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發發ukk

      “陵節而施”的意思是[超過學的人的接受能力而進行(教育)]  原句是“不陵節而施之謂孫(xùn)”:  陵:超越。節:限度。 孫:通“遜”,順。不超過學的人的接受能力而進行(教育),叫做合乎順序。  出自《禮記·學記》  原文(節選):  ......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遜).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譯文:大學教人的方法,在一切邪惡的念頭未發生之前,就用禮來教育,來約束禁止,這就是預備、防備的意思(古德所謂防患於未然是也)。當學生可以教誨的時候才加以教導,就叫做合乎時宜。依據學生的程度,不跨越進度,不超出其能力來教導,就叫做循序漸進。使學生互相觀摩而學習他人的長處,就叫做切磋琢磨。這四種教學方法,是教育之所以興盛的原因。  延伸:  “不凌節而施”這句話漢代鄭康成解為“不凌節,謂不教長者才者以小,救幼者鈍者以大也。”孔穎達解為“不凌節,謂年才所堪,不越其節,分而教之,所謂孫順也。”依照他們的解法,要從學生的年齡和才能出發,因材施教。  《學記》說,“當其可之謂時。”這是孟子所說“時雨之化”的“時”,其意義是說,“教育工作必須及時進行,如果失之過早,它就不適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和需要。相反,如果失之過遲,則學生的要求可能已經消失,也不容易使他們接受。這樣不合時機的教育,《學記》認為,必然是‘勤苦而難成’,達不到教學的預期的效果”。所以《學記》提出“不凌節而施”的要求。“不凌節”就是教學不要超越學生的實際情況,不要教小的、鈍的學生太多太深的知識,超越他們的接受能力,使學生“吃不了”;也不要對大的、有才能的學生,教的太淺太少,使他們“吃不飽”。《學記》要求要在“節”的限度以內,做到“教不凌節”,“學不躐(liè)等”(躐等:解為逾越等級,不按次序。),循序量力地進行教學。《學記》主張“幼者聽而弗問”,為的是“學不躐等也”。 “良冶之子”之所以“必學為裘,”“良弓之子”之所以“必學為箕”,“始駕馬者”之所以要“反之,車在馬前”,都是說明要在“節”的限度以內循序漸進而不“凌節”的意思。《學記》反對“及其數進而不顧其安”(只顧趕進度,不管學生能不能接受),因為它違背循序漸進的原則,“凌”了“節”。  誇美紐斯曾說過:教材講解要注意一貫性和連續性。並提出“使先學的東西為後學的東西開闢道路。”梁啟超講得更通俗:“求學譬如登樓,不經初級而欲飛昇絕頂,未有不中途挫跌。”(《教育政策私議》)孔於亦有“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的評論。中外學者這些話都說明,教與學要遵循客觀規律,循序漸進,要想“挾泰山以超北海”是做不到的。(《孟子·梁惠王上》)現在,有的學校搞突擊、搞競賽,搞題海戰術,片面追求升學率,都是違反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是不會取得什麼效果的。即使偶而見效,也決不會持之久遠,不少學生透過突擊升入大學後,功課跟不上,就是例證。殊不知“多則惑”,“欲速則不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愛書法的你來說,臨帖學習你能堅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