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季我努學社

    1861年咸豐帝死後,任命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為顧命大臣,輔佐年幼的同治帝,但不久,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將八大臣一網打盡,權力盡收其下。而慈禧當時之所以能夠與八大臣抗衡,更多的依靠的是恭親王奕訢,在二人的聯手下,慈禧成功登上了大清朝的權力之巔。

    奕訢(1832—1898),愛新覺羅氏。其為道光皇帝第六子,咸豐皇帝的異母弟。咸豐元年(1851年)被封為和碩恭親王,1853年在軍機大臣上行走,1859年被授予內大臣一職,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後,被任命為與英法兩國議和的全權大臣。1861年奏請建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並主持總理衙門的日常工作,同年辛酉政變發生。在辛酉政變後,奕訢被任命為議政王,掌管軍機處與總理衙門。在辛酉政變後,由於慈禧太后羽翼未滿,因此,對於權力尚未表露出野心。但顯然慈禧已有對付奕訢的想法,時值19世紀60年代,清朝開始洋務運動,以奕訢為代表的洋務派贊成“以夷制夷”,並對李鴻章、曾國藩等人的洋務運動大力支援,而慈禧也正利用這一點,開始透過頑固派制衡奕訢。

    和碩恭親王奕訢

    同治四年(1865年),慈禧終於開始她的第二次政變,奕訢被罷免議政王等職務,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奕訢與慈禧之間再無任何緩衝,且對於頤和園的修建,奕訢並不贊成,所以慈禧對其更加不滿。此時的奕訢無疑已經感受到了慈禧的威脅,根據《翁同龢日記》記載:光緒十年十年三月初四日,“恭邸述醇邸語請旨,則十月中進獻事也,極瑣細不得體。慈御謂本不可進獻,何用請旨,且邊事如是,尚顧此耶。意在責備。而邸猶刺刺不已,竟跪六刻,幾不能起”,透過翁同龢日記可知,為緩和與慈禧關係,奕訢對與慈禧的大壽可謂是大費周章,但慈禧對於奕訢這個潛在的威脅,是不可能放下屠刀的,和當年的辛酉政變一樣,慈禧在等一個光明正大的理由動手。

    慈禧太后

    光緒九年(1883年),法國與越南簽訂《順化條約》,該事給清廷造成極大震動,而在越南遭受法國入侵後,作為越南的宗主國,清廷理應出兵,但奕訢認為與法國開戰不妥,勝算的可能性很小,同時在前線,由於清軍的保守作戰,清軍在前線節節敗退,對此,主戰派對奕訢口誅筆伐,慈禧的機會終於來了,光緒十年三月初八(1884年),在慈禧的授意下,日講起居注官左庶子盛昱上奏《疆事敗壞請將軍機處交部嚴議》,要求嚴懲以奕訢為首的主和派,對於前線失利要負全權之責,慈禧隨後以“委靡因循”迅速罷免奕訢軍機大臣等一切職務,隨後慈禧以自己的親信奕譞為軍機處領班。

    中法戰爭

    僅一週時間,慈禧便將大清朝的中樞神經大換血,但之後奕譞等慈禧親信的表現顯然不及易奕訢,因此當時人道“中樞以駑馬,代蘆服以柴胡”,以此諷刺慈禧的用人不堪與野心。但無論怎樣,慈禧透過此事,成功的消除了自己的絆腳石,確立了自己的極權統治,中國第二個“女皇”由此誕生了。

    參考資料:

    1.袁燦興:《軍機處》

    2.孔祥吉:《甲申易樞與中法戰爭》,《華人民大學學報》1989年第1期。

    3.高曉穎:《從辛酉政變到甲申易樞--晚清政局研究》

  • 2 # 讀史知天下

    慈禧是我們熟知的歷史人物,她既是清朝的皇太后,同時也是晚清的實際統治者。一位女流之輩,能夠垂簾聽政長達半個世紀,可以看出慈禧的非凡才能。那麼,慈禧是如何將共同執政的奕訢趕出權力核心的?

    咸豐駕崩後,慈禧和奕訢本是站在一條線上的,他們聯手共同對付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最終以慈禧等人完勝,從此慈禧便有了“垂簾聽政”的權力,而奕訢則成為議政王,掌握一切軍政要務,權力達到頂峰。

    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慈禧和奕訢都是渴望更高權力之人,因此也是勾心鬥角,都想打擊對方。奕訢自從成為議政王之後,更不把慈禧放在眼裡,處處獨斷專行,而且滿朝大臣對他也是非常恭維。慈禧看在眼裡,恨在心中,終於等來了一個機會。

    1865年,一位名叫蔡壽祺的翰林院編修上奏參劾奕訢,直接列舉了奕的四大罪狀,說是奕訢貪墨、驕縱、攬權、徇私,慈禧正好藉此機會大做文章,奏摺呈上,兩宮震怒,諸臣惶惶,奕訢更是氣憤不已。藉此機會,慈禧以小皇帝之名,親書諭旨,下令撤去奕訢一切職務。但無奈奕訢畢竟是清朝重臣,很多人為其求情,於是這次只不過是撤去了他議政王的頭銜。

    慈禧與奕訢的首次較量以慈禧小勝而告終,而慈禧扳倒奕訢的決心始終未變,她無時無刻都在等待一個更好的機會。他們兩人明爭暗鬥近二十年,各有輸贏,但笑到最後的依然是慈禧。

    光緒十年(1884年),一次徹底扳倒奕訢的機會再次出現在慈禧眼前,他深知必須藉此機會將奕訢徹底打敗。當時正值法國攻打越南,把中國在越南的軍隊也趕了出來,並把戰火燒到了中越邊界,一場中法之間的戰爭迫在眉睫。而奕訢認為此時不應與法國交戰,最後導致清軍一敗塗地。

    於是,這一事件成為奕訢最大的敗筆,滿朝文武對奕訢口誅筆伐,要求對奕訢降罪,慈禧恐怕心裡都偷著樂了,於是假公濟私徹底罷免了奕訢一切官職,從此開始了自己的統治生涯。不過晚清在慈禧的統治下似乎更加腐朽落後,一步步走上了滅亡之路。

  • 3 # 歷史大學堂

    恭親王奕訢和慈禧太后這兩個人,是晚清史上舉足輕重之人物。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兩個人書寫了中國晚清歷史,他們二人或缺一,中國歷史之走向極可能會發生大變更。正因為二人決定著當時國家之命運,所以二人之間的關係也伴隨著國家命運之走向而發生很多微妙之變化。

    圖 愛新覺羅·奕訢(1833—1898),即和碩恭親王

    辛酉政變

    政變之後,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奕訢為議政王主持朝政,地位幾乎與兩宮太后持平。這段時間是奕訢與慈禧在政治關係上的蜜月期。

    跟兩口子一樣,過了蜜月期往往就會因為生活瑣事,產生些小矛盾。只是這奕訢和慈禧是掌管的是朝廷、是權力,所以他們之間的矛盾一旦產生,那就是震動朝野。同治四年三月,慈禧太后率先發難。她借一位名叫蔡壽祺之人彈劾奕訢的奏摺發難奕訢,當時奕訢並沒有領會慈禧的真正用意,所以並沒有對這份莫須有罪名的彈劾之奏摺當回事,隨口對慈禧回答:“知道了,蔡壽祺不是好人。”這就有了恭親王輕視太后的嫌疑了,慈禧藉機繼續發難,召集軍機議政大臣討論奕訢罪過。這可難為了大臣們,大夥兒都知道,這奏摺裡的事兒都是胡說八道,但是太后懿旨就得辦,大家立刻組成審查組開始調查。既然奕訢成了嫌疑人那就不能在帶領軍機議政朝政,把奕訢暫時停職,慈禧這個女人手段厲害吧?厲害的還在後面。

    圖 和碩醇親王,即奕譞(1840年—1891年)

    調查組審查結果其實很明顯,彈劾奕訢的罪名都是胡編亂造,證明奕訢的清白。按理說,奕訢這就應該恢復職務了,但是慈禧怎肯就此罷休,她並未恢復奕訢職務,而是認為奕訢狂悖忤逆應該儀罪。太后指明方向,下面人就知道怎麼辦了,但是此事一經公佈,朝野上下馬上開鍋,惇親王奕誴率先上折為奕訢辯護,緊接著醇郡王奕譞等人繼續上折為奕訢辯護,最後朝野上下大討論,除了大學士倭仁,大部分人都支援奕訢,倭仁見此情形也不敢固執,最後集體上折“保”奕訢。慈禧太后以皇帝名義下了一道諭旨,大意就是奕訢罪名就算了,但是你要自省悔悟,明白自己的位置,軍機議政就先別幹了。相當於把奕訢擠出核心政治圈。

    最後在奕訢一再請求慈禧接見的情況下,慈禧涼了奕訢20多天,接見了奕訢。奕訢自知自己錯誤,伏地痛哭承認錯誤。慈禧見到奕訢確實服了自己,於是也順水推舟,還給了奕訢總理軍機的位子,畢竟奕訢的能力還是明擺著的,但是議政王的頭銜被擼了。總之,初次小試慈禧完勝。

    慈禧利用這次突然對奕訢的發難,讓朝野上下再一次領會了自己的厲害之處,尤其是對奕訢的震懾就更具有實際意義,嶄露頭角的慈禧太后確實是在以男權至上的封建社會中,一位出色的女政治家,這一點已經毋庸置疑。

    圖 慈安太后(1837年—1881年),鈕祜祿氏

    雖然奕訢之後也有聯合慈安太后和同治皇帝,成功斬殺了慈禧太后極為寵信的太監安德海,為朝廷除了一害之同時,也算是還牙一下慈禧,但這也僅是曇花一現,而且無傷大雅。因為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是主,而奕訢是親王是臣,奕訢只能扮演慈禧的“管家”角色。這過程中,奕訢時而也想反抗,但最終還是擰不過慈禧,這也就是奕訢幾經沉浮的主要原因。

    雖然慈禧太后和奕訢之間時和時分,但是他們之間的關係應該說是“純潔的政治關係”,並非如一些野史所述的那種不堪關係,也沒有現代文學作品中的愛情故事。在等級制度森嚴,規定嚴苛體制之下的封建社會,以及在遍佈眼線的皇宮內外,身為“政治人物”的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訢,他們絕不會越這般雷池而自毀前途。

    文:王金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主角是用劍的動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