬而言,火葬不僅省錢,而且安全。古人喪葬,屍體有時候要停放很久,若是寒冬臘月還好,若是在三伏天,屍體腐臭難聞,甚至會導致傳染病,尤其是在氣候潮溼的南方。

    更重要的是,火葬很方便。對於那些異地做官的人,出門做生意的人,或者遠行的學子等,一旦死了,如果非要把屍體運回老家安葬,勢必很麻煩。這時候,火葬的方便就很明顯了,人們只需要把死者火化後,帶著骨灰回家安葬即可。

    《夷堅志》中就有這樣的例子,一個福州的學生在長興病死,親人就是“火化屍柩,收骨歸矣”。

    《精忠岳飛》中金人形象

    另外,周邊少數民族的影響、宋與金、西夏等戰爭造成大量傷亡等也是宋代火葬留行的原因。

    還有一個備受爭議的原因,那就是佛教的影響。很多人認為,佛教的影響,是宋代火葬流行的重要原因;但是也有人持相反態度,認為佛教在唐朝更盛行,但唐朝卻沒有流行火葬,顯然佛教對火葬沒影響。

    個人以為,佛教對火葬有影響,有推動作用,但並不是很大。有的人信佛卻反對火葬,也有的人不信佛卻堅持火葬,信佛與土葬並不矛盾,更多的人選擇火葬,是因為上述幾點。限於篇幅和本文主題,此處不再贅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師例會如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