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州耕牛堂主

    抱歉,我從不評價別人的字。

    劉大師的隸書已形成自己的風格,實屬難得。

    藉此機會,發一組漢代以後各個朝代的隸書,請各位網友認真看一看,是否有超越漢碑的。

    第一幅:《曹真殘碑》,時代:三國

    第二幅:西晉的隸書

    第三幅:北齊的隸書

    第四幅:隋隸

    第五幅:唐隸

    第六幅:元代趙孟頫的隸書

    第七幅,第八幅,第九幅:清人隸書

  • 2 # 存希齋書法

    劉炳森先生,現在已故去,他的成就主要在隸書,他在書法上的成就斐然,亦在其他方面有很高的造詣。有人發問,他的隸書是漢代以後最好的隸書嗎?大家有什麼看法呢?下面看看他的作品。

    第一,

    第二,

    第三,

    炳森先生,不光在隸書方面成就斐然,在楷書方面也是造詣頗高。

  • 3 # 蘭亭書院顧勇

    漢隸煌煌大觀,寫盡了隸書的美。高山仰止,後人沒有超越的可能。漢隸最有名的《張遷碑》《曹全碑》《乙瑛碑》等十大名碑,皆是後世學子的武器庫,取之不竭用之不盡。

    魏晉唐宋元明清,歷代也出過一些隸書高手,乃至民國也是有不少好手!就不一一列舉了,就說說當代書家劉炳森老師吧。

    劉先生是我的老師,他的隸書看了就難忘!一見鍾情的那種感覺!(不是電腦裡的劉體隸書)俊美華麗,飄逸動人!汲取了所有漢隸的風格流派,糅合創新,自成一格,不同於漢代以後的任何一家。當代人都往醜裡寫隸書,終難流芳。初學者可以從劉炳森入手,有影片、有字帖,上手快,入門易。一定階段後,再上溯到漢隸碑帖,不愁隸書不精進!

  • 4 # 大成國學堂

    劉炳森先生的隸書的確不錯,這是公論,也是定論。定論的一半來自業界、內行們,公論的一半來自大眾。我並不是精英主義,公論下的藝術判斷往往與實際藝術史發展百年後的結論相左,因為藝術的核心還是功夫深淺和創新的合理性,對這兩點,大眾是無從置喙的。

    劉炳森先生的隸書有他強烈的特點,如下:

    1、點畫來自乙瑛碑居多,將他認為的優秀的點畫寫法進行標準化,組成一個套系,不足處從其他漢碑選取;

    2、結構來自華山廟居多,將各種不同的漢字結構進行分類標準化,組成一個套系,不足處從乙瑛碑選取;

    3、點畫標準化,在落筆和收束處進行誇張表現,並且大量加入偏鋒比例,偶爾摻以墨法和渴筆、結構參以楷書化,外形由漢隸的扁寬改為較正方。這些舉措,極大滿足了大眾的審美情趣和對隸書的預期。

    除了以上工作,劉炳森先生藉助出版界力量進行影響力擴散是很高明的,連續不斷的詩詞書法集給他帶來莫高的聲望,幾乎以一身之力做了隸書的代言人。

    所有這些工作,劉炳森先生做的都富有時代創新,但也帶來一些弊端:

    1、點畫和結構標準化了,離電腦字型近了,離書法遠了。電腦字型檔選擇的幾個人舒同、啟功、劉炳森的字型檔結果與實際作品表現最為接近,其他比如黃體、毛體、顏體等,其實虛有其表,在書法意義上不足看,這並不是偶然的;

    2、協會的成功和商業的成功將劉先生的創新力徹底斷絕,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這一過程;

    關於隸書的盛衰。

    漢以後歷朝歷代都不斷的出現隸書作品和真草篆隸兼善的大家,比如趙孟頫。

    漢隸碑刻及拓本在清代除原有的保留僕,又不斷有新碑出土,較有代表性的如:西漢《萊子侯刻石》、東漢《祀三公山碑》,《武氏祠石闕銘》.《宛令李盂初神祠碑》、《熹吊殘碑》、《韓仁銘》、《樊敏碑》、《封龍山順》,《三老諱字忌日記》,曹魏《黃初殘碑》,《三體石經各、《王基殘碑》、《正規化碑》、《曹真殘碑》等,大大豐富了隸書的學習資料,開闊了人們的眼界。這都都繁榮了隸書的研究和創作,推動了隸書創作向縱深發展。

    滿清不足四百年,金石考據之學昌盛已極,擅長隸書的多如過江之鯽,鄭簠、朱彝尊、金農、鄧石如、趙之謙、吳昌碩、王福庵、黃賓虹、林散之、伊秉綬、清道人幾乎都達到了與古人並肩的程度,清隸也作為一個專有名詞留在書法史上。

    4、在書法裡,除了篆刻專用繆篆以外,其實隸書是最具有豐富多樣性和發展性的字型。隸篆、草隸、簡帛書包括章草,都是隸書的變型或者字型轉換階段的過渡。

    關於當代隸書創作:

    繼承了豐富的清隸遺產,當代的隸書創作其實從來就沒有衰退過。事實上劉炳森先生在書法界,從來也沒有得到公認的最高評價(如果我說評價其實不高會不會過分?)僅就現在存世的隸書名家王亞洲(安徽)王增軍(河北)劉文華(北京)何來勝(浙江)張建會(天津)張繼(解放軍)趙廣平(河北)耿自禮(河南)錢松君(黑龍江)韓少輝(山西)鮑賢倫(浙江)蔡興洲……按照實際書法水準,未必有一位會差給劉炳森先生,尚還不算體制外高手。

  • 5 # 不二齋

    漢代是中國隸書的最鼎盛時期,隸書是屬於那個時代的,後人基本無法超越,就像唐朝的詩歌,宋代的詞一樣。漢代以後很少出現隸書名家,一直到唐代出現瞭如韓擇木、梁升卿等隸書名家,大師唐代的隸書太過於平正,少了漢代隸書的古樸和厚重。如下圖是唐代梁升卿的隸書。唐代以後就少有人寫隸書了,或者說少有寫隸書的名家了,直到元代出現了趙孟頫,趙孟頫個人主張復古,他自己也寫隸書,還曾經用隸書寫過千字文,不過他的隸書是以帖學的方法寫的,已無漢隸氣息。如下圖《趙孟頫六體千字文》

    一直到了清代,由於考據學的興盛和帖學的衰退,隸書又被文人重新拾起來,又走向了歷史的舞臺,湧現了大批的隸書名家,包括鄧石如、鄭板橋、金農、伊秉綬、陳鴻壽、吳讓之、桂馥、趙之謙、何紹基、楊沂孫等一大批大師級的隸書名家。把隸書又推向了頂峰。下圖為伊秉綬隸書:漢代以後,清代的隸書是一個高峰,劉炳森的隸書和清代人比還是遜色了一籌。

  • 6 # 豐樂居士1

    劉炳森的隸書不可能是漢代以後最好的隸書,但本人就是喜歡。他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意境,充滿活力又不失古意,非常耐看實用。此為個人之見。

  • 7 # 千年蘭亭

    劉炳森先生早已駕鶴西去,古人云逝者為尊,劉先生隸書如何,且莫論了。

    但有個現象值得注意,劉先生在世時,書法作品價格高啟,而他走後價格一落千丈。就如張海先生居主席高位時,他的一張四尺整張在京城要賣到40多萬,退下後頓時不可同日而語。

    撇開劉先生不言,說說隸書吧。隸書應該是在小篆產生不久即開始萌牙,至漢代達到頂峰,留下了《禮器碑》《曹全碑》《張遷碑》等名碑。

    此後,隸書一直沉寂,沒有大的發展,至到清代,隨著金石學的崛起,隸書又出現一個高峰,尤其是大量碑刻和遺蹟文物的出土,隸書出現了較大發展。金農、鄧石如、陳鴻壽等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書家,清代歷史上出現了一大批篆隸大家。

    算了讓自己又複習了下隸書史吧。現在的隸書大家首推浙江沈定庵先生。

    陳鴻壽作品

  • 8 # 軍51951218

    劉先生的人品第一,所得作品收入均捐孤兒院。劉先生隸書大善大美,集石鼓曹全於一體並溶合個體化趣味。只可惜天嫉英才,。

  • 9 # 仲剛51

    評價書法首先要了解書法的標準,沒有標準如何評價。單純講風格這不應該做標準的。筆畫、結體、章法以這三項書法的標準來衡量劉先生的書法,感覺還是有待商榷。另外藝術品是見仁見智的,兩千年的書法誰又有資格評價水平高低呢。還是各取所需吧。

  • 10 # 杜海詩書畫印

    發發夢還是允許的。當今不少無知無腦之徒什麼牛皮瞎話都敢吹都敢扯都敢胡認為!論書法談藝術,劉的泥磚隸根本就不值一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在路上遇到豪車時,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