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卓然堂

    宋瓷的範圍太大了,如果不分窯口,這個問題幾乎無法回答。

    手邊上剛好有幾件無爭議的宋瓷碗,拍了幾張照片進行分析對照,可以找出幾個共同特徵,掛一漏萬,不代表其他窯口,特別是五大名窯。感興趣的藏友可百度一下不同窯口,會有很多進一步的解釋。

    圖一:宋白釉花口小盞;

    圖二:宋白釉花口小盞;

    圖三:宋白釉小碗;

    圖四:宋白釉小罐。

    這三個小碗和小罐的共同特徵:施釉不到底,圈足裸露,但圈足修胎規整,圈足外牆垂直,內牆外撇成斜角,這樣手指捏著圈足拿不起小碗。還有一個特徵是這三個小碗圈足都有墨跡。宋人愛在碗底寫字,但這只是一個輔助特徵,並不能代表所有宋瓷碗。

    圖五:宋吉州窯琥珀釉小碗。

    基本具備上述白釉宋瓷的特徵。

    圖六:北宋鈞窯碗

    宋鈞的特徵比較明顯,胎施醬色護胎釉,圈足裸露,修胎規整,內、外牆均垂直,手指捏著圈足沿可以拿起碗。圈足內多施一點釉。

    圖七:唐代青釉碗,玉璧底。

    圖八: 元代青花(民間青花,不值錢)小碗,圈足無釉,修胎粗糙,圈足沿呈外斜坡,最重要的一點是底足中心有個修胎留下的小乳突,這是很多元瓷,包括元鈞的底足主要特徵之一。可與宋瓷比較鑑別。

  • 2 # 雅趣藝張

    宋時鈞瓷的底足特點:1、底足不漏胎,可見麻將色的護胎釉包裹。2、部分器物外底有陰刻的一到十的數字,另有刻有宮殿稱謂和御題詩的均屬清代工匠所刻。3、有的器物口沿因型制因素在高溫下產生釉水向下流淌形成很薄的釉層,甚至幾乎可見胎色,固有紫口鐵足之稱。元時期的器型基本延續了宋朝的器型,底足略有變但是不大,就是足壁略有內收增厚。謝謝

    0

  • 3 # v青春無願

    宋代瓷器的底足,這個問題比較大,窯口不同,修足也不盡同,但是,有一個原則,要和器物一樣,簡單,穩重!北宋時期,深圈足外撇八字,墊燒,代表窯口,湖田窯!滿釉支釘燒,代表窯口,臨汝汝窯!寬足牆,底足施釉,足牆底部刀削刮釉,代表窯口,河南神垕鈞窯!此階段各窯口修足總體來說,還略粗疏,但,到了南宋修足有明顯的簡捷和規矩,大多足牆薄,淺,利索,象建窯,定窯,龍泉窯,吉州窯,景德鎮窯等,無法一一綴述,據有關資料顯示,此時的窯口眾多,百家爭鳴,有數千之多!但,總的來說,此時的胎,釉,修足都好於前代,有著長足的進步!

  • 4 # xing60133386

    別老是做大頭夢的節奏!只因為有大量假貨、和地雷等著大家呢,其中無真品!發圖上來的也無真品,遠離貪慾、才能平安無事!

  • 5 # 北京人

    鈞窖盤:口徑:19,3Cm

    盤斂口,淺腹,圈足,通體釉呈天藍色,釉汁肥厚潤,釉內氣泡密集,細察可見鈞窖釉面常有文棕眼,盤們深藍色,蚯蚓走泥紋一處,口沿因高溫燒釉層熔融垂流,至使釉層變薄,此盤大方,典雅,美侖美奐。價格:一百萬左右

  • 6 # 一介須翁

    宋代官窯瓷器的底這樣,釉和胎你都可以看到。

  • 7 # 玄鑑洞遠

    宋代瓷器底足特徵,有點籠統。放點乾貨吧。就按五大窯分別講解一下吧。

    汝窯: 汝窯的特徵是最簡單也是最容易辨別的,就是支釘燒。3釘,5釘以單數為主。這涉及到一個別的知識,古漢人很討厭複數。原因和我們的道教文化有關係。

    官窯: 官窯底足有兩種,一種是圈足不施釉。另一種也是支釘,所以才有汝、官不分的說法。

    哥窯:哥窯基本上都是露足的,偶爾也會有支釘燒。支釘燒多見於底部平坦的器物。哥窯還有底部不施哥釉的,這種也會有醬色護胎釉。

    鈞窯:宋代人的審美導致,五大窯的燒造方式大同小異。鈞窯則以護胎釉為主。但是鈞窯有個問題!所謂的宋代五大窯,說的都是御用品,也就是官器。但是宋代其實並沒有官鈞。在出土的宋代皇家墓葬中,均沒有發現鈞窯的培葬器。其實行內對宋代沒有官鈞這件事是有統一認知的。只不過這麼多年,已經習慣宋五大窯的說法。也就懶得改了。

    定窯:定窯的底部工藝是最有意思的,以前的定窯也是露圈足。後來為了加大生產數量,節約成本。弄出了一個扣燒法。也就是廣為流傳的“倒扣芒茬”。這就得說一下宋代瓷器的燒造工藝。宋代瓷器尤其是高階瓷器,採用罩燒法。就是外面用個東西罩住瓷器。這樣受熱穩定,瓷器表面也不會沾上草木灰。這就出現了問題,就是一次燒不了幾件。定窯師傅多聰明,整了個底部施全釉,口部不施釉,大的套小的,一個套一個的燒法。增加超量。本來以前定窯是御用瓷器,但是這麼扣著燒後,不符合北宋皇室審美。逐步就被汝窯給替代了。

    至於別的窯口都是八九不離十,逃不出大時代的特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還記得你最初的夢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