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子謙媽媽育兒經

    科學家將孩子的3-6歲稱為“潮溼的水泥期”,意思是說孩子的85%性格、習慣和生活方式都在這一時期形成,將7-12歲稱為“正凝固的水泥期“,這一時期孩子85—90%的性格、習慣等已形成。

    題主說孩子13歲,那按照科學說法想讓孩子改變可能就比較困難了。

    孩子的行為問題不單單是我們看到的那樣,這背後是整個家庭環境的影響。

    《熱鍋上的家庭》這本書中,案例裡的女兒就是如此,她夜不歸宿,叛逆,想自殺等一系列問題,在家庭治療中,女兒的一系列行為都有了依據,那就是父母的婚姻出現了問題,才導致孩子有這些問題。

    在家庭治療中,隨著父母的改變,女兒的一系列行為也都漸漸的改變了,她不在夜不歸宿,不再要自殺,而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

    當我們看到孩子有問題時很自然的希望有個方法,能讓孩子改變,很少去反省孩子的行為是得來的?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原因呢?真的只是孩子的問題嗎?

  • 2 # 雨果晴天

    孩子小時候表現怎麼樣?還是到了初中才這樣,13歲的孩子進入青春期了,比較叛逆,不知道您的孩子是不是正處於這個階段.

    我覺得您還是最好想想孩子一直是這樣,還是隻有最近這段時間才這樣,要是一直這樣,只能說明之前,大人比較疏忽,孩子習慣那種狀態了,這時候就需要狠心一點,採取強制措施,要求放學後必須幾點到家,否則就沒收孩子手機,限制其自由,可以適當體罰下,當然需要在可控的範圍下,不要太過頭,把孩子逼上極端,只是為了讓孩子知道疼、知道怕。

    另一個孩子要是最近才這樣,那應該是進入青春期了,這個時候的孩子都會叛逆,只是表現出來的不一樣,這種情況,建議和孩子好好溝通下,可以陪孩子做一些他平時想要卻沒有得到滿足的事情,比如吃一次kfc,看一場電影,去哪裡玩一下,適當放鬆,可以緩解孩子的戒備,拉近親子關係,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

  • 3 # 早早媽育兒

    13歲,孩子處於青春叛逆期,建議家長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注意技巧,一定不要站在孩子對立面,否則孩子更聽不進去的。

    建議一:和孩子做朋友

    孩子和家裡人誰最親,比如是媽媽,就可以讓媽媽常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談心,甚至對孩子外面的生活表示好奇,比如晚上有什麼好玩的,媽媽也無聊了,能不能帶上媽媽……要贏得孩子的認可和尊重,首先要學會和孩子做朋友,走進孩子的內心。

    建議二:邀請孩子參與你的工作

    養兒不易,每個家長不僅要操心孩子的成長,還有更艱辛的任務,賺錢養家。像孩子發出邀請,比如去單位玩,比如單位樓下有家好吃的……趁機帶孩子瞭解你的工作,體會生活的艱辛,當然承諾孩子玩啊吃啊一定也是要兌現的。

    建議三: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當和孩子的關係建立起來以後,經常抽時間和孩子交心,某些事情上,家長可以以過來人的身份多發表看法,傳遞自己的感悟!孩子存在的各種問題,逐漸會一個個改變。

  • 4 # 大山裡面蛙

    謝謝邀請,這是清春逆反心理表現,並不是孩子不聽話,主要原因父母還把孩子當小孩看,建議,孩子參與家庭事物,比如家庭經濟開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平常照顧,家務活安排最後開家庭會議時讓孩子發言建議等等。商量著辦,一但孩子責任心上來了就沒問題了,關鍵父母心態最重要,想想我們都是從這年齡過來的。

  • 5 # 解憂夫人

    【孩子的叛逆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而父母還認為他只是個孩子。】

    大多處於青春期的孩子都有叛逆的表象,他(她)們認為大人們根本不懂、不瞭解自己,這時期的父母多處中年,父母們也會因為疲於生活及工作的壓力覺得孩子不夠懂事,不夠體貼。很多時候孩子更願意與“外人”溝通,這是父母所不能理解的,其實反思一下自己也不難解釋,就是態度問題。以朋友的角色接近孩子,並以朋友的方式相處就對了

    1、像朋友一樣尊重他的隱私及思想。

    3、像對待朋友一樣溫和,而不是以命令的口吻。

    4、像對待朋友一樣當他是個成年人,這點很重要,很重要,非常重要!(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孩子的叛逆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而父母還認為他只是個孩子。

  • 6 # BOBO說

    沒有什麼問題是不能透過溝通解決的,只是溝通的方式要變化。13歲左右是剛剛逆反的年紀,很多東西孩子聽了十幾年了,比如:房間打掃乾淨,多穿點,注意安全等等,那就不要和他說一直講了好多年的口頭話!看看孩子喜歡什麼,關注什麼,哪裡有共同點可以引起孩子的興趣,循序漸進的交流,夾雜進去自己需要灌輸的理念,孩子會更容易接受,讓孩子學會理解你,哪樣就更容易聽話!

  • 7 # 鈴蘭王強

    1、孩子貪玩:說明孩子自控力不具備。孩子的自控力,是家長從小一路培養訓練的。

    2、孩子不回家,晚上也不回家:說明孩子任性程度極大,對自己的家庭極度不認可,外面自由貪玩更說明孩子內心一方面反抗家長的管教,又嚮往外面自由的不負責任的玩耍。

    家長從小嬌寵孩子,孩子處處任性、自我為尊,都已經成自然習慣了。今天家長想去讓孩子一下子不任性了,如何可能?

    3、不講衛生:具體不瞭解如何的不講衛生,無從分析判斷,但至少說明孩子從小的個人衛生習慣根本就沒有。今天家長才發現孩子的不良習慣。

    4、孩子不感恩: 感恩是培養的是潛移默化薰染的。不存在孩子自動就會感恩的。

    5、玩手機: 現在網路時代,手機是交流、學習、生活的工具。孩子玩手機說明在家庭環境薰染下,孩子對手機的唯一印象就是遊戲。父母也沒有給孩子榜樣看到手機還有很多學習和增長更多知識的用途

    綜上所述,孩子這些問題,值得家長必須從自己身上思考:你想讓孩子具有什麼習慣、具有什麼能力,那麼對這些習慣能力,你又是如何去培養和訓練孩子的。

    孩子從出生到成人,都是從不會到會的 模仿、薰染和培養的。

    家長開始寵呀、慣呀、任由孩子呀、反正嬰幼兒都無所謂,以為大了就好了。這不僅錯誤,同時就等於培養了一個毫無任何節制自控力的不良孩子,放大了孩子的任性自我的特點。已經成型的性格,你再去用道理和行為去控制她、去要求他、孩子是做不到的。孩子自己本身都意識不到自己這些有什麼不對的。孩子內心想的是:我一直都是這樣的呀,怎麼就現在不可以了呢。

    請家長想想:孩子不回家,在哪裡吃飯在哪裡睡覺?身上的錢誰給的?貪玩在外的經濟基礎一直是誰提供的?孩子第一次不回家家長如何處理的?孩子第一次任性由自己的時候家長怎樣處理的?

    孩子要錢給錢,要幹嘛就幹嘛,一切孩子身上享受的都是自然滿足的,孩子怎麼產生感恩心?

    總之: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言行舉止的特點,你每天日常陪伴孩子就需要為此做很多訓練工作。 沒有日常積累的良好品質行為的培養,孩子必然就沒有好的品質行為。當家長髮現意識到孩子那麼多的問題,那只有付出時間精力的代價,去從頭點滴中進行糾正性訓練。孩子的反抗和牴觸是必然的。成人戒菸戒賭都是難度大大的,孩子的不良習慣一旦養成糾正過程的難度是一樣的。這也是家長對自己育兒失敗的後果承擔的必然。這就是生活法則!

  • 8 # 季候說書

    13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二個逆反期,俗稱青春期

    孩子一到這個階段再歷害的父母也不好使

    因為他們純粹會因為反對你而反對你

    不管你說什麼

    他一定會因為反對而反對

    再強的爹媽也一定會被這個時期的孩子弄得精疲力竭

    但是這一是時期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又至關重要

    青春期的心理成長

    將收定他以後的心理健康狀況

    比如他對自己外貌的認知

    就決定他以後是否自信

    自信這個東西太重要了

    人生中很多坎其實是信心讓我們得以邁過的

    記得劉德華《雷洛》嗎

    這部電影讓人印象最深的一句臺詞是:如果我自信的話,也許辦不到,但我要是不自信的話,我就根本辦不到。

    這個時候,如果孩子不能夠接納自己

    那麼他以後就難再培養自信,他的心也就不可能變得強大

    所以,在孩子的這個特殊時期

    我們做父母的要多多忍耐

    不是他不懂感恩

    不是他不愛你

    這是他的成長必經之路

    他的逆反讓他跟你對著幹

    就如女人的生理期

    有時候就是莫名發火和中傷別人

    我們自己也不想的,對嗎。

  • 9 # 家庭教育指導師王紹偉

    不聽話是人的天性,任何人都想做自己。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到大一直很聽話,那麼長大這個孩子肯定沒有什麼遠大的前程。孩子不同年齡有不同的心理特點。13歲的孩子更需要自我價值的實現,需要被認可,需要被欣賞。如果孩子13歲不喜歡聽父母的話,那麼父母要想想為什麼您的孩子不喜歡聽您的話,是不是沒有真正理解孩子的內心,與孩子心與心的距離是不是太過遙遠。可以跟我私信,針對個人的情況再做詳細的分析。

  • 10 # 靈妖閣閣主

    13歲的孩子差不多到青春叛逆期了,這個時候,做家長的不能只靠說服教育,更不能打罵,可能越打越倔,越罵越叛逆!最好的辦法是靜下心來,先讓自己心平氣和,如果孩子願意和你溝通,你就敞開心扉和他好好聊聊,注意:最好不要只聊學習!溝通的多了,孩子就會有所改變。如果孩子不願意和你溝通,你就只能冷處理了,假裝不在意,暗地裡卻多和他的同學、老師甚至他喜歡的人交流,讓他們幫助自己的孩子度過叛逆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確實讓家長很費心,不過,這是他們長大的一個必經過程,意味著他們渴望脫離父母,獨自面對生活,我們應該尊重並理解他們!

  • 11 # -三姐-

    好好愛她(他)吧,讓孩子真切的感受到你的愛,你對他的所有都是愛她對她!”

  • 12 # 灑脫帆船nO

    青春期,很正常,別覺得你是家長,他就得如何如何,不可能了,孩子長大了。

    你得換個方式和他交流。理解,關心,偶爾高壓一下

    最重要:別嘮叨,別嘮叨,別嘮叨。

  • 13 # 無憂的清泉n

    很難給出什麼有價值的經驗,我的小孩是在初一升初二有些叛逆,我回來陪了一整個過程,不知小孩將來到底能幹什麼很擔心,上了初三一切就都變好了,我也理解小孩一部分。其他我見過很多類似情況,沒作過追蹤也不知怎樣。因而我給的方法就是多陪伴,理解吧!

  • 14 # 賴頌強講孩子抑鬱休學

    家長期望孩子說了就聽,其實是希望孩子服從自己。

    聽話應該有兩個含義:你聽我的,我聽你的。

    往往彼此傾聽得出的結果執行力更好。

    “我以前兇吧,態度不好,他不聽我理解,可是現在我好好說了,他還是不聽。”這是家長困惑的地方。

    常常家長會走進一個誤區,是什麼呢?

    如果我放下身段,跟你好好說,那麼一定能到達我的目的:“讓你好好聽我的話。”

    家長的目的就是要:你聽我的。

    這個想法有個根本性的問題:沒有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上。

    想想看配偶間如果這麼要求對方:你要聽我的,顯然會有矛盾,那麼放在孩子身上也一定遲早會出現矛盾,且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矛盾會增大或激化。

    孩子不聽話的原因有哪些?我們一起來看看

    (1)孩子的想法和大人的期望不一致

    那麼孩子的想法呢?我還沒玩夠呢,等我玩夠了再說啊

    所以家長的期望和現實就存在差距了,所以矛盾就出來了。

    大人的感受就是,我的孩子不聽話

    (2)孩子的好奇心讓他一而再而三地嘗試

    比如說,商場裡面亮晶晶的商品,可能昂貴,也可能是易碎的;但是孩子對商品的價格和材質沒有概念,他對自己的能力認知不足,他也沒有辦法以預判形式是什麼樣。他沒有我們大人的社會概念,比如說碰壞了要賠,賠還要不少錢,而且這個錢賠出去沒有回報,是冤枉錢,這些孩子統統沒有概念;即使家長跟他說:“不要碰哦,壞了媽媽要陪的”這樣的話,他也只是聽,對他來說,不能理解是什麼意思。但是商品呈現出來的漂亮的樣子或者功能在實際地吸引他,讓他去一探究竟,所以他沒法聽大人的“離得遠遠的”

    給大人的感受就是,這孩子越說越做,不聽話

    (3)這是孩子一個個性化過程,對說“不”的產生的力量很享受

    有的時候孩子說“不”或者反抗家長的時候,家長的激烈反應,讓孩子體會到“不”這個詞真的很有力量,那麼大的孩子很享受這樣的力量感。

    比如說今天是規定的穿校服上學的日子,孩子說“我不想穿校服”。家長就著急了,“今天是規定要穿校服的,你不穿校服,你穿什麼?其他小朋友都穿,你不穿?”家長就噠噠噠,一頓講道理,目的是要說服孩子,給孩子的感覺就是被大人控制了,也感覺到我只要說“不”,就能把大人搞得雞飛狗跳,這個很有意思,所以他會常常來刺探一下大人

    給大人的感受是,這孩子怎麼就說不聽呢,真不聽話

    (4)孩子對“不要”的理解和大人不一樣

    比如說,過馬路,大人認為過馬路就是快步走,謹慎前行,注意前後左右的行人啊,拐彎的車輛啊,總而言之要小心地儘快走到安全的地方

    孩子聽到大人說過馬路不要跑,他拉著你的手,一蹦一跳,因為紅燈變綠了,大傢伙一快往前走的人流很讓人興奮啊,我是其中一個很讓人開心啊,剛才停著等,現在齊步走,這個很讓人激動啊,所以他的動作完全表現出他的感受和心情,他沒法理解那些個危險和緊張。

    那麼大人的感受是:這孩子真是越是危險,他就越做危險動作,真是不會聽話的熊孩子

    (5)大人不傾聽孩子

    有沒有過這樣的情形,孩子說:“媽媽,快快,快看我”,他可能把你的大衣服披在身上了覺得很好玩,他可能把枕頭、玩具或者水桶頂上頭上了,他想要跟你分享他的創意,通常家長們沒有感受到危險,或者正在忙著的時候,都是很敷衍地看一眼,“哦,看到了”或者很不耐煩“唉呀,正忙著呢,沒看到嗎”於是這樣的反應也給孩子做了個榜樣,他也學到了,下一次,他也會這樣對待大人叫他比如吃飯啦,睡覺啦

    這個時候家長忘記了自己曾經做過的示範,他只感受到當下孩子的行為:怎麼叫都不聽,真是不聽話哦。

    那麼解決方案是什麼呢?

    (1)審視自己的行為

    每次孩子來找我們的時候,你覺察一下自己的行為,你有沒有在認真地聽孩子說話,你有沒有敷衍孩子,有沒有給孩子做“不聽話”的榜樣?

    這個可以觀察一下自己或者你的配偶或者家人,當孩子叫你們或者跟你們說什麼事的時候,你的迴應方式是什麼,記錄下來

    然後從現在開始,可以很認真地迴應孩子的每一次呼叫,即使你手裡正忙,正在炒菜,也可以把火先關掉,然後蹲下來,看看孩子是什麼事情,如果是需要花很長時間的,可以跟孩子說:“我聽到你叫我啦,我現在正在炒菜,吃完飯我們一起玩,好嗎?”或者你們可以約個時間,每天一個固定的時間一起交流的,讓孩子把要跟你做的事放到那個時間去,這個固定時間稱之為特殊時光。

    (2)給孩子權力和選擇

    比如孩子今天要穿一條紗裙子上學,可是天很冷;可以讓孩子先穿上衫裙子在門口試一試,讓她自己決定要不要穿;可以這麼說:“今天天氣比較冷,媽媽打算要穿絨的衣服。你如果要穿紗裙子的話,可能會冷,也可能不會冷;或者你可以先穿了在樓下走一走,再來決定穿不穿,好嗎?”

    當然也可以根據裙子的厚薄和大小,給孩子有限的選擇:“你打算在裙子裡穿保暖衣還是穿外套呢,這個由你決定”——當然我們說這個有限選擇給出的選項是大人能接受的,就比方剛才那個例子,不管是穿保暖衣還是穿外套,大人都可以接受,就可以給出來做為選項,大人不能接受的,就不做為選項來提供。

    (3)傾聽,進入孩子的內心

    比如孩子一定要去看看那個電飯煲,可以抱著他在安全的範圍內,去看一看你是怎樣把米和水放進去的,是怎樣按鍵的,或者也可以抓住他的手指,讓他按正確的鍵。讓他體會參與的快樂

    或者是孩子睡覺前怎麼也捨不得玩具,還想玩,可以跟他說:“嗯,這些玩具都很有意思,你一定想要玩到不想再玩為止,現在是睡覺時間,是你自己收玩具還是媽媽和你一起收?” 用共情的方法去理解孩子,讓他覺得被關注到。

    (4)運用幽默

    比如說洗了澡,不及時穿衣服,可以先用被子把孩子先圍起來,孩子通常很喜歡不一樣的處理方式,他會很享受光魯魯在被子裡的感覺。這個時候你還可以跟孩子玩遊戲,拿著他的衣服說:“嘖,這件衣服是誰的呢?他找不到他的主人了,是椅子的吧?........”

    (5)尊重孩子,留出時間

    通常我們說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不讓孩子受打擾,就是在他看書,玩玩具的時候不讓他在那個場景中被打斷。如果剛好到吃飯時間了,怎麼辦呢?提前一點知會孩子,讓孩子有一個心理預期,不要讓他立刻放下手裡的工作。

    可以這樣說:“我們馬上就要吃飯了,你需要多長時間可以過來?”

    也可以說:“還有五分鐘就要吃飯啦,你可以準備一下嗎?需不需要小鬧鐘提醒你?”如果孩子同意,那麼按個小鬧鐘,孩子可以聽到鬧鈴響之後按計劃行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愛情公寓裡的曾小顯有什麼外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