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叔來嘍

    造辦處

    造辦處,是清代製造皇家御用品的專門機構,於康熙年間成立,營運至一九二四年。造辦處由皇帝特派的內務府大臣管理,先後設有六十多個專業作坊,與皇室的起居息息相關,除製造、修繕、收藏御用品外,還參與裝修陳設、輿圖(地圖)繪製、兵工製造、貢品收發、罰沒處置以及洋人管理等事宜,是宮中具有實權的特殊機構。

    清代的造辦體系分別設有兩個機構,一個是位於紫禁城養心殿的專供宮中用度的“養心殿造辦處”,另一個是設於內務府北側的“內務府造辦處”,又稱“匠作處”。

    中文名

    造辦處

    概念

    是一個在中國歷史延革中逐漸成熟

    由來

    早期的宮廷規模不大

    發展歷程

    清代設立內務府等

    由來

    早期的宮廷規模不大,沒有也不可能設定專門的造辦機構。皇室用度以各地進貢為主,日常用品多為宮廷採辦,重要的禮儀用度,往往指派專門的大臣督辦,例如:秦兵馬俑出土的不少文物上,均有"李斯督造"的字樣,歷史上包括管仲、范蠡等諸多重臣均有此經歷。

    以瓷器為例,自唐代至元代(公元八世紀~十四世紀),基本不設官窯,採取的形式是“官監民燒”,燒出的瓷器,“千中選十,百中選一”。

    隨著國家及皇室規模的不斷擴大,皇家用度需求也成幾何數倍增,一方面中國地域遼闊,各地工藝自成一體;另一方面,地方貢品質量參差不齊,且日常開發官民混用,很多物器不合禮制;最重要的是,雖然國家的採辦銀兩巨大,但由於投放的不確定性,地方產業無論在研發還是規模上都無法有效利用這些資金進行可持續發展,這就造成了供給相對於需求的滯後。

    這種局面逐漸催生了皇家用度由“採辦”向“造辦”的過渡。例如,宋元兩代,就逐漸開始設立官辦產業,最著名的莫過於景德鎮的官窯體系。

    發展歷程

    最早的宮廷造辦也劃歸工部執掌,清代設立內務府,即所有官家造辦採辦事宜均由內務府統一操辦。

    但是,隨著國家規模的擴大,這種機制的敝端逐漸顯現出來。

    對民間而言,皇家、王室、官僚體系均屬官家,官家的規模在一個朝代的開創時期並不明顯,但隨著和平時期的延續,這種規模的發展是驚人的。

    例如,兩宋戰亂,人口不過兩三千萬人,元代的禮法不算森嚴,統一的造辦尚可滿足整個統治集團的需求。但是,到了明代後期,華人口已達2億,僅朱明皇室成員就已近五十餘萬,朝廷各級官員數量更是相當的驚人。

    清代立國,為規避封王制度帶來權力分散的敝端,將王公貝勒大部集中在京城,這就形成了一個龐大而集中的皇室系統。當皇室、王族、官宦集團的規模發展到一定規模時,原有的造辦體系,無論從質量、規模還是發展等方面就都無法滿足這一需求。

    所以,到了清代,造辦體系分化為兩個機構,一個是專供宮中用度的“養心殿造辦處”,另一個是設於內務府北側的“內務府造辦處”,又稱“匠作處”。

    分支機構

    位於紫禁城內的養心殿,後在圓明園設分支機構,康熙三十年間因宮中所需急增,又將隆宗門西慈寧宮的茶飯房改建為造辦處,後又增加白虎殿後房百楹為造辦處的工作房(見《欽定總管內務府現行則例造辦處卷》、《欽定內務府現行則例圓明園卷》。專門應承製造皇帝所需的各種器物、日用品、藝術品的機構。

    當時內務府的人和太監戲稱為“揍笨處”,意為這裡全是頂尖的能工巧匠,本事不高,手腦不靈的工匠師不能到這裡來當差的,來了也只有捱揍的份。

    養心殿造辦處集中了國家最優秀的藝術和技術人員,這裡的工匠創造了當時中國工藝技術的最高水平,無數國寶級的工藝品都是出自他們之手。

    職能分類

    1、皇家需求的孤本創作,比如玉雕、金器、宮廷繪畫等;

    2、皇家用品的開發,例如大部分皇室用度,包括親王所用補服、用品等均在養心殿造辦處確定紋飾、型制

    等,甚至製成樣品,然後下發到相應的官辦機構進行生產;

    3、先進科技的研發,康熙時,養心殿造辦處不僅集中了國家最優秀的工匠,還引進了大批西洋藝術家,著名

    的如朗士寧等人就承以宮廷畫家的身份參與過這樣的研發工作。砝琅彩、正黃瓷、三釉瓷(正紅、正黃、

    影青)、皇家琉璃器等很多傳世的工藝顛峰之作,均是在養心殿創造出來的。

    內務府

    朝廷的內務府下設有造辦處,位於內務府北側,據記載:造辦處在最鼎盛時,下設42個作坊,每個作坊都薈萃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這些能工巧匠囊括了朝廷幾乎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從吃的、穿的,到用的,甚至於休閒和擺設的應有盡有。當時民間把這個造辦處叫做“百工坊”。

    內務府造辦處的職能也有三大類

    1、皇家小批次用器的生產,這些作品由於使用數量有限,規模不大,往往是在養心殿造辦處設計研發完成,皇帝批覆後,交內務府就近生產。

    2、非制式器的開發。古代皇家用品分為制式器和非制式器兩種,制式器以龍為例,皇帝用五爪金龍,親王用四爪行龍,民間就只能用無爪龍(爪隱於雲水之中),這些都必須嚴格地與《車服制》對應,錯則重罪;相對而非制式器的題材就廣泛很多,花鳥蟲魚,山水奇物,均在其中,這些用器可謂官民通用,很多可以從民間採辦,但需精良者,則由內務府開發。

    3、日常的採辦與督造生產。但是,遇到大型皇家禮儀用度時,一般則由皇帝指派重臣,協養心殿造辦處督辦,內務府配合。例如:同治大婚瓷就是當時的“輔政王”兼“內閣總理大臣”恭親王奕?親自操辦。

    禮儀制度

    在封建社會,各階層的用度有著嚴格的規範。養心殿造辦處一個很重要的職能就是為這些禮儀規範提供有形的物化依據。

    清代立國之初,自視得水德眷屬,故對人類生活必備的普通之物,寄予禮制理念。皇帝鹵簿中有即水瓶一項。奉恩公以上出行裝備裡也明確規定需有茶壺,是封爵的儀仗之一,供“入八分”爵位使用,民間稱“王府瓷”,“不入八分”的公侯用度稱“一品宮瓷”。

    “八分”就是八份。清朝入關之前,每戰有所虜獲,均分為八份,每個旗的有資格的貴族按各自等級參與戰利品的分配。後來,這些人的身份逐漸固定下來,成為貴族的一種等級,稱“入八分”。 也就是說:八分是愛新覺羅家庭內對分配與待遇的規定。終清之世,宗室之待遇,有所謂“八分”。恩禮所被,以八分為最優。

    據宗人府事例封爵載:天命年間,立八和碩貝勒,共事議政,各置官屬。凡朝會、燕饗,皆異其禮,賜賚必均及,是為八分。

    立國以後,在爵位禮制中,又明確了八種不同的禮制標準,以顯示特權使用者的“入八分“宗室地位,這八件標準制式分別是:亮紅頂(紅寶石頂)、紫韁、朱輪、門釘、茶壺、團龍褂、家將(著裝:王府頭等護衛戴孔雀翎、其餘各府戴藍翎)、東珠(帽飾)。

    這八種器物,均由養心殿造辦處製作。

    茶搭子

    以瓷器為例,養心殿造辦處開發和督造的瓷器品類,按用途劃分,主要包括:

    1、皇帝后妃專用的制式皇家瓷

    2、親王貝勒專用的制式王府瓷,供“入八分公使用”(清朝宗室貴族的等級,自親王以下、輔國公以上,共8個等級的貴族統稱“入八分公”)

    3、朝廷重臣所用的一品宮瓷,供“不入八分公使用”(“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輔國、奉國、奉恩將軍等爵,統稱“不入八分公”)。

    皇子策封為儲君時,有太子瓷,親政時有“大婚/親政瓷",親政以後則使用統一的皇家龍瓷;

    親王貝勒接受封爵時的重要象徵則是接領由皇帝賜予的八件禮器。

    不入八分公的身份象徵則是“一品宮瓷”。

    由於一品宮瓷器既具有入八分的功能特徵(茶具),又不受八分血統的約束,因此,逐漸成為使用最為廣泛的一種禮器。不僅“不入八分公”有專門的宮瓷,對於很多立有大功的非宗室重臣,皇帝所賜予的一項重要榮譽就是“準用一品宮瓷”

  • 2 # 歷史爛番茄

    林妹利用造辦處檔案對雍正皇帝進行了系統研究,作者跳出物本身結合歷史背景看待清宮造辦處器物的視角值得借鑑。對乾隆皇帝的研究,集中於乾隆皇帝御製詩的研究值得關注。董建中(2009)分析了乾隆時期進貢方與受貢方的不同心態,乾隆皇帝對西洋奇物的好奇和對西洋器物的廣泛興趣.犬其對西洋給畫的興卻最為持久。在對管理人員群體的研究方面,集中在怡親王、唐英身上。臺灣學者侯皓之(2010)對怡親王的研究值得關注,作者認為雍企時期清宮造辦處的正規化與之分不開。這是關中人用僅有的木料創造出自己地方特色的房子。當地稱為單背房、廈房和廂房。有順口溜道:有錢住北房,避風又向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神點燭.鬼吹燈.的下一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