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理營養師程偉華
-
2 # 石佛山下小醫生
這個誰都講不清楚,只能說你得糖尿病的機率比別人要高。 糖尿病的發病原因很複雜,目前已知的,和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有關。
你雖然得糖尿病的機率比較高,但是也不一定會得病,放鬆心態,不要老是想著這個事。不得最好,得了就好好吃藥控制,人生照樣精彩。
建議:
1.控制體重,肥胖也是糖尿病的危險因素,肚子大(腰圍大於90cm)也叫肥大,而且可能危害更大。
2.平時不要暴飲暴食
3.不要熬夜、不良的作息習慣改掉。
4.平時注意多運動,鍛鍊身體
-
3 # 糖尿病健康管理師宋陌
父母得了糖尿病,子女也會得糖尿病嗎?不一定的,只是有一定的機率可能性。這主要看您和您媽媽的生活習慣是否相似,如飲食結構是否相同,是否碳水化合物攝入過多,是否缺乏運動,是否肥胖?再有就是你媽媽有沒有糖尿病家族遺傳史,要排除遺傳因素。
既然有擔心,可以定期去醫院監測一下血糖,空腹血糖的正常值是4-6.1mmol/L,一般血糖值在5.6-6.9mmol/L,就是空腹血糖異常,屬於糖尿病前期,應該及時調整。現在對於高血糖和糖尿病預防的宣傳較少,很多人不知道這個調整的黃金期,直到患了糖尿病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無論有沒有遺傳因素,都要引起你對健康的關注和重視。可以和媽媽一起治療和預防糖尿病,檢查結果顯示,如果你沒有得糖尿病,也要對糖尿病有驚醒預防意識,正好可以在幫助媽媽控糖的同時達到自己預糖的目的,互相鼓勵,互相監督並堅持下去。健康的飲食習慣應該少吃外賣,少喝飲料,主食、蔬菜、肉蛋魚類比例適當,注意粗細搭配,控糖控鹽控油。 平時多運動,保持好心情。
最重要的一點,要控制體重,不要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 -
4 # 天天聽健康
【專業醫生為您做解答】父母中有一方患有糖尿病,其子女也發生糖尿病的風險的確比父母沒有糖尿病的人大得多,但這並不是說就一定會得上糖尿病,因為糖尿病的發生主要受兩個因素的影響,分別是:
第一,遺傳因素,也就是說糖尿病有一定的遺傳性。但遺傳的並不是糖尿病,而是發生糖尿病的風險,即基因中存在缺陷,易於發生影響機體糖代謝的問題,比如胰島細胞容易受損致使胰島素分泌不足,比如組織細胞上的胰島素受體容易發生障礙導致對血糖的利用能力下降等等。但這些問題的發生不是必定的,是在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後才會發生,這些因素就是不良的生活習慣。
第二,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可以說在糖尿病的發生中起著更為關鍵的作用。比如不合理的飲食,長期攝入過量的碳水化合物;缺乏運動,全身代謝緩慢血糖消耗過少而大量滯留,最終導致了血糖升高糖尿病發生。
由此可見,對於存在糖尿病遺傳基因的人,更容易受到不良生活方式的影響,換句話說如果存在不良生活習慣,則糖尿病發生年齡較早,臨床上多見於二三十歲即會發病。如果發病年齡較晚,比如五六十歲才發病,則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良生活習慣起作用,與遺傳的關係相對較小。
這也就是說如果母親50歲才發生糖尿病,表明家庭中的生活方式不合理,一些不良生活習慣長期存在,對機體代謝的損害日積月累導致了糖代謝異常,最終引發了糖尿病。由於其子女與母親有著相同的生活方式,因此也存在著影響代謝的可能,只是持續時間較短而尚未導致嚴重後果發生,此時如能積極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比如合理飲食、堅持運動等,可以去除誘發糖尿病發生的因素,是可以有效預防糖尿病發生的。
總之,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是預防糖尿病發生的前提和保證,尤其是真系親屬中在糖尿病人時,更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及早採取生活方式干預是必須要做到的。
-
5 # 王桂真營養師
糖尿病是較為常見的慢性病之一,糖尿病雖然不可怕,但是各種併發症卻時時刻刻提醒著糖尿病帶來的痛苦。對於家裡有人已經患上糖尿病的朋友,心裡也有點七上八下。父親或母親患有糖尿病,兒女是否也會出現糖尿病?
糖尿病的發病因素分為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遺傳因素也在其中佔有一定的地位。父母一方得糖尿病的,子女一代患糖尿病的可能性有30%;如果父母雙方都得糖尿病的,子女一代得糖尿病的可能性為60%。母親患上糖尿病,子女也有30%的機率會患上糖尿病,但不能因此就惴惴不安。
對於父母一方或雙方患上糖尿病的朋友來說,如果在生活方式上改變自己,也能減少糖尿病的發病風險。運動少、肥胖和高能量的、高飽和脂肪酸、膳食纖維少等因素,是糖尿病的主要環境因素。在預防糖尿病時,您要這樣做。
少吃高能量食物高能量食物食用過多會造成能量攝入量超標而引起肥胖,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發病因素之一,控制好體重能夠降低糖尿病的發病風險。高能量食物不僅包含高脂肪食物,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也屬於高能量食物。
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膳食纖維是人體不能缺少的營養素之一,研究表明膳食纖維補充劑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品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食物中較高的膳食纖維含量可以降低血糖指數,推遲糖在小腸內的吸收,抑制糖尿病病人餐後血糖濃度的急劇上升和日平均血糖濃度的升高。膳食纖維主要存在於蔬菜水果和粗雜糧中,蔬菜中以葉菜類蔬菜所含有的膳食纖維含量為高,粗雜糧因加工度較低而保留較多的膳食纖維。
保持適量運動運動有利於降低血糖,在進餐結束後一小時進行適量運動能夠降低餐後血糖。對於糖尿病的潛在人群來說,堅持運動能夠降低糖尿病的發病風險。運動也要注意,儘量避免空腹運動,空腹運動會誘發低血糖。在選擇運動方式上,有氧運動更為適合。
-
6 # 每天講糖
你媽媽50歲得了糖尿病,從你的說法來看,以前你的家族中是沒有人得糖尿病的,而媽媽也是在中年後患上了糖尿病,目前說來,無論是一型還是二型糖尿病,都有一定的遺傳易感性。
但糖尿病是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包括生活方式)相互作用的結果,目前還不能確定確切的患病原因。所以,如果只有你媽媽患病了,你也無需過於擔心,很有可能是環境因素或生活方式導致的,你只要自己多加註意就好了。
在針對華人群糖尿病的研究中發現,有一代一級親屬患糖尿病的人群,得病風險是無糖尿病家族史人群的近3倍;而有兩代一級親屬家族史的人,發病風險甚至達到無糖尿病家族史人群的6倍多。
如果你有糖尿病的家族史,那麼患糖尿病的風險是遠遠高於常人的,一定要注意預防,及早改善生活方式。因為家族史對家人的糖尿病患病風險不僅體現在有相同的致病基因,也體現在共同生活的家人通常具有相同的不良生活方式,比如,長期食用高脂肪、高糖食物,這都會大大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風險。
建議您改善不好的生活習慣,來降低糖尿病發生的風險,比如合理膳食、控制體重、適量運動、堅持低脂低鹽飲食、戒酒控煙、不熬夜等等。
回覆列表
糖尿病是會遺傳的,但是也有個前提,就是家族性的遺傳,比如子女在出生之前,雙親或者單親就有糖尿病,甚至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有糖尿病也會增加風險。但是如果沒有家族遺傳,只是因為母親沒有控制飲食和生活習慣,引發的糖尿病,這種糖尿病不會憑空的進行遺傳,遺傳是基因中就存在的,所以不會因為家人突然得了糖尿病自己就會得,不用過於擔心,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經常住在一起,飲食和生活習慣都一樣,那麼要引起重視,因為這些誘發糖尿病的因素,與遺傳無關,但也會增加糖尿病的風險。
但是50歲得了糖尿病也要引起重視,其實如果是因為飲食導致的糖尿病,大多數都是2型糖尿病,如果能夠透過飲食和藥物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之內也可以,這樣可以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到來,但是平時除了要注意糖尿病的併發症,如糖尿病足,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腎病,心梗等問題以外,還要注意血脂和血壓,以為糖尿病也會增加這些疾病的風險,合併了這些疾病,控制起來更麻煩。
糖尿病以後飲食和生活習慣一定要注意:
1.控制總能量的攝入,保持一個健康的體重。
2.主食粗細搭配,飲食葷素搭配,這樣有助於控制餐後血糖。
3.不要空腹吃水果,建議最好兩餐之間吃。
4.不吃甜食,即便是有木糖醇也要控制量,每天攝入量在50g以內。
5.少吃油炸類,煙燻醃製,動物肥肉等食物,這些食物會增加肥胖以及高血壓高血脂等風險,也不利於糖尿病的控制。
6.早睡早起。
7.戒菸限酒。
8.每天適量的運動,最好不少於1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