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公元前518~?) 名若,字子有。山東肥城市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賢人”之一。曾提出“禮之用,和為貴”等學說。因其氣質形貌酷似孔子,孔子死後,深受孔門弟子敬重。 清光緒十七年《肥城縣誌》載:“有子故里在縣西北八十里東故社有家莊,後裔聚族而居”。又載:“有子,若,魯人,少孔子十三歲。……唐贈卞伯,宋追封平陰候。墓在肥城,乾隆五十年得宋時墓碣,五十一年學使趙佑會同巡撫奏聞,五十三年始以肥城七十二代孫承襲,今移居城內。”孔子去世後,弟子們十分思念他。因有子言行相貌像孔子,對他十分尊重。於是大家共同推舉他當老師,尊敬他就象當年對待孔子一般。《史記》載:“孔子即歿,弟子思慕。有若狀如孔子,弟子相與並立為師,師之如夫子時也。” 有子強識好古,明習禮樂,倡和睦,重禮教。曾提出“禮之用,和為貴”等學說。但亦曾辯證地論述禮與和的關係。他說道:禮的應用,要以能夠斟酌損益,從容中和為最可貴。但如果什麼事情都死守著禮規不放,有時也會行不通的。一味地用和,而不用禮來規範,也是不行的。《史記》亦載:“有若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有子去世後,葬於肥城,魯悼公曾向他弔唁誌哀。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
有子(公元前518~?) 名若,字子有。山東肥城市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賢人”之一。曾提出“禮之用,和為貴”等學說。因其氣質形貌酷似孔子,孔子死後,深受孔門弟子敬重。 清光緒十七年《肥城縣誌》載:“有子故里在縣西北八十里東故社有家莊,後裔聚族而居”。又載:“有子,若,魯人,少孔子十三歲。……唐贈卞伯,宋追封平陰候。墓在肥城,乾隆五十年得宋時墓碣,五十一年學使趙佑會同巡撫奏聞,五十三年始以肥城七十二代孫承襲,今移居城內。”孔子去世後,弟子們十分思念他。因有子言行相貌像孔子,對他十分尊重。於是大家共同推舉他當老師,尊敬他就象當年對待孔子一般。《史記》載:“孔子即歿,弟子思慕。有若狀如孔子,弟子相與並立為師,師之如夫子時也。” 有子強識好古,明習禮樂,倡和睦,重禮教。曾提出“禮之用,和為貴”等學說。但亦曾辯證地論述禮與和的關係。他說道:禮的應用,要以能夠斟酌損益,從容中和為最可貴。但如果什麼事情都死守著禮規不放,有時也會行不通的。一味地用和,而不用禮來規範,也是不行的。《史記》亦載:“有若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有子去世後,葬於肥城,魯悼公曾向他弔唁誌哀。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