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一套傳統的過堂(用齋)儀軌,規定了碗筷擺放、使用和添飯加菜的步驟與方法。對於初到寺院體驗過堂的大眾而言,不有所準備的話,難免會不知所措。
起初,桌上的碗靠近桌子的外沿擺放,筷子橫放在碗前。開始念《供養偈》之後,也就開始行堂了。過堂(用齋) 期間,大家止語,以特定的手勢對行堂人員表達自己的意思。
第一遍行堂時,只要用齋人員不拒絕,行堂人員就會把每種食物都在碗裡裝上一點。如果用齋人員不想要某種食物,或者覺得碗裡的飯菜已足夠,可將右手豎起,掌心向外,或用右手在碗上方做一個遮擋的動作,以示不需要。
開始用齋時,先把筷子和裝著飯菜的碗先後移近自己,然後安詳地拿起筷子,左手將飯碗平端在胸前。端飯碗時,拇指扣在碗口,其餘四指平託碗底,叢林稱之為“龍含珠”。“龍含珠”,還有一個深刻的含義,喻示著眾生皆有寶珠一般的佛性。右手持筷子夾起食物送入口中,動作要安詳而寂靜,叢林稱之為“鳳點頭”。
第二遍行堂時,用齋人員如果需要新增食物,就把碗輕放到桌子邊沿,注意不要超過桌子邊沿外,以免行堂人員碰倒。可用筷子在碗裡比劃一下,表示需要新增多少。應量受食,吃多少新增多少,不得浪費食物。
對於稀飯和其它食物,需要比較稠的,就用筷子在碗裡做一個豎插的動作。
需要比較稀的,就用筷子或手指在碗上面平劃一下。三遍行堂之後,巡開水,蕩洗乾淨碗裡剩餘的食物一併喝下,不浪費每一粒糧食。
吃完飯之後,輕輕將碗疊起,整齊放在桌子外沿,將筷子放在碗右側距離約一寸的桌面上,與桌沿垂直。
當大家食畢,僧值師巡走一圈後,至佛前問訊,維那師舉腔,大家齊誦《結齋偈》。以上過堂儀軌展現著佛門的莊嚴、僧團的威儀。佛教的修行讓人們通過了解自己來改善自己,與正念覺知是分不開的。因此修行人要努力提起正念並保持覺知,時時念佛。
佛教有一套傳統的過堂(用齋)儀軌,規定了碗筷擺放、使用和添飯加菜的步驟與方法。對於初到寺院體驗過堂的大眾而言,不有所準備的話,難免會不知所措。
起初,桌上的碗靠近桌子的外沿擺放,筷子橫放在碗前。開始念《供養偈》之後,也就開始行堂了。過堂(用齋) 期間,大家止語,以特定的手勢對行堂人員表達自己的意思。
第一遍行堂時,只要用齋人員不拒絕,行堂人員就會把每種食物都在碗裡裝上一點。如果用齋人員不想要某種食物,或者覺得碗裡的飯菜已足夠,可將右手豎起,掌心向外,或用右手在碗上方做一個遮擋的動作,以示不需要。
開始用齋時,先把筷子和裝著飯菜的碗先後移近自己,然後安詳地拿起筷子,左手將飯碗平端在胸前。端飯碗時,拇指扣在碗口,其餘四指平託碗底,叢林稱之為“龍含珠”。“龍含珠”,還有一個深刻的含義,喻示著眾生皆有寶珠一般的佛性。右手持筷子夾起食物送入口中,動作要安詳而寂靜,叢林稱之為“鳳點頭”。
第二遍行堂時,用齋人員如果需要新增食物,就把碗輕放到桌子邊沿,注意不要超過桌子邊沿外,以免行堂人員碰倒。可用筷子在碗裡比劃一下,表示需要新增多少。應量受食,吃多少新增多少,不得浪費食物。
對於稀飯和其它食物,需要比較稠的,就用筷子在碗裡做一個豎插的動作。
需要比較稀的,就用筷子或手指在碗上面平劃一下。三遍行堂之後,巡開水,蕩洗乾淨碗裡剩餘的食物一併喝下,不浪費每一粒糧食。
吃完飯之後,輕輕將碗疊起,整齊放在桌子外沿,將筷子放在碗右側距離約一寸的桌面上,與桌沿垂直。
當大家食畢,僧值師巡走一圈後,至佛前問訊,維那師舉腔,大家齊誦《結齋偈》。以上過堂儀軌展現著佛門的莊嚴、僧團的威儀。佛教的修行讓人們通過了解自己來改善自己,與正念覺知是分不開的。因此修行人要努力提起正念並保持覺知,時時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