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海河是中國華北地區的最大水系,中國七大河流之一。海河水系由海河干流和上游的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運河五大支流組成。海河干流,又稱沽河,起自天津金鋼橋,到大沽口入渤海灣。以衛河為源,全長1,050公里,其幹流自金鋼橋以下長76公里,河道狹窄多彎。海河流域東臨渤海,南界黃河,西起太行山,北倚內蒙古高原南緣,地跨京、津、冀、晉、魯、豫、遼、內蒙古八省區,流域總面積26.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3.3%,其中山區約佔54.1%,平原佔45.9%,人口7,000多萬,耕地1.8億畝。海河水系是由海河干流及五大支流即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運河共同組成。歷史上,五大支流在天津附近匯合,然後經海河干流入海,構成一個典型的扇狀水系。海河干流是指天津市金鋼橋以下三岔河口(即舊南運河與西河匯流點)至大沽口一段,全長76公里。歷史上的海河干流,河身遷回。類似羊腸,故又名沽河,以沽多得名(陸地三面臨水,其突出部分曰沽,即相當於河曲中的凸岸)。海河有七十二沽之稱(如丁字沽、西沽、大直沽、鹹水沽、葛沽、塘沽和大沽等)。[1] 北運河北運河包括北運河、潮白河與薊運河。北運河古稱潞河,是中國著名的京杭大運河的最北段,北運河上海河支流潮白河北京市順義區段源為溫榆河,發源于軍都山東麓,流至通縣內河橋以下稱北運河,在屈家店與永定河相匯,至天津市大紅橋入海河。全長238公里。流域面積5300平方公里。潮白河,原為北運河的上源。由潮河和白河匯流而成。潮河、白河均發源於壩上高原南緣,流入密雲水庫。出庫後稱潮白河,在北京通縣牛牧屯附近入潮白新河,再流至寧車沽入永定新河。薊運河,上源有二,即州河和泃河,均發源於燕山山脈,兩河流至寶坻縣九王莊彙集後稱薊運河,東南流至江口窪,納還鄉河,南流至北塘入海。全河多流經平原窪地,河道彎曲平淺。河槽縱比降小,洩洪速度慢,極易氾濫。下游窪澱棋佈,為緩洪滯洪區。北運河、潮白河與薊運河彼此有著密切聯絡。歷史上的潮白河曾是濟運主流。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潮白河在順義李遂鎮決口,大溜奪箭桿河經香河、寶抵入薊運河,民國14年(公元1925年)開新引河,潮白河又經新引河入北運河。但洪水期仍有部分水流入薊運河,至民國28年(公元1939年)新引河洩洪閘門被沖毀,因而淤廢,潮白河遂由箭桿河排洩,從此薊運河中下游經常處於潮白河洪水威脅之下。1950年開挖潮白新河。疏浚了東引河,將原來箭桿河河道堵塞,河水可經牛牧屯引河入北運河。又可沿潮白新河下洩,至郭莊附近,有一條由薊運河上源的i泃河引來的分洪道匯入。河水繼續下洩入永定新河。以故,潮白河、薊運河往往被歸為一條河流稱潮白薊運河。永定河永定河,為海河水系中一條較大支流。是由洋河和桑乾河兩大支流組成。洋河,上源有三,即東洋河、南洋河和西洋河。東洋河發源於內蒙古自治區察哈爾右翼前旗四頂房村附近。西洋河發源於內蒙古自治區興和縣西洲村附近,南洋河發源于山西省陽高縣境內,三河於懷安縣岸莊屯附近匯合後稱洋河。洋河右岸納洪塘河,左岸納洗馬林河、城西河、城東河、清水河、盤長河、泥河等,流至懷來縣夾河村,又納媯水河,至朱官屯與桑乾河匯合。桑乾河,相傳每年桑椹熟時河水乾涸,故名。發源于山西高原管涔山北麓,東北流經大同盆地,納黃水河、渾河、御河及二道河,東北流入河北省境內,於錢家沙窪接納壺流河,東北流至朱官屯與洋河匯合後入官廳水庫,出官廳水庫後才稱永定河,再流經三家店進入平原,下洩至屈家店和北運河匯合。1970年自屈家店以下開挖永定新河後,永定河水由永定新河直接入海。永定河上游經黃土高原,河水含沙量大,下游平原河道又經常擺動,歷史上有“善淤、善決、善徙”的特性。與黃河下游河道相似,所以自元朝以後,人們常稱它為“小黃河”及“渾河”。由於河身遷徙無常,原名無定河。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改其名曰“永定河”。但河身並未因此而永定下來。大清河大清河一稱上西河,分南北兩支。北支拒馬河,發源於淶源縣的淶山,東北流經紫荊關至淶水縣,轉向東流,過北京市西南部,又進淶水縣,至落寶灘分為兩支,北支名北拒馬河,北流經涿縣,接納胡良河、挾括河、琉璃河、小清河,至東茨村轉向南流,至白溝鎮,叫白溝河。另一支自落寶灘南流稱南拒馬河,至北河店,接納易水,至白溝鎮與白溝河匯合,以下才稱大清河。大清河南支稱趙王河,為白洋淀東出之水道。匯入白洋淀的主要河流有唐河、瀦龍河。唐河,發源于山西省渾源縣境,沿途接納通天河、界河,東北流經安新注入白洋淀。瀦龍河,上源為沙河,發源于山西省平型關附近,東流納胭脂河、曲河及郜河、橋南河、平陽河等,在安平縣北郭村有磁河匯入後,始稱瀦龍河,東北流至白洋淀。除唐河、瀦龍河外,大清河南支還包括萍河、瀑河、漕河、府河、方順河及孝義河等,均發源於太行山東麓。這幾條河源短流急,縱比降大,均以白洋淀為總彙。大清河南支經趙王河流至張青口以東匯入大清河。大清河在歷史上屢受永定河、子牙河干擾。由於水定、子牙兩河挾帶泥沙甚多,泥沙沉積在下游河槽內,使河道抬高,而中間的大清河河道較低,形成一些窪澱,又由於永定河、子牙河汛期洪水下洩不暢,易潰決成災,大清河的窪澱也就成了洩洪、滯洪區。子牙河子牙河是由滹沱河、滏陽河兩大支流組成。滹沱河發源于山西省繁峙縣的泰戲山,在山西省納雲中河、牧馬河、清水河及南坪河,至平山縣的大坪附近進入河北省,先後又有營裡河、卸甲河、柳林河、險隘河、南甸河、松陽河及冶河匯入,東流至黃壁莊進入平原區,流至臧家橋與滏陽河相匯。冶河是滹沱河最大支流,發源于山西省昔陽縣窯上村附近。自西南向東北流至井陘縣北橫河口附近有綿河匯入,後又接納金良河、小作河。至平山縣賈壁村附近注入滹沱河。子牙河另一支流滏陽河,發源於邯鄲市和村附近,先從西北流向東南,經磁縣及邯鄲市區後折回向東北流去。滏陽河支流很多,主要有銘河、沙河、牛尾河和白馬河等,各支流在邢家灣會合後,構成一扇狀水系,然後北流至寧晉孟莊橋附近(即古寧晉泊舊址)又納人汦河、午河及洨河、至艾辛莊附近注入滏陽河。滏陽河東北流至獻縣臧家橋與滹沱河相匯後,稱子牙河。子牙河向東北流至天津市郊的第六堡匯大清河後流入海河。由於開挖了滏陽新河和子牙新河,汛期河水可透過新河直接入海。南運河南運河古稱御河,是京杭大運河北段的一部分,歷史上曾是重要的漕運河道,因位於天津之南得名。南運河在臨清以上稱衛運河,是由漳河和衛河匯流而成。漳河上源有二。即清漳河與濁漳河。清漳河發源于山西省和順縣境內,至涉縣汙犢村入河北省。由於流經地區多變質岩,泥沙含量不多,河水清澈,故名。濁漳河發源于山西省襄垣縣,流經下馬塔後進入河北省,流經地區多黃土丘陵,河水混濁,故名。兩漳河在涉縣合漳村匯合後稱為漳河。嶽城水庫以下進入平原,河槽平淺,東流至館陶縣萬倉附近與衛河匯合。衛河發源于山西省高平縣。流至河南省納淇河、安陽河,至大名縣北善村入河北省境內。又向東北流至館陶縣萬倉與漳河匯合後稱衛運河。衛運河流經冀魯兩省邊界,成為兩省的界河,再向東北流至四女寺,以下即稱南運河。南運河是人工河道。河道彎曲,縱坡平緩,泥沙易於沉積,多以堤束水,歷史上經常決口氾濫。海河水系支流眾多,各支流河床上寬下窄,進入平原後,又因縱坡減緩,河床淤塞,河道洩洪能力大減,多築有提防以防止氾濫,河床越淤越高,久而久之,高出兩岸地面,形成“懸河”。而兩河道之間卻形成封閉型的河間窪地。每逢雨季,地表水無出路。常積而成瀝,因瀝而澇,因澇而鹼。洪水季節,河堤也易潰決。河北平原也就成了洪、澇、旱、鹼經常發生的地區,新中國成立之後,根治海河,情況有所轉變,但災害仍未徹底根除。海河是河北省第一大河。也是華北區重要河流之一。流域範圍:西起山西高原、北到內蒙古高原,東臨渤海,南抵黃河北堤。總面積263631平方公里(包括徒駭、馬頰河流域)。在河北省境者125754平方公里。佔全流域的48%。流域內北有燕山東西橫貫。西有軍都山、太行山呈東北一西南走向,三山形成一弧形屏障,環抱著海河平原。由於大地構造的斷裂和沉降作用。在山區形成若干山間盆地。海河平原按成因可分為山前沖積洪積扇平原、中部沖積平原和濱海平原。海河各支流由山地流向平原,由於坡度驟減,流緩沙沉。河床越淤越高。不得不依靠大堤束水,久而久之,河床即高出兩岸地面,形成“半地上河”或“地上河”。河道洩洪能力日益減小,兩河之間形成河間窪地,每遇洪水,易決口氾濫,瀝水往往積於窪地,無處可排,成為河北省洪、澇、鹼極易發生的地區。海河平原又稱河北平原,地勢南部由西南傾向東北,北部自西北傾向東南,海河各支流由北部和西部的山地流向河北平原,在地勢最低的天津附近彙集,然後經海河干流東流入海。
海河,海河是中國華北地區的最大水系,中國七大河流之一。海河水系由海河干流和上游的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運河五大支流組成。海河干流,又稱沽河,起自天津金鋼橋,到大沽口入渤海灣。以衛河為源,全長1,050公里,其幹流自金鋼橋以下長76公里,河道狹窄多彎。海河流域東臨渤海,南界黃河,西起太行山,北倚內蒙古高原南緣,地跨京、津、冀、晉、魯、豫、遼、內蒙古八省區,流域總面積26.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3.3%,其中山區約佔54.1%,平原佔45.9%,人口7,000多萬,耕地1.8億畝。海河水系是由海河干流及五大支流即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運河共同組成。歷史上,五大支流在天津附近匯合,然後經海河干流入海,構成一個典型的扇狀水系。海河干流是指天津市金鋼橋以下三岔河口(即舊南運河與西河匯流點)至大沽口一段,全長76公里。歷史上的海河干流,河身遷回。類似羊腸,故又名沽河,以沽多得名(陸地三面臨水,其突出部分曰沽,即相當於河曲中的凸岸)。海河有七十二沽之稱(如丁字沽、西沽、大直沽、鹹水沽、葛沽、塘沽和大沽等)。[1] 北運河北運河包括北運河、潮白河與薊運河。北運河古稱潞河,是中國著名的京杭大運河的最北段,北運河上海河支流潮白河北京市順義區段源為溫榆河,發源于軍都山東麓,流至通縣內河橋以下稱北運河,在屈家店與永定河相匯,至天津市大紅橋入海河。全長238公里。流域面積5300平方公里。潮白河,原為北運河的上源。由潮河和白河匯流而成。潮河、白河均發源於壩上高原南緣,流入密雲水庫。出庫後稱潮白河,在北京通縣牛牧屯附近入潮白新河,再流至寧車沽入永定新河。薊運河,上源有二,即州河和泃河,均發源於燕山山脈,兩河流至寶坻縣九王莊彙集後稱薊運河,東南流至江口窪,納還鄉河,南流至北塘入海。全河多流經平原窪地,河道彎曲平淺。河槽縱比降小,洩洪速度慢,極易氾濫。下游窪澱棋佈,為緩洪滯洪區。北運河、潮白河與薊運河彼此有著密切聯絡。歷史上的潮白河曾是濟運主流。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潮白河在順義李遂鎮決口,大溜奪箭桿河經香河、寶抵入薊運河,民國14年(公元1925年)開新引河,潮白河又經新引河入北運河。但洪水期仍有部分水流入薊運河,至民國28年(公元1939年)新引河洩洪閘門被沖毀,因而淤廢,潮白河遂由箭桿河排洩,從此薊運河中下游經常處於潮白河洪水威脅之下。1950年開挖潮白新河。疏浚了東引河,將原來箭桿河河道堵塞,河水可經牛牧屯引河入北運河。又可沿潮白新河下洩,至郭莊附近,有一條由薊運河上源的i泃河引來的分洪道匯入。河水繼續下洩入永定新河。以故,潮白河、薊運河往往被歸為一條河流稱潮白薊運河。永定河永定河,為海河水系中一條較大支流。是由洋河和桑乾河兩大支流組成。洋河,上源有三,即東洋河、南洋河和西洋河。東洋河發源於內蒙古自治區察哈爾右翼前旗四頂房村附近。西洋河發源於內蒙古自治區興和縣西洲村附近,南洋河發源于山西省陽高縣境內,三河於懷安縣岸莊屯附近匯合後稱洋河。洋河右岸納洪塘河,左岸納洗馬林河、城西河、城東河、清水河、盤長河、泥河等,流至懷來縣夾河村,又納媯水河,至朱官屯與桑乾河匯合。桑乾河,相傳每年桑椹熟時河水乾涸,故名。發源于山西高原管涔山北麓,東北流經大同盆地,納黃水河、渾河、御河及二道河,東北流入河北省境內,於錢家沙窪接納壺流河,東北流至朱官屯與洋河匯合後入官廳水庫,出官廳水庫後才稱永定河,再流經三家店進入平原,下洩至屈家店和北運河匯合。1970年自屈家店以下開挖永定新河後,永定河水由永定新河直接入海。永定河上游經黃土高原,河水含沙量大,下游平原河道又經常擺動,歷史上有“善淤、善決、善徙”的特性。與黃河下游河道相似,所以自元朝以後,人們常稱它為“小黃河”及“渾河”。由於河身遷徙無常,原名無定河。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改其名曰“永定河”。但河身並未因此而永定下來。大清河大清河一稱上西河,分南北兩支。北支拒馬河,發源於淶源縣的淶山,東北流經紫荊關至淶水縣,轉向東流,過北京市西南部,又進淶水縣,至落寶灘分為兩支,北支名北拒馬河,北流經涿縣,接納胡良河、挾括河、琉璃河、小清河,至東茨村轉向南流,至白溝鎮,叫白溝河。另一支自落寶灘南流稱南拒馬河,至北河店,接納易水,至白溝鎮與白溝河匯合,以下才稱大清河。大清河南支稱趙王河,為白洋淀東出之水道。匯入白洋淀的主要河流有唐河、瀦龍河。唐河,發源于山西省渾源縣境,沿途接納通天河、界河,東北流經安新注入白洋淀。瀦龍河,上源為沙河,發源于山西省平型關附近,東流納胭脂河、曲河及郜河、橋南河、平陽河等,在安平縣北郭村有磁河匯入後,始稱瀦龍河,東北流至白洋淀。除唐河、瀦龍河外,大清河南支還包括萍河、瀑河、漕河、府河、方順河及孝義河等,均發源於太行山東麓。這幾條河源短流急,縱比降大,均以白洋淀為總彙。大清河南支經趙王河流至張青口以東匯入大清河。大清河在歷史上屢受永定河、子牙河干擾。由於水定、子牙兩河挾帶泥沙甚多,泥沙沉積在下游河槽內,使河道抬高,而中間的大清河河道較低,形成一些窪澱,又由於永定河、子牙河汛期洪水下洩不暢,易潰決成災,大清河的窪澱也就成了洩洪、滯洪區。子牙河子牙河是由滹沱河、滏陽河兩大支流組成。滹沱河發源于山西省繁峙縣的泰戲山,在山西省納雲中河、牧馬河、清水河及南坪河,至平山縣的大坪附近進入河北省,先後又有營裡河、卸甲河、柳林河、險隘河、南甸河、松陽河及冶河匯入,東流至黃壁莊進入平原區,流至臧家橋與滏陽河相匯。冶河是滹沱河最大支流,發源于山西省昔陽縣窯上村附近。自西南向東北流至井陘縣北橫河口附近有綿河匯入,後又接納金良河、小作河。至平山縣賈壁村附近注入滹沱河。子牙河另一支流滏陽河,發源於邯鄲市和村附近,先從西北流向東南,經磁縣及邯鄲市區後折回向東北流去。滏陽河支流很多,主要有銘河、沙河、牛尾河和白馬河等,各支流在邢家灣會合後,構成一扇狀水系,然後北流至寧晉孟莊橋附近(即古寧晉泊舊址)又納人汦河、午河及洨河、至艾辛莊附近注入滏陽河。滏陽河東北流至獻縣臧家橋與滹沱河相匯後,稱子牙河。子牙河向東北流至天津市郊的第六堡匯大清河後流入海河。由於開挖了滏陽新河和子牙新河,汛期河水可透過新河直接入海。南運河南運河古稱御河,是京杭大運河北段的一部分,歷史上曾是重要的漕運河道,因位於天津之南得名。南運河在臨清以上稱衛運河,是由漳河和衛河匯流而成。漳河上源有二。即清漳河與濁漳河。清漳河發源于山西省和順縣境內,至涉縣汙犢村入河北省。由於流經地區多變質岩,泥沙含量不多,河水清澈,故名。濁漳河發源于山西省襄垣縣,流經下馬塔後進入河北省,流經地區多黃土丘陵,河水混濁,故名。兩漳河在涉縣合漳村匯合後稱為漳河。嶽城水庫以下進入平原,河槽平淺,東流至館陶縣萬倉附近與衛河匯合。衛河發源于山西省高平縣。流至河南省納淇河、安陽河,至大名縣北善村入河北省境內。又向東北流至館陶縣萬倉與漳河匯合後稱衛運河。衛運河流經冀魯兩省邊界,成為兩省的界河,再向東北流至四女寺,以下即稱南運河。南運河是人工河道。河道彎曲,縱坡平緩,泥沙易於沉積,多以堤束水,歷史上經常決口氾濫。海河水系支流眾多,各支流河床上寬下窄,進入平原後,又因縱坡減緩,河床淤塞,河道洩洪能力大減,多築有提防以防止氾濫,河床越淤越高,久而久之,高出兩岸地面,形成“懸河”。而兩河道之間卻形成封閉型的河間窪地。每逢雨季,地表水無出路。常積而成瀝,因瀝而澇,因澇而鹼。洪水季節,河堤也易潰決。河北平原也就成了洪、澇、旱、鹼經常發生的地區,新中國成立之後,根治海河,情況有所轉變,但災害仍未徹底根除。海河是河北省第一大河。也是華北區重要河流之一。流域範圍:西起山西高原、北到內蒙古高原,東臨渤海,南抵黃河北堤。總面積263631平方公里(包括徒駭、馬頰河流域)。在河北省境者125754平方公里。佔全流域的48%。流域內北有燕山東西橫貫。西有軍都山、太行山呈東北一西南走向,三山形成一弧形屏障,環抱著海河平原。由於大地構造的斷裂和沉降作用。在山區形成若干山間盆地。海河平原按成因可分為山前沖積洪積扇平原、中部沖積平原和濱海平原。海河各支流由山地流向平原,由於坡度驟減,流緩沙沉。河床越淤越高。不得不依靠大堤束水,久而久之,河床即高出兩岸地面,形成“半地上河”或“地上河”。河道洩洪能力日益減小,兩河之間形成河間窪地,每遇洪水,易決口氾濫,瀝水往往積於窪地,無處可排,成為河北省洪、澇、鹼極易發生的地區。海河平原又稱河北平原,地勢南部由西南傾向東北,北部自西北傾向東南,海河各支流由北部和西部的山地流向河北平原,在地勢最低的天津附近彙集,然後經海河干流東流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