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靜電災害:爆炸的羽絨服和氣球貓)
這些日子,在又一次把自己電得活蹦亂跳,讀完又一篇如何防靜電的科普文之後,你肯定想過:
就不能積極一點,收集靜電,變廢為寶?讓一兩個人用啪啪啪,撐起一個費電的家,讓全北方摩擦摩擦的人民聯合起來,取代南方發電的三峽?
古有中學物理老師告訴我們:別做夢了!
今有中科院教授告訴我們:夢就夢唄,又不上稅,興許成真了呢?
讓我們溫故知新,聽他們的話。
我腦子慢,你可別蒙我
唱衰靜電的常見理由為:
日常靜電,電壓雖可高達萬伏,但電流很小,連人都電不死,發什麼電?!
話是這麼說,細想卻有疑竇:
1、為啥電壓那麼高?
發電站累死累活燒火用核,才造得出高壓電,我們脫個秋褲就高了?
2、如果電壓那麼高,為啥電流那麼小?
中學物理我們基本忘光了,不過歐姆定律(I=U/R)還記得:人體電阻(R)一定的話,電壓(U)越高,電流(I)不也應該越大嗎?而且,既然電流小,為啥還能閃火花,蟄疼我們?
3、如果電壓那麼高,為啥電不死人?
家用電壓不是220伏嗎?成千數萬伏靜電加身,我們閒庭信步,摸個電門就慫了?
有請中學老師,幫我們撣撣理綜真題上的灰。
秋褲上的“高壓電”
先看日常靜電產生。都說摩擦起電,其實起電的不是摩擦。不同材料表面只要接觸,一方的部分電子就會轉移到另一方上,讓前者帶正電,後者帶負電,所以,嚴格說是接觸起電。當然,摩擦、施壓可讓更多電子轉移。一個電子有一定量的電荷,電荷總量叫電量(以“庫侖”為單位,與日常用電以“度”為單位的“電量”含義不同)。
日常摩擦,材料間轉移的電子數有限,所以,日常靜電電量很小,只有幾微庫侖(10-6級),但是,電壓卻不小。這又為什麼呢?
兩個物體表面帶上電荷,離得不遠,中間隔著空氣,形成電壓,這像個什麼電氣件?電池?發電機?不,它們像的,是容納電荷用的電容器。
(平行板電容器示意圖)
我們知道,電容器中的電壓(U)等於其所帶電量(Q)的絕對值除以其容納電量的能力電容(C),即U=Q/C。
換句話說,即使電量很小,但如果電容更小,小得多,電壓就會很高。
簡單說,在冬季空氣乾燥、摩擦衣物絕緣等日常條件下,人體與周邊環境(如地毯)近似構成的電容器,其電容只有一千到一百皮法(10-9至10-10級),被電量一除,電壓就會高達成千數萬伏了。所以,誰說電量小,電壓就不能很高啦?
電流真的小嗎?
再看日常靜電放電。在上述日常條件下,我們有成千數萬伏靜電加身,但身體表面電壓基本相等,並沒形成電流穿過我們,這時根本用不上歐姆定律。
現在,我們去摸金屬門把:它可不絕緣,是導體,算零電位,與人體間就有了電勢差,電流形成,放電了,火花一閃——注意:火花出現在我們摸到門把之前,在二者的間隙裡。
微觀上看,我們與門把離得近了,1毫米3000伏左右的高電壓,電場很強,就能擊穿二者間的空氣,把絕緣的空氣在那一瞬變成導體,形成火花。
擊穿空氣的電流峰值並不小。根據Richman等人1986年與Pommerenke等人1996年的論文估計,這種電流瞬間最高可達1至3安左右。
(持小金屬物的手釋放的靜電電流值,論文認為徒手的電流值會低一個數量級)
什麼概念?若是插座的交流電,0.15安的電流穿過人體1秒以上,多半就會導致心室纖顫,人就要死了。
然而,還是因為日常靜電的電量太小,雖然電流峰值很高,但在瞬間放電後,在穿過人體前,電流就沒了。
所以,到底為啥電不死人?
電死人的究竟是電壓、電流、電量、電阻、電功、電能……?這個話題網上特別常見,各執一詞,眾說紛紜。
其實,紛紜的根源在於:電死人是件很複雜的事兒,所有一言蔽之均屬一言堂。這取決於你摸什麼(電門?閃電?)、怎麼摸(倒立?劈叉?)、在哪兒摸(沙漠?泳池?)、用哪兒摸(指肚?手背?直接用心臟?)……
(國際電工委員會提供的電流、時間與導致心室纖顫機率的關係圖。)
至於日常靜電為什麼電不死人,就很簡單了,還是因為電量太小。
電量小,即使電壓高,電流峰值大,但放電時間實在太短(納秒級),摩擦轉移的那點電荷瞬間跑掉,電壓、電流驟降為零。小火花釋放的電能,據估算,每次才約0.5焦,或者更少,才0.06焦。
發電廠累死累活、閃電一驚一乍,它們提供的電量和電能,都比這大太多太多。
當然,這點電只能蜇你一下,卻足以引爆可燃氣體,炸個羽絨服事小,在工廠就相當恐怖了。
滿足家庭用電?取代三峽電站?
下面做些可笑的計算:
假設冬季北方人民每人每天“蟄”20次,即製造20朵可見可聽的靜電小火花(這是不確切的)。
再假設其釋放的能量還能百分百收集起來(這是不可能的)。
那麼,按每朵小火花0.5焦算,人均日靜電發電10焦,每月發電則為0.0000833度。據國家能源局資料計算,2019年城鄉居民每月人均用電是多少呢?53度。呵呵。眾志成城怎麼樣?
據國家統計局資料估算,2010年中國北方人口為5.6億。那麼,全體北方人民日靜電發電56億焦,每季度平均發電則為14萬度。
據三峽集團資料計算,2019年三峽電站每季度平均發電是多少呢?244億度。呵呵。別做夢了!
日常靜電電能這麼小,要你何用?!
請注意,以上玩笑性計算只考慮了人體摩擦形成的可感小火花,然而,日常生活與大自然中的摩擦,還有太多太多。要是更高效地利用,沒準真能取代三峽電站。
這話,是中科院奈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教授說的。
王老師是造摩擦奈米發電機(TENG)的,開山掌門,據說已瀕臨諾獎。這種號稱“世界上最小”的發電機,善於採集小規模、不規則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如果該技術得以長足發展,往大了說,可讓大海摩擦發電。200公里×200公里×5米深的海水,摩擦奈米材料,不必驚濤駭浪,也能採集出三峽電站的發電量。
(概念圖:數以百萬的摩擦奈米發電機網狀連結,採集低頻海波能量)
往小了說,可做自驅動可穿戴的小型感測器。用人體脈搏振動,摩擦奈米材料可以採集電能,監控血壓、心電、心音等。2017年,北京兩所醫院已據此展開合作研發。
(基於摩擦奈米發電機的自驅動高靈敏脈搏感測器)
往中間說,前文提到的各種日常靜電,配以奈米材料,也許未來都能採集轉化。鋒芒初露,前路修遠,我們不妨拭目以待啪啪啪發電的機器早日產業化。
(日常靜電災害:爆炸的羽絨服和氣球貓)
這些日子,在又一次把自己電得活蹦亂跳,讀完又一篇如何防靜電的科普文之後,你肯定想過:
就不能積極一點,收集靜電,變廢為寶?讓一兩個人用啪啪啪,撐起一個費電的家,讓全北方摩擦摩擦的人民聯合起來,取代南方發電的三峽?
古有中學物理老師告訴我們:別做夢了!
今有中科院教授告訴我們:夢就夢唄,又不上稅,興許成真了呢?
讓我們溫故知新,聽他們的話。
我腦子慢,你可別蒙我
唱衰靜電的常見理由為:
日常靜電,電壓雖可高達萬伏,但電流很小,連人都電不死,發什麼電?!
話是這麼說,細想卻有疑竇:
1、為啥電壓那麼高?
發電站累死累活燒火用核,才造得出高壓電,我們脫個秋褲就高了?
2、如果電壓那麼高,為啥電流那麼小?
中學物理我們基本忘光了,不過歐姆定律(I=U/R)還記得:人體電阻(R)一定的話,電壓(U)越高,電流(I)不也應該越大嗎?而且,既然電流小,為啥還能閃火花,蟄疼我們?
3、如果電壓那麼高,為啥電不死人?
家用電壓不是220伏嗎?成千數萬伏靜電加身,我們閒庭信步,摸個電門就慫了?
有請中學老師,幫我們撣撣理綜真題上的灰。
秋褲上的“高壓電”
先看日常靜電產生。都說摩擦起電,其實起電的不是摩擦。不同材料表面只要接觸,一方的部分電子就會轉移到另一方上,讓前者帶正電,後者帶負電,所以,嚴格說是接觸起電。當然,摩擦、施壓可讓更多電子轉移。一個電子有一定量的電荷,電荷總量叫電量(以“庫侖”為單位,與日常用電以“度”為單位的“電量”含義不同)。
日常摩擦,材料間轉移的電子數有限,所以,日常靜電電量很小,只有幾微庫侖(10-6級),但是,電壓卻不小。這又為什麼呢?
兩個物體表面帶上電荷,離得不遠,中間隔著空氣,形成電壓,這像個什麼電氣件?電池?發電機?不,它們像的,是容納電荷用的電容器。
(平行板電容器示意圖)
我們知道,電容器中的電壓(U)等於其所帶電量(Q)的絕對值除以其容納電量的能力電容(C),即U=Q/C。
換句話說,即使電量很小,但如果電容更小,小得多,電壓就會很高。
簡單說,在冬季空氣乾燥、摩擦衣物絕緣等日常條件下,人體與周邊環境(如地毯)近似構成的電容器,其電容只有一千到一百皮法(10-9至10-10級),被電量一除,電壓就會高達成千數萬伏了。所以,誰說電量小,電壓就不能很高啦?
電流真的小嗎?
再看日常靜電放電。在上述日常條件下,我們有成千數萬伏靜電加身,但身體表面電壓基本相等,並沒形成電流穿過我們,這時根本用不上歐姆定律。
現在,我們去摸金屬門把:它可不絕緣,是導體,算零電位,與人體間就有了電勢差,電流形成,放電了,火花一閃——注意:火花出現在我們摸到門把之前,在二者的間隙裡。
微觀上看,我們與門把離得近了,1毫米3000伏左右的高電壓,電場很強,就能擊穿二者間的空氣,把絕緣的空氣在那一瞬變成導體,形成火花。
擊穿空氣的電流峰值並不小。根據Richman等人1986年與Pommerenke等人1996年的論文估計,這種電流瞬間最高可達1至3安左右。
(持小金屬物的手釋放的靜電電流值,論文認為徒手的電流值會低一個數量級)
什麼概念?若是插座的交流電,0.15安的電流穿過人體1秒以上,多半就會導致心室纖顫,人就要死了。
然而,還是因為日常靜電的電量太小,雖然電流峰值很高,但在瞬間放電後,在穿過人體前,電流就沒了。
所以,到底為啥電不死人?
電死人的究竟是電壓、電流、電量、電阻、電功、電能……?這個話題網上特別常見,各執一詞,眾說紛紜。
其實,紛紜的根源在於:電死人是件很複雜的事兒,所有一言蔽之均屬一言堂。這取決於你摸什麼(電門?閃電?)、怎麼摸(倒立?劈叉?)、在哪兒摸(沙漠?泳池?)、用哪兒摸(指肚?手背?直接用心臟?)……
(國際電工委員會提供的電流、時間與導致心室纖顫機率的關係圖。)
至於日常靜電為什麼電不死人,就很簡單了,還是因為電量太小。
電量小,即使電壓高,電流峰值大,但放電時間實在太短(納秒級),摩擦轉移的那點電荷瞬間跑掉,電壓、電流驟降為零。小火花釋放的電能,據估算,每次才約0.5焦,或者更少,才0.06焦。
發電廠累死累活、閃電一驚一乍,它們提供的電量和電能,都比這大太多太多。
當然,這點電只能蜇你一下,卻足以引爆可燃氣體,炸個羽絨服事小,在工廠就相當恐怖了。
滿足家庭用電?取代三峽電站?
下面做些可笑的計算:
假設冬季北方人民每人每天“蟄”20次,即製造20朵可見可聽的靜電小火花(這是不確切的)。
再假設其釋放的能量還能百分百收集起來(這是不可能的)。
那麼,按每朵小火花0.5焦算,人均日靜電發電10焦,每月發電則為0.0000833度。據國家能源局資料計算,2019年城鄉居民每月人均用電是多少呢?53度。呵呵。眾志成城怎麼樣?
據國家統計局資料估算,2010年中國北方人口為5.6億。那麼,全體北方人民日靜電發電56億焦,每季度平均發電則為14萬度。
據三峽集團資料計算,2019年三峽電站每季度平均發電是多少呢?244億度。呵呵。別做夢了!
日常靜電電能這麼小,要你何用?!
請注意,以上玩笑性計算只考慮了人體摩擦形成的可感小火花,然而,日常生活與大自然中的摩擦,還有太多太多。要是更高效地利用,沒準真能取代三峽電站。
這話,是中科院奈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教授說的。
王老師是造摩擦奈米發電機(TENG)的,開山掌門,據說已瀕臨諾獎。這種號稱“世界上最小”的發電機,善於採集小規模、不規則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如果該技術得以長足發展,往大了說,可讓大海摩擦發電。200公里×200公里×5米深的海水,摩擦奈米材料,不必驚濤駭浪,也能採集出三峽電站的發電量。
(概念圖:數以百萬的摩擦奈米發電機網狀連結,採集低頻海波能量)
往小了說,可做自驅動可穿戴的小型感測器。用人體脈搏振動,摩擦奈米材料可以採集電能,監控血壓、心電、心音等。2017年,北京兩所醫院已據此展開合作研發。
(基於摩擦奈米發電機的自驅動高靈敏脈搏感測器)
往中間說,前文提到的各種日常靜電,配以奈米材料,也許未來都能採集轉化。鋒芒初露,前路修遠,我們不妨拭目以待啪啪啪發電的機器早日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