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892542243630

    壯人每月都有自得其樂的節日。

    其中比較盛大的有春節、螞拐節、三月三月歌節、牛魂節、莫一大王節、中元節和霜降節等。

    春節春節是最降重的節日。

    年三十吃過豐盛的晚餐,人們便圍著火塘守歲。

    子時一到,人們立即焚香點燭,在神臺上供滿了豬肉、整雞、粽子、湯圓、米酒等祭品。

    孩子們則燃放鞭炮。

    有不少地方的壯族婦女馬上提著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邊打“新水”,討個吉利。

    男人則提著燈籠奔向廟社燒香化紙。

    有的地方把大門洞開,一家人聚集在院子裡朝東方拜揖,祝福道:“東方大利,一年萬利,今年更比去年好!”初一這一天,多數地方壯人是不串門的。

    人們白天吃湯圓,晚餐才吃葷菜,認為這樣可以消災去病。

    初一的禁忌很多。

    這一天一律禁說不吉利的話。

    禁動剪刀,怕新的一年裡家人巧嘴利舌,吵嘴罵人;不得掃地,怕破財。

    也不得把東西拿到幹欄外,更不借東西給別人,怕家財外流。

    有些地方禁止敲鑼打鼓,怕驚動鬼神,但有些地方則可以敲打一種齊人高的牛皮大鼓,周圍幾十裡清晰可聞。

    不少地方從初一到初五灶裡要燃一段硬木,不能熄滅,表示子孫綿長,煙火不斷。

    這天也不得殺生,豬、雞、鴨都必須在年前幾天收拾乾淨,以備祭祀和食用。

    壯人沒有作揖、跪拜、握手等見面禮,而是透過語言和豐富的表情充分表達自己的節日問侯,人們在村裡或路上相見,便互相道賀“恭喜發財。

    ”從初二起,親朋開始來往拜年。

    特別是已經出嫁的女兒。

    要帶幾斤肉或雞鴨等禮品,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到孃家拜年。

    出嫁的姐妹趁此時機聚會,共敘別情。

    按通常觀念,整個正月都屬於節日。

    故云南文山的壯人要打一月銅鼓,跳一個月舞。

    另一些則在風景秀麗的河邊、山谷,青年們舉行歌圩或舞獅、打舂堂,聽壯戲,等等。

    文娛活動五彩繽紛,人們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

    螞拐節這是流傳在紅水河畔東蘭、鳳山一帶的古老節日。

    每年從正月初一起,經過找螞拐、孝螞拐及陪螞拐、葬螞拐三個階段,歷時一個月之久。

    螞拐節有兩個故事,其中一個說,很久以前兒子吃老子,殺老母過年。

    後來出了個孝敬父母的東林,別人要來殺他的父母,他奪刀不讓。

    他也不去吃別人父母的肉。

    後來母親死了。

    他用棺裝殮守靈。

    屋外螞拐不理會東林悲傷,哇哇叫得人心煩。

    東林一氣之下,用開水澆了螞拐,誰知惹了大禍。

    大地斷蛙聲,日頭紅似火,天旱得大地乾裂。

    後來布洛陀和姆洛甲說螞拐不是凡間之物,她是天上雷婆的天女,她一叫天才降甘霖,必須給她陪罪,請螞拐回村過年,這就是螞拐節日的來歷。

    另一個故事說,螞拐是雷王之子,被當作天使派到人間,他一叫雷王就給人間雨水,所以人們很感激他,死了弔孝,如敬考妣。

    這些傳說,都和螞拐是壯族圖騰有關。

    三月三三月三是清明節,同時也是壯族的歌節。

    作為清明節是受漢族的影響。

    但也有的壯人在三月十三、十四、二十六過清明節掃墓的,與漢族大不相同。

    壯人對祭掃十分看重,屆時全家出動,帶上五色板、肉、香燭、紙幡到祖先墳上去供,行拜禮。

    山野間不時傳來鞭炮聲,久久不絕於耳,山崗上,林篁間,白色的魂幡在墳頂的竹竿上飄動,造成了一種神秘肅穆的氣氛。

    壯族風俗,供品必須在野外吃掉,也有的地方扔掉不吃,迷信認為,帶回家會招鬼進門。

    不少地方的祭掃的同時,還要舉行盛大的歌圩,是為三月三歌節。

    近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把這一天定為壯族的節日。

    1984年在南寧舉行了首屆歌節,700多名來自各縣的歌手登臺獻藝,使三月的邕城成了歌舞的海洋。

    連外國友人也遠渡重洋與壯人同享節日的歡樂。

    這期間,常伴有祭神、打醮等迷信活動,然而更吸引人的則是搶花炮、演戲、雜技、武術表演、舞彩龍、舞綵鳳、唱採茶擂臺賽詩等多彩豐富的文娛活動,近年還添加了演新戲、放電影、球賽等。

    不過青年男女們的注意力大多不在這方面,而是在如何透過歌圩找到中意的伴侶。

    牛魂節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牛魂節,又叫做脫軛節。

    在壯人的意識裡牛是天上的神物,不是凡間的一般牲口。

    有一個故事說它四月初八誕生於天上,所以這天是牛王誕日,當初因為陸地岩石裸露,黃土望不到邊,塵沙彌漫,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活,牛王奉命從天上來到人間,播種百草,原定是三步撒把草種,誰知它弄湖塗了,竟一步撒三把,使得野草叢生,侵凌田禾。

    因此被罰留在人間吃草。

    但天上並沒有忘記它,每年四月初八,牛魔王便從天上下到凡間,保佑牛不瘟死因為是給牛過節,這一天人和牛都停止勞動。

    主人用楓葉水泡糯米蒸飯,然後先捏一團給牛吃。

    牛欄外安個小矮桌,擺上供品,點香燭,祭祀牛魔王,人們還要唱山歌,唱彩調,歡慶牛的生日。

    莫一大王節每年六月初二為莫大一王節,是為紀念敢於反抗封建皇帝的壯族英雄莫一的。

    柳江、龍江兩岸的壯族群眾把他奉為祖先,在神龕上有寫有他的神位。

    每年六月二日為一小祭,六年一大祭。

    小祭是各家宰雞殺鴨,焚香供祭,求他佑護壯家人安寧。

    大祭十分隆重,要在莫一大王廟舉行盛大的儀式。

    供品用兩牲,即一頭豬,一頭牛。

    祭祀的方法也很特別,要用豬和牛的肉、骨頭、肝、腸等不同部位做十二道菜,少一道也不行。

    十二道菜也不能同時做,同時擺上神臺,而是隔一會送一道,十二道齊全,即可焚紙行禮,祭畢,將每道菜按全村戶數分份,每戶一人參加聚餐,禮成。

    中元節七月十四至十六是中元節,俗稱鬼節。

    這是壯人僅次於春節的大節。

    從七月初七就已經開始有節日的氣氛了。

    七七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壯族受漢族的影響,也很同情這對難得相會的夫妻。

    但壯人還另有說法,認為今天是仙女沐浴的日子,用水來染布、做醋、煮藥,格外好,所以家家戶戶中午有人趕往河邊或山泉挑水。

    有些地方把初七當女兒節,出嫁的女兒不但不像織女那樣渡過鵲橋尋夫,反而離開夫家回到母親的懷抱。

    初七過後,人們便為中元節辦貨,忙著趕圩採購香燭和鬼衣紙。

    節日到,家家戶戶殺雞宰鴨殺豬,一派節日氣氛。

    有的地方從初七開始就用鮮筍煮水迎祭祖先。

    十四日開始大祭,供桌上擺滿了豬肉、整雞、整鴨、米粉、發糕、餈粑、糯飯,一直襬到十六日。

    每次用膳這前,得先把供品熱一下,祭過祖,才能進餐,供桌下撂著一個很大的紙包袱,裡面塞滿了藍、白、紫色紙剪成的鬼衣和紙錢。

    每次祭祀都燒一些,燒過之後,用芭蕉葉、海芋或荷葉包好灰燼,等到十六日最後一次燒完,一起包成兩大包,由一位老人頭戴竹帽,用竹棍挑往河邊,放在水面任其沉浮。

    有的人家還燒紙船、紙馬和紙屋,讓祖先滿載而歸。

    霜降節霜降節是紀念反抗外來侵略的女英雄岑玉音的節日,已經有360多年的歷史。

    這個節日流行在大新縣的下雷、雷平及寶圩一帶,但影響擴大到天等、靖西、德保等縣。

    正降日凌晨人們便帶餈粑、年米、肉、香燭等聚集玉音廟宇供祭。

    在清代,不但百姓祭祀,州官也必身著官服,率眾頂禮拜祭。

    1949年以後雖不舉行供祭。

    但紀念活動依然十分熱烈,有演戲的,有唱山歌的,有舞獅的,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皇帝霸氣”的成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