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鳴縣城三月三歌圩在壯族歌圩中,規模最大。據說參加人數達三四萬之多。當然,除此之外,還有:田陽六聯村春曉巖(三月初七至九日),那坡縣城廂(三月二十八日),橫縣雲表鄉桑園坡(正月初二至初四),靖西縣的縣城(二月二十二日)及龍臨(三月二十五日)、祿峒(七月十日),平果縣山心(四月九日和十日),扶綏縣渠舊鄉布沙(四月三日、十三日和二十三日),武鳴縣縣城(三月初三),東蘭縣長江鄉巴英(正月春節),融水縣的雙和廟(三月初三)和三防鎮攔馬坪(三月初三),恭城縣蓮花街(中秋節),還有距離大明山景區最近、至今盛行的有羅波廟會(農曆三月初二)、馬頭祈豐節(四月四)、府城東風農場歌圩(每月25日)、兩江雷江歌圩(每月15日),以及南寧大明山月月歌圩(每月一日固定舉辦的月歌圩)等。
壯族歌圩是集合壯族各種文化於一體的全民性的綜合性文娛活動。大明山月月歌圩內容豐富多彩,有踩高蹺、竹竿舞、長板鞋、舞獅、會鼓、拜龍母等壯族特色原汁原味的傳統娛樂活動,也有優秀的民族歌舞曲目展演,特別是型別豐富多樣的山歌活動,有山歌對唱、山歌情景劇、山歌擂臺賽等。
大明山壯語名“岜赤”,意為“祖宗神山”,以其巍峨、神秘而被賦予極具代表性的壯族文化符號意義;壯族《布洛陀經書》中多有“魂歸岜赤”之說。專家論證,大明山南麓地區是駱越古國最早的都城所在地,廣泛流傳於珠江流域的龍母文化,其發祥地就在大明山。
駱越族裔素有“聚合而歌”習俗,傳統歌圩文化是駱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明山南麓的廖江歌圩曾是歷史上廣西最大的歌圩之一,有“每年三月初一至十日,沿江上下,數里之內,士女如雲”的記載,其遺俗至今廣泛流傳於環大明山地區,如武鳴的馬頭、羅波、陸斡、府城、兩江及馬山的古零、上林的西燕等鄉鎮,其中距離大明山景區最近、至今盛行的有羅波廟會(農曆三月初二)、馬頭祈豐節(四月四)、府城東風農場歌圩(每月25日)、兩江雷江歌圩(每月15日)。大明山周邊地區民族歷史文化底蘊極為豐厚,是山歌的富礦區,壯族倫理道德長詩《傳揚歌》、著名壯族悲歌《達備之歌》等均發祥於大明山地區,馳名中外的壯族三聲部民歌,其發源地就在大明山腳下。
壯族最大的歌圩節——武鳴三月三歌節,據考證源於壯族龍母文化“掘尾龍拜山”的故事傳說;故事中龍母原型“乜特掘”之墓,就在大明山最高峰龍頭峰,掘尾龍“特掘”所拜之山,即為大明山。大明山可謂是壯族三月三歌圩節的發祥地,也是山歌文化的淵藪。
自2005年旅遊開發至今,大明山景區多次舉辦山歌對唱活動,武鳴、馬山、大化、都安、巴馬、平果、田陽、田東、羅城、柳江、武宣等地山歌手共約400多人次參加;2016年6月始舉辦的“大明山月月歌圩”,已成功舉辦12期,現已發展成為當地群眾的“集市”性活動,參與觀眾多達6000多人,其民歌文化+農土特產展銷平臺已初具規模,已成為一個文化旅遊品牌。
據瞭解,今年6月1日的歌圩將上演2017南寧市歌王大賽,來自五縣七區的12組山歌手代表隊共24名山歌手現場PK,角逐歌王桂冠。
感興趣的知友,6月1日那天可以去現場感受一下。聽說現場還有免費的涼粽派送。
武鳴縣城三月三歌圩在壯族歌圩中,規模最大。據說參加人數達三四萬之多。當然,除此之外,還有:田陽六聯村春曉巖(三月初七至九日),那坡縣城廂(三月二十八日),橫縣雲表鄉桑園坡(正月初二至初四),靖西縣的縣城(二月二十二日)及龍臨(三月二十五日)、祿峒(七月十日),平果縣山心(四月九日和十日),扶綏縣渠舊鄉布沙(四月三日、十三日和二十三日),武鳴縣縣城(三月初三),東蘭縣長江鄉巴英(正月春節),融水縣的雙和廟(三月初三)和三防鎮攔馬坪(三月初三),恭城縣蓮花街(中秋節),還有距離大明山景區最近、至今盛行的有羅波廟會(農曆三月初二)、馬頭祈豐節(四月四)、府城東風農場歌圩(每月25日)、兩江雷江歌圩(每月15日),以及南寧大明山月月歌圩(每月一日固定舉辦的月歌圩)等。
壯族歌圩是集合壯族各種文化於一體的全民性的綜合性文娛活動。大明山月月歌圩內容豐富多彩,有踩高蹺、竹竿舞、長板鞋、舞獅、會鼓、拜龍母等壯族特色原汁原味的傳統娛樂活動,也有優秀的民族歌舞曲目展演,特別是型別豐富多樣的山歌活動,有山歌對唱、山歌情景劇、山歌擂臺賽等。
大明山壯語名“岜赤”,意為“祖宗神山”,以其巍峨、神秘而被賦予極具代表性的壯族文化符號意義;壯族《布洛陀經書》中多有“魂歸岜赤”之說。專家論證,大明山南麓地區是駱越古國最早的都城所在地,廣泛流傳於珠江流域的龍母文化,其發祥地就在大明山。
駱越族裔素有“聚合而歌”習俗,傳統歌圩文化是駱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明山南麓的廖江歌圩曾是歷史上廣西最大的歌圩之一,有“每年三月初一至十日,沿江上下,數里之內,士女如雲”的記載,其遺俗至今廣泛流傳於環大明山地區,如武鳴的馬頭、羅波、陸斡、府城、兩江及馬山的古零、上林的西燕等鄉鎮,其中距離大明山景區最近、至今盛行的有羅波廟會(農曆三月初二)、馬頭祈豐節(四月四)、府城東風農場歌圩(每月25日)、兩江雷江歌圩(每月15日)。大明山周邊地區民族歷史文化底蘊極為豐厚,是山歌的富礦區,壯族倫理道德長詩《傳揚歌》、著名壯族悲歌《達備之歌》等均發祥於大明山地區,馳名中外的壯族三聲部民歌,其發源地就在大明山腳下。
壯族最大的歌圩節——武鳴三月三歌節,據考證源於壯族龍母文化“掘尾龍拜山”的故事傳說;故事中龍母原型“乜特掘”之墓,就在大明山最高峰龍頭峰,掘尾龍“特掘”所拜之山,即為大明山。大明山可謂是壯族三月三歌圩節的發祥地,也是山歌文化的淵藪。
自2005年旅遊開發至今,大明山景區多次舉辦山歌對唱活動,武鳴、馬山、大化、都安、巴馬、平果、田陽、田東、羅城、柳江、武宣等地山歌手共約400多人次參加;2016年6月始舉辦的“大明山月月歌圩”,已成功舉辦12期,現已發展成為當地群眾的“集市”性活動,參與觀眾多達6000多人,其民歌文化+農土特產展銷平臺已初具規模,已成為一個文化旅遊品牌。
據瞭解,今年6月1日的歌圩將上演2017南寧市歌王大賽,來自五縣七區的12組山歌手代表隊共24名山歌手現場PK,角逐歌王桂冠。
感興趣的知友,6月1日那天可以去現場感受一下。聽說現場還有免費的涼粽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