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現行準則精神,和實務界多數人的看法:為購建固定資產而預付的款項,日常會計核算時在"預付賬款"科目反映,在期末編制財務報表時,應分類為非流動資產,列示於其他非流動資產中,並在附註中披露其性質。
無需考慮實際從付款至結轉固定資產賬齡長度是否大於一年。
分析:首先,不能僅僅根據日常核算時所使用的會計科目來決定資產負債表中的列報。《企業會計準則一一應用指南》的附錄只是對企業的會計科目設定和日常會計核算提供指引,而在編制財務報表,確定資產的分類時還是應該根據其實際情況,遵循《企業會計準則第30 號一一財務報表列報》中有關流動性分類的原則進行考慮。
另外,用於購建固定資產的預付款項應該列報為流動資產還是非流動資產的問題,實務中一直存在不同的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如何列報預付工程裝置款應該取決於預付款結轉為其所購買的資產的時間。如果預付款預計將在未來一年(或者一個營業週期)之內結轉為其他資產,則預付款應作為流動資產列報,否則,應作為非流動資產列報。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判斷預付款作為流動資產還是非流動資產列報應該依據該預付款所購買的標的資產的類別來決定。例如,為購買存貨支付預付款應當列報為流動資產,而為購買固定資產而支付的預付賬款則應該列報為非流動資產。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30 號一一財務報表列報》的有關規定,預計在資產負債表日起一年內或一個正常營業週期中變現、出售或耗用的資產為流動資產。從預付賬款的性質分析,企業顯然不是為了出售或耗用的目的而持有預付賬款,因此在考慮預付款項的分類時,應當重點分析其"變現"的時間。我們認為,這裡的"變現"的含義並不是指將該項資產處置後收回現金,而是指該項資產的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因此,我們需要從預付賬款所包含的經濟利益的實現方式和時間來分析其在資產負債表中的分類。從預付賬款的性質來看,預付賬款是企業為了購買某項資產而預先支付的合同價款。通常情況下,企業為取得某項資產而支付預付款,在評價其經濟利益時,並不會以該筆預付款是否成功地轉化為其所購買的資產作為依據,而是會將其視為該項資產的一部分,分析該項資產的經濟利益是否實現。例如,企業為購買存貨或固定資產而支付一筆預付款,企業並不會以該筆預付賬款已經結轉為存貨或固定資產就視為其經濟利益已經實現,而是會關注該款項所購買的存貨的出售或耗用情況、所購買的固定資產的使用情況來判斷該筆款項經濟利益的實現情況。因此,在分析預付賬款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時,不能與其所購買的資產割裂開來,而是應該取決於其最終形成的資產的經濟利益實現的時間及方式。
此外從為報表使用者理解財務報表所傳達的資訊來看,正常情況下,為購買長期資產而支付的預付賬款不可能在短期內變現,而是會轉化為一項非流動資產,企業在未來較長的時期內使用該項非流動資產並從中獲利。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將預付賬款分類為流動資產,則很可能會對報表使用者產生誤導,使其對企業的流動性、短期償債能力等作出錯誤的評價,進而影響報表使用者的經濟決策。
根據現行準則精神,和實務界多數人的看法:為購建固定資產而預付的款項,日常會計核算時在"預付賬款"科目反映,在期末編制財務報表時,應分類為非流動資產,列示於其他非流動資產中,並在附註中披露其性質。
無需考慮實際從付款至結轉固定資產賬齡長度是否大於一年。
分析:首先,不能僅僅根據日常核算時所使用的會計科目來決定資產負債表中的列報。《企業會計準則一一應用指南》的附錄只是對企業的會計科目設定和日常會計核算提供指引,而在編制財務報表,確定資產的分類時還是應該根據其實際情況,遵循《企業會計準則第30 號一一財務報表列報》中有關流動性分類的原則進行考慮。
另外,用於購建固定資產的預付款項應該列報為流動資產還是非流動資產的問題,實務中一直存在不同的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如何列報預付工程裝置款應該取決於預付款結轉為其所購買的資產的時間。如果預付款預計將在未來一年(或者一個營業週期)之內結轉為其他資產,則預付款應作為流動資產列報,否則,應作為非流動資產列報。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判斷預付款作為流動資產還是非流動資產列報應該依據該預付款所購買的標的資產的類別來決定。例如,為購買存貨支付預付款應當列報為流動資產,而為購買固定資產而支付的預付賬款則應該列報為非流動資產。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30 號一一財務報表列報》的有關規定,預計在資產負債表日起一年內或一個正常營業週期中變現、出售或耗用的資產為流動資產。從預付賬款的性質分析,企業顯然不是為了出售或耗用的目的而持有預付賬款,因此在考慮預付款項的分類時,應當重點分析其"變現"的時間。我們認為,這裡的"變現"的含義並不是指將該項資產處置後收回現金,而是指該項資產的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因此,我們需要從預付賬款所包含的經濟利益的實現方式和時間來分析其在資產負債表中的分類。從預付賬款的性質來看,預付賬款是企業為了購買某項資產而預先支付的合同價款。通常情況下,企業為取得某項資產而支付預付款,在評價其經濟利益時,並不會以該筆預付款是否成功地轉化為其所購買的資產作為依據,而是會將其視為該項資產的一部分,分析該項資產的經濟利益是否實現。例如,企業為購買存貨或固定資產而支付一筆預付款,企業並不會以該筆預付賬款已經結轉為存貨或固定資產就視為其經濟利益已經實現,而是會關注該款項所購買的存貨的出售或耗用情況、所購買的固定資產的使用情況來判斷該筆款項經濟利益的實現情況。因此,在分析預付賬款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時,不能與其所購買的資產割裂開來,而是應該取決於其最終形成的資產的經濟利益實現的時間及方式。
此外從為報表使用者理解財務報表所傳達的資訊來看,正常情況下,為購買長期資產而支付的預付賬款不可能在短期內變現,而是會轉化為一項非流動資產,企業在未來較長的時期內使用該項非流動資產並從中獲利。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將預付賬款分類為流動資產,則很可能會對報表使用者產生誤導,使其對企業的流動性、短期償債能力等作出錯誤的評價,進而影響報表使用者的經濟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