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fxvhgf

    樓觀臺位於西安市周至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終南山北邊,東距西安約70公里,是中國著名的道教聖地,被譽為中華文化之魂所在地,有 “天下第一福地”美稱。另外,它還有 “仙都”、“洞天之冠”的美譽。樓觀臺得名於西周,古代聖哲老子曾在此著《道德經》五千言,並在樓南高崗築臺授經,留下樓觀臺這一名稱。公元前5世紀的某一天,周康王時期的大夫尹喜正在草堂和夫人弈棋,忽聽門外吵吵嚷嚷,接著便有下人神色慌亂地跑進門來,語不成句地說:“大夫大夫,大事不好!”尹喜將手中舉著的棋子穩穩地落在棋盤上,扭過臉來不慌不忙地問:“什麼事,如此慌張,這樣大驚小怪,”下人說:“東方天空忽然湧出一股紫色雲霞,形狀奇異得很,活似龍蛇邀遊太空,滾滾西來,勢不可擋。下人們想,如今戰亂四起,這股紫色雲霞,不知主何吉凶?請大夫上樓觀望!”尹喜聽說有這等事情,便站了起來,隨同下人外出,登上草樓,舉目遠望。果然見一股紫氣如蚊龍騰舞,自東西邁。尹喜觀後,掩不住心頭興奮,連聲讚道:“妙哉,妙哉!此乃祥瑞之氣,真人將至矣!”於是便上書朝廷願為函谷關令,遂蒙恩準。到關,敕門吏曰:“若有名翁從東來,乘青牛,勿讓過關,當稟我知。”關令尹喜計算時日將至,便令下人全部齋戒,恭候迎接。至期,果見一老者,天庭飽滿,鶴髮童顏,兩耳垂後,眉長三寸,目光炯炯射人。青牛邁著有節奏的步伐,老者坐在牛背上,逍遙自在,悠然自得。尹喜見之,趕緊迎上前去,再三稽首參拜:“聖人來矣,有請!”原來,這騎青牛的老者,便是太上老君。老君姓李名老聃,宇伯陽,系東周守藏史。因周室內亂,便辭去官職,準備西行,路過函谷關。他見面前這位官員,清奇不俗,氣度非凡,便問道:“你是何人?為何得知老夫將至?”尹喜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乃函谷關令尹喜,去年冬天,我看見天理星西行,今春又見紫氣東來,狀如龍蛇,知真人將西行,故於此迎接。”老君日:“吾亦知子之奇”。遂相攜入關。尹喜辭卻關令,同回草樓,請老君講經傳道。這就是 “紫氣東來”的故事。後人以“紫氣東來”表示祥瑞。老子為什麼會選擇這個地方作為他的傳經授道、著書講學之地?這個問題提得好。現在,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那是因為這裡風水好。《陝西志》載:“關中河山百二,以終南為最勝;終南千峰聳翠,以樓觀為最佳。”宋代文學家蘇軾也說:“此臺一攬秦川小,不待傳經意已空。”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更是讚美樓觀臺為天下“第一山”。的確,這裡的自然景觀美不勝收,有“十里瀑聲”的野牛河飛瀑,“仰首一線天”的四十里峽,“可觀黃河日出,能看行雲霧海;風鳴林嘯,五月飛雪”的首陽山以及溶洞、風井、石林帶等。而且,這裡森林繁茂,山清水秀,有一種“古、秀、幽、靜”的絕妙意境,而這種環境特別適合老子的想法。因此,他老人家就選中了我們樓觀臺。為了讓大家對樓觀臺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我現在把樓觀臺的建造歷史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樓觀臺從西周函谷關關令尹喜在此結樓計算起,距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了。其間,它經歷無數次興衰。據史料記載,周穆王曾來此遊樂,並建造“樓觀宮”;秦始皇在觀南建清廟,親來求拜神仙;漢武帝在觀北建祠;東漢之後,老子被依託為道教開山祖師,樓觀臺由此成為道教祖庭;晉惠帝在此植樹10萬餘株,遷來居民300多戶專門維護建築和園林;南北朝時期,北方著名道士大多集中在這裡,並形成了著名的“樓觀派”;唐高祖李淵認老子為祖宗,親來樓觀臺,改樓觀臺為“宗聖宮”;唐玄宗以夜夢老子為名,改 “宗聖宮”為 “宗聖觀”,並擴建規模。一時間,這裡殿宇豪華,道士眾多,盛極一時。這之後,樓觀臺漸漸走向衰敗,真可謂 “盛極而衰”。不過,樓觀臺的鼎盛時代也是中國古代歷史最為輝煌的時期,因此,這裡儲存的各種文化遺存多達60餘處,展示的文化型別更是豐富多彩。樓觀臺既有周秦遺蹟、漢唐古蹟,又有幽室園林,也是歷代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唐代的王維、李白、白居易、李商隱,宋代的歐陽修、蘇軾等都在這裡留下了大量優美詩章。這裡既有老子說經臺、宗聖觀 (宮)遺址、尹喜觀星樓、秦始皇清廟、漢武帝望仙宮、大秦寺塔、老子墓等著名景觀,又有煉丹爐、呂祖洞、十老洞、迎陽洞、老子詞、棲真亭、元始臺、上善池、化女泉、延生觀、吾老洞、王母宮、西樓觀等文化古蹟及遺址。樓觀臺現在還遺存有歷代古樹名木367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樹16株,具有重要的觀賞、保護和研究價值。另外,現存歷代碑碣178通,保留的名人讚美樓觀臺的詩詞有95首,論著、繪畫、樂章150餘篇。在樓觀臺,各位還可以聽到悅耳動聽的道家音樂、燴炙人口的歷史典故和民間傳說故事。這些文化遺產可都是咱們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瑰寶。有學者說:“陝西的黃帝陵是中國文化的根,樓觀臺是中國文化的魂。”說經臺現在就來到了樓觀臺中的說經臺。說經臺,也叫授經臺,是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老子李聃講授《道德經》五千言之地。說經臺位於海拔594米的山岡上,雖處山之陰,但卻盡得其陽,翠竹環抱,古木參天,秀巒蔥鬱,悅目賞心,歷來是帝王、道眾朝拜之仙都,文人墨客雲集之聖地。說經臺始建於公元619年,公元1236年重新擴建,明、清均有修葺。現今儲存的主體建築為明清古建築,經修葺和重建,佔地面積9432平方米。有正殿、偏殿、碑廳、廂房、迴廊等古建築146間,為樓觀臺道教中心建築群。我們現在所處的地方是山門口。山門口左右的碑廳內,有歐陽詢的隸書碑石《大唐宗聖觀記》碑。歐陽詢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被稱為“結構大師”。碑廳前各有六角亭一座。兩亭間原有池水,名為“上善池”,左邊亭內豎有趙孟頫隸書“上善池”碑,碑陰為草書。提起上善池,還有一段優美動人的故事呢!相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 (1283年)春,周至一帶遭千年不遇的時疫,死亡者眾多,百姓處於惶恐不安之中。當時的樓觀臺監院張致堅夢見太上老君告訴他說:“山門前有塊石板,石板下有一眼泉水,泉內有吾煉成之仙丹,可治時疫。”張監院醒來覺得奇怪,就命小道士在山門外西邊找到石板,揭開石板,果然有一泉,就用此水治好了30多名道士的疫病。凡喝此水者,只要兩個時辰,其病自愈。訊息傳出,遠近百姓皆來取水。凡飲此水者,時疫即退,簡直是“藥到病除,聖水回春”。三年之後,翰林院學士、大書法家趙孟頫來樓觀遊覽,聽到泉水治疫之事深感奇異,很受感動,就以《道德經》中有“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之意,揮筆題寫了“上善池”三個字,並刻石立碑於此,以示紀念。後來,四方善男信女多來此取水治病。古往今來,多少詩人學士來樓觀遊覽,吟詩作賦,銘石留言,抒發情懷。“丹砂久窯井水赤”、“汲盡階前井水渾”之句,就記述了當年取水治病的盛況,上善池也因此而名揚四方。有詩云“清泉雖小來歷奇,詩人雅士多詠題。樓觀臺下一勝景,遊覽莫忘上善池。”這棵樹叫銀杏。銀杏樹,又名白果樹、公孫樹。其果、葉均可人藥。相傳,太上老君為煉長生不老金丹,需要白果這味藥,才在樓觀臺栽了兩株銀杏樹。他栽雌雄銀杏樹,是為了煉的金丹內陰陽二氣相通,陰極生陽,陽極生陰,因為陰陽二氣相通,才能生出萬物。說經命的這棵古銀否樹,樹齡有2000多年。老子祠老子祠,創建於唐代,明代重修,這裡是老子講學的地方,老子就是在這裡寫下了著名的《道德經》五千言。大家注意,院內門兩旁立的碑石就是 《道德經》碑,共四通,東邊兩通刻於唐代,西邊兩通刻於元代。其中,東廂一組兩通碑石用楷書書寫,稱為唐正本 《道德經》, 樓觀道壇認為這是最標準的《道德經》版本。西廂一組兩通碑石是元朝刻立的,民間稱之為梅花篆字《道德經》,是元代著名書法家高文舉用古篆書寫的,故亦稱為《古老子》。所謂“道”是指宇宙萬物之間存在的共同的客觀自然規律;“德”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準則,道德是道教的理論基礎和聖典。凡是一種宗教,都必有一種信仰,這種信仰也需有一個理論作為依據。老子的《道德經》就是道教的“教理”。《道德經》闡述了一些樸素的辯證法觀點。並且指出“天下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的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的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俱之!”老子本人雖不信神鬼之說,但同時又承認鬼神的存在,並不是極端的無神論者。這正符合東漢張道陵創立道教的思想。張道陵創教的本意是要和儒佛二教相抗衡。因此將孔子的老師、威望較高的老子奉為教祖,尊其為太上老君,並說他的道法是老君所傳授的。樓觀臺便成了道教的聖地。另外,《道德經》主張“知足”、“寡慾”,迎合了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受到封建皇帝的推崇。由於此書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很深的哲理性,故成為春秋時諸子中重要的一個學派,並普遍受到尊重。秦始皇首先在這裡修建了老子祠廟,漢武帝曾進行過大規模的修葺。唐初,高祖李淵甚至將老子尊為其遠祖。對樓觀臺進行了大規模充建,名聲為之赫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發現哪些人是裝有錢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