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歷史上常說太祖成祖廢丞相,設內閣,雍正設定軍機處是加強皇權,但實際上對於強勢皇帝,官員任免,簡在帝心,對於弱勢皇帝,比如明末清末幾位皇帝,在文官集團面前依然是如履薄冰,也就是說,皇權和相權之爭,至少在古代中國,問題關鍵不在制度上,而在於皇帝本身大勢,以及皇帝本身對民意的重視程度?
9
回覆列表
  • 1 # 史書上冬眠的蛇

    首先糾正題主一個認識,權力從來沒有集中在內閣,也沒有分散在六部,朱元璋廢宰相,是把宰相的權力集中在皇帝手中,而非內閣和六部,這一作用的直接結果就是皇權的強化與穩固,當然也帶來了一些弊端,就是皇帝變得繁忙了,累了。

    雍正設立軍機處,表面上看,是對清朝秘密制度的一種延伸,實際上不過也是一種穩固皇權的方式,只是他這個皇權是少數民族政權,是部族政權,全是私心,防著漢人,所以不加密不行。

    在題主看來,皇權與相權之爭,只是皇帝強弱的問題,完全拋開了制度本身,我只能說,你沒能參透廢宰相的本質而已。你認為廢宰相是為了能讓皇帝為所欲為,那麼你就錯了,皇帝廢不廢宰相,他都能為所欲為(至少理論上可以這樣說),廢宰相的本質是為了穩固皇權,擺脫相權的威脅和侵奪,從而江山永固,一姓萬年。

    這裡要說明一個問題,即皇權與相權在制度上的關係。你要以為皇權與相權之爭,只是皇帝個人強弱的問題而沒有制度的原因就大錯特錯了。的確,皇帝的強弱是能影響權力的天平,但根源還是在制度上。制度是什麼?制度是調節社會交換的基準器,是人類社會任何階段都必須存在的東西,所有的權力都附著於制度而存在,任何人包括皇帝都不可能超越制度。

    你要說朱元璋為所欲為,想廢宰相就廢了,是強勢皇帝,但是他只是廢了宰相,並沒有廢了全部官員制度,只能算在制度下的權力調整,而不能說他是為所欲為的,相同的道理在雍正的軍機處是一樣的。

    這個世界是個交換的世界,對於人類社會也同樣適用,最聰明的一句話就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你興一利,必然出一弊,你廢一事,自然就會多一事,天下從來沒有隻有好處,不用買單的好事!同樣的,廢宰相也是一樣,宰相廢了,皇權穩固了,但是宰相要乾的活還得有人幹,既然權力到了皇帝這,那麼這個活也只能皇帝來做了,皇帝做不過來,就讓內閣來搭把手,不放心內閣,就催生出司禮監與內閣一起來處理,但總其權者是皇帝。

    其實這與漢代的內外朝制度,隋唐的群相制度根本上講是一致的東西,都是表面上將權力分散給不同的人,實際上是用制衡之術將權力集中在皇帝之手,只是明代這種制度更加集權有伸縮度罷了,因為從制度上講,內閣不過是皇帝秘書處,司禮監就更是一群奴才,就是把擁有權力的事情下發給他們做,他們也不會成為群相那樣地位的人,也不用內外朝的制衡而已。說明人越來越聰明瞭,將制度的複雜權變演變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了,權力從而獲得高度有效的集中,這種集中又有效的穩固了皇權。

    因為權力必須在制度上執行,才能在人類社會發揮作用,所以在有為的皇帝要想強勢做事也必須對制度做出妥協,脫離了制度的權力不過是一種空想罷了,而朱元璋廢宰相與雍正設立軍機處,是在制度下的一種權力調整,穩固了皇權,也讓明清的皇帝成為最為繁忙最為勞累的皇帝,一切都是交換而已。

  • 2 # 史肆說

    歷史上常說:“太祖、成祖廢丞相,設內閣,雍正設立軍機處加強皇權。”其實主要一切制度的設立都是取決於還皇帝本身,強勢的皇帝獨攬政權,一切官員的任免盡在帝心;弱勢的皇帝則是依靠制度來加強皇權。但這並不是說朱元璋是一個弱勢的皇帝,而是取決於朱元璋多疑、殘暴的本性。

    朱元璋的內閣:

    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正確,明朝的內閣實際上建立在建文四年,朱元璋時期其實只是廢丞相,設定首輔大學士,可以看做是內閣的前身,但並不是內閣,因此首先糾正一下。

    明朝內閣首創於建文時期,只是皇帝的諮政機構,此後權利逐漸增大,後來形成明朝的行政中樞。內閣輔臣的人數為一人至七人不等,外出辦事時多自稱“閣部”。

    最初明朝的內閣只是皇帝的諮詢機構,內閣大學時也只是顧問身份,直接聽命於皇帝,沒有參政議政的權利。但是到了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地位日漸提高;明世宗時期,內閣儼然成為“丞相”,甚至碾壓六部。

    總結:

    個人認為,明朝內閣強化了君主專制制度,內閣制度隨著皇權的高度強化而建立,權利的來源,由君主所授予,對軍權的制約作用有限,事無大小,捏個都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於是成了君主專制的工具。從明朝中晚期的歷史可以看出,只要內閣中人才濟濟,皇帝不能胡來,明朝時即使皇帝不不上朝理政,國家機器也能維持正常運轉。

    至於六部,明清兩朝基本上區別不大,明朝的各部尚書也是各司其職,清朝的各部尚書和明朝不同點就是每部尚書有兩名。雖然六部制度表面上是分散皇權的制度,但是實際上又未嘗不是加強皇權呢!

  • 3 # 我瘋我驕傲1

     明朝的內閣和清朝的軍機處之間的區別,要從中國古代的宰相制度說起。

    從秦始皇的時代,確立了中央集權的專制皇權。皇帝是國家元首,但他不可能一個人就能治理整個國家,他需要完善的政府機構。而政府機構的最高官職,就是丞相,丞相是政府首腦。但是,作為專制皇權,總是渴望權力無限集中,而不能容忍任何對皇權的挑戰和侵奪。從漢朝建立以後,皇帝們總是在想著法兒地剝奪相權。在漢武帝的時期,甚至當丞相成了高風險的行業,漢武帝先後殺了五個丞相。但是,皇帝又不可能離開丞相一個人幹。於是一直到明朝初年,無論丞相制度如何變遷,都體現了皇權對相權的控制。但丞相制度始終存在著。

    不過,到了明朝初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起初也是沿襲了前代的制度,中央設立了左右丞相來作為皇帝的重要輔佐。但是在發生了丞相胡惟庸“謀反”案件之後,朱元璋大怒,下令廢除宰相制度,今後大明朝不再設立宰相,任何人膽敢提議設宰相,處以極刑。就這樣,明朝的專制集權達到了頂峰。朱元璋以皇帝而兼任丞相,要求各部門直接向皇帝本人負責。於是,朱元璋成了空前勞累的皇帝。他在拼命支撐了一段時間之後,終於受不了了,他需要找幫手。但是,他不想改變此前不設丞相的決定。他下令選擇了一些品級非常低的文人來幫助自己起草文書。這些人地位低,好控制。後來,到明成祖朱棣的時候,就逐漸演變成了明朝的內閣制度。

    從明英宗以後,內閣制度逐漸成熟,內閣的權力也開始變大。內閣設大學士數人,到明嘉靖年間,內閣大學士的品級超過了六部尚書。內閣大學士中以一人為首,成為內閣首輔。到萬曆初年,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的時候,內閣的權力就達到了頂峰,內閣大學士在很大程度上發揮了昔日丞相發揮的作用。

    但是,內閣大學士並不是丞相。一則說,有朱元璋的祖制在,他們都沒有宰相之名。張居正的時代裡,他的政敵就曾經彈劾他以宰相自居。二則說,他們只是相當於皇帝的秘書,最終的決策權並不在他們這裡。各地的奏章送到中央之後,先由內閣草擬處理意見,成為票擬。然後送給皇帝,皇帝用紅顏色的筆來批覆是否按照內閣的意見來辦理,成為硃批。後來,一些皇帝比較懶惰,沒工夫去看奏章,乾脆讓自己身邊的宦官代替自己去批覆,於是,司禮監秉筆大太監就掌握了巨大的權力,比如魏忠賢等人。

    清朝建立以後,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明朝的制度,也包括內閣制度。到清康熙初年,內閣制度逐漸定型。乾隆十三年十二月初四(1749年1月22日),定內閣大學士以三殿三閣(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體仁閣)系銜,共四員,滿漢各二員。內閣大學士官居一品,從名義上位極人臣。但是,在清朝內閣的權力卻在逐漸降低。尤其是在雍正設立軍機處之後,內閣更成了擺設,只是負責處理政府日常公文,而沒有權力接觸到朝廷重要機要事務。不過,內閣始終沒有裁撤,一直到清朝末年,內閣一直都存在。而內閣大學士也成了極高的榮譽性職務,比如李鴻章擔任文華殿大學士二十多年,實際上李鴻章很少在北京,自然不會去實際過問內閣事務。

    雍正初年,由於需要對西北用兵,雍正皇帝在隆宗門內設軍機房,協助皇帝處理緊急軍務。後來逐漸演變成了軍機處。軍機處設立軍機大臣數人,一般由朝中重臣兼任,其中資歷最深者稱為首席軍機大臣。軍機處起初僅處理軍務,後來其他重要事務也都其負責處理。我們前面說,內閣相當於皇帝的秘書。而軍機處則是相當於皇帝的機要秘書。重大事務都是皇帝哥幾個軍機大臣商議處理。經軍機處處理的事務,一般都不會公開,軍機大臣根據皇帝的意見草擬意見,皇帝紅筆改定之後,交軍機處發出,成為廷寄,直接發給具體辦事人員。而經過內閣發出的聖旨,都是不涉密的,都是可以公開的,稱為明發上諭。內閣大學士只有兼任軍機大臣,才會接觸到朝廷機密。比如李鴻章雖然擔任文華殿大學士二十多年,位極人臣。但他始終沒有兼任過軍機大臣,也就是說,李鴻章根本沒有進入清朝權力運作的核心層。

    到了清朝末年,內外都在呼籲變革,最終1911年,清朝政府決定撤銷軍機處,改行責任內閣。原來的內閣和軍機處也就推出了歷史舞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秦始皇陵為何遲遲不被髮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