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史微課堂
-
2 # 古泉趣藏
如果你說所謂的“憑一己之力挽救了一個朝代”,是指某個人在王朝危亡的關鍵時刻發揮了別人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而挽救了這個王朝的話,那麼北宋寇準和明朝的于謙就是這樣的人。
寇準澶淵退敵,挽救北宋。
寇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漢族,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太平興國(980年)五年進士,累官至參知政事(俗稱宰相),封爵萊國公。天聖元年 (1023年) 九月病逝。宋仁宗皇佑四年(1053年),追諡"忠愍",贈中書令。
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遼聖宗耶律隆緒和他母親蕭太后,率20萬大軍,以要宋“歸還”後周世宗時期奪得的“關南之地”為由,進攻北宋,包圍了澶州,危及首都汴梁。以參知政事王欽若和樞密副使陳堯叟為首的大部分朝臣主張遷都金陵或成都,以遠避遼軍鋒芒。甚至不少官員已經安排家人南逃,北宋朝野一片惶恐。宋真宗趙恆也無心抗敵,是戰是逃猶疑不定。這時,身為副宰相的寇凖站出來,堅決主張抵抗,併成功說服皇帝放棄逃跑念頭,御駕親征對抗遼軍。
為了取得戰爭勝利,他一方面堅決與妥協派鬥爭,一方面積極備戰,起到了實際上的抗敵主心骨和戰爭總指揮的作用。寇準的主要貢獻有以下方面:一、想方設法給雖然已經親征但又遲遲不敢接近戰場的皇帝不斷地壯膽打氣,樹立堅決抗敵必勝的信心;二、設法將逃跑派頭子王欽若調離皇帝身邊,以減少他對抗敵行動的消極影響;三是派出多路探子偵察敵情,廣泛收集情報,制定抗敵方略;四、把河北的青年農民組織起來,訓練成民兵隊伍,支援官軍作戰;五、明確了河北官軍與當地民兵軍事行動的支援機制;六、規定了民兵殺敵立功的獎賞辦法和標準;七、派人攜帶錢物慰勞河北駐軍,鼓舞士氣;八、撥出專款,保證前線軍需糧草的供應。
正是寇準做出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宋軍軍心大振,信心倍增。
而遼軍方面,由於深入內地,糧草不濟,戰場上也沒有佔到什麼太大的便宜。又見北宋皇上親征,宋軍上下同仇敵愾,鬥志已經削弱。恰在此時,先鋒官蕭撻覽被宋軍的床子弩射殺,極大地動搖了遼軍軍心,遼國遂提出與北宋議和。
宋真宗本來就無心抗敵,見敵方主動求和,正好樂得就坡下驢。於是,在戰場形勢有利於自己的情況下,北宋以每年送給遼國歲幣、遼國對宋稱臣並放棄索要“關南之地"為條件,於當年十二月與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寇凖本來反對議和,主張乘勢出兵。但宋真宗一心議和,加上妥協派攻擊寇凖擁兵自重,甚至說他圖謀不軌。不得已,寇凖放棄了主戰的主張。但即使同意了議和,寇準還是盡力把不利於宋朝的條件,即每年給遼國歲幣的數量,由皇帝允許的100萬,壓縮到了30萬。澶淵之盟以後,宋遼兩國維持了近百年的和平。
可以想見,如果沒有寇準力主抗戰,並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宋朝遷都沒有懸念,北方遼闊的土地也必然會被遼國佔領。那樣的話,北宋王朝就會提前123年滅亡。從這個意義上看,說寇準“憑一己之力挽救了一個朝代”恰如其分。
于謙輔佐代宗,挽救明朝。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樂十九年(1421年)中進士,累官至兵部尚書。天順元年(1457年),被誣陷致死。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追諡"肅愍"。明神宗時,改諡"忠肅"。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大舉進犯明朝。宦官王振慫恿明英宗親征。結果非但沒有取勝,英宗本人也在土木堡被瓦剌俘虜。瓦剌乘勝進軍北京,朝野震驚。此時朝廷只有郕王監國,而皇太子又年幼。面對強敵來犯,有些大臣主張遷都,避敵鋒芒。監國的郕王也沒了主心骨命令。此時,朝廷上下都倚重於謙,于謙就以社稷安危為己任,做了大量工作,使明朝度過了危及。
首先,于謙嚴厲譴責遷都主張,力主抗戰,堅定了監國郕王的信心。其次,帶頭請皇太后改變皇太子繼承大統的慣例,立郕王為皇帝,穩定了大局。第三,為新皇帝制定了抗敵的戰略部署。第四,親自參戰督戰。第五,設計挫敗瓦剌的前鋒部隊。第六,瓦剌撤軍,調兵于謙調兵追擊到居庸關。第七,瓦剌以手中的英宗要挾明朝,于謙以"社稷為重,君為輕"回絕,避免了更大的損失。第八,遣兵出關屯守,穩定邊境。
在大敵壓境,朝野驚慌,國家沒有主心骨的情況下,于謙挺身而出,不計個人安危與得失,為穩定大局,抗擊敵軍,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做出來巨大的貢獻,被稱為“救時宰相”。可以說,沒有于謙的努力,明朝喪失半壁江山的可能性極大。從這個意義上說,“憑一己之力挽救了一個朝代”的稱讚,也適用於于謙。
回覆列表
這裡說一說我喜歡的名將陸抗,陸抗是吳國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三國最後的一線名將陸抗。
吳國後期的君主平庸,內鬥很厲害,內憂外患,吳末代孫皓皇帝,暴虐治國,又好酒色,大興土木,從而民心喪盡,大臣人人自危,東吳名將陸遜去世後,國內沒有統兵大將,軍隊訓練荒廢,士兵士氣低落,哪怕一場戰役的失敗整個吳國就要滅亡。
這個時候陸抗站了起來,給了吳國最後一點苟延殘喘的機會。陸抗為人清廉仗義文武雙全深有謀略,曾率軍在西陵大敗魏國大將羊祜的進攻,並解除壽春之圍。在魏吳邊境統兵多年保證了吳國邊境安全,是吳國後期最強的中流砥柱。
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中就有陸抗。後來陸抗死後沒幾年吳國就被晉軍滅亡了,由此更可見陸抗鎮邊之功,西陵之戰維護了東吳的國家穩定。由於時局的限制,陸抗更多的是謀求自保。對於疆土的開拓,已經是力不從心。
雖然陸抗死後以後吳國很快滅亡,我想陸抗應該也是一己之力捍衛了吳國,阻止了當時吳國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