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午時是11點到13點,古時一個時辰為兩小時,即8刻,那午時三刻即11:45,為什麼字典裡說是12:45呢?
1
回覆列表
  • 1 # 秦右史

    午時三刻的計算,既牽扯到古代計時方法的規律,也與經緯度有關係,是一個時間觀念的演變史。11:45和12:45的分別,具體對應的是西安和北京的區時。

    古代朝代早期多建都於西安,晚期以北京居多,故而午時三刻的計算多以兩地為參考系。西安約東經108度,北京約東經116度,相差一個小時,一個屬於東七區,一個屬於東八區。古人以十二地支計時,子醜寅卯如此順延。午時為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中間相差兩個小時。古時代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一日100刻,對應下來每刻為14.4分鐘。地球自西向東轉,按照現代時區,北京比西安早一個小時。

    午時三刻,我們在戲文、古典小說和電視劇中經常看到,開刀問斬犯人。古人相信陰陽學說,殺人為陰事,必須以陽氣相互配合抵消。古人普遍認為一天之內,午時之際,陽氣最盛,太陽相對直射,地面上陰影最短,古人云:何處見清輝,登樓正午時,就是如此。此時Sunny明媚,最適合處罰罪犯,有利於鬼魂消散,轉入輪迴。

    清代之前,長期採用一日百刻制,清代以後改為1日96刻,也就是說如果仔細算下來,11:45或12.45只符合清代的計時方法,而不符合清代之前的計時方法。明末之後,西方鐘錶和現代時間觀念傳入後,日晷刻度逐步被沙漏刻度所取代,時間才變成一個精確化的存在。

    (古代時刻與現代時間對照表)

    同時,地方時、區時也有區別。西安北京相差不到15度,其實是45分鐘,嚴格意義來說也不到一個時區,其地方時有更精確的數字,但這並不影響古人模糊的時間概念和計算方法。

    當然,古代計時方法也有午初、午正的區別。一個時辰八個刻度,前四刻為午初,後四刻為午正,午時三刻,一般來說指代午正三刻,以清代的計算方法,也就是12:45分。

    實際上,古今時間一致,只是精確化程度不一。古人是沒有所謂到底11:45還是12:45的概念的,授時與曆法為國之重器,和農業息息相關,普通老百姓只有大致時刻觀念。現代科學計時方法下,才出現根據時區劃分的差異,也就導致了上面的爭議。

    古人行刑過程中,一看日晷或漏刻,二看桿狀物投影變化,其實也沒有那麼現代意義上的精確啦。

  • 2 # 豫鄉文旅

    古時午時三刻到底是11:45還是12:45?午時是11點到13點,古時一個時辰為兩小時,即8刻,那午時三刻即11:45,為什麼字典裡說是12:45呢

    看古裝影視劇多了,總會看到裡面有上法場的情節。

    監斬官會抬頭看看天,然後在低頭看看身邊的一個日晷。然後把令箭往案桌前面地上一扔,然後大吼一聲:“來呀!午時三刻時辰已到!X了!”劊子手往刀上噴一口老酒,然後高舉再一揮臂,咔嚓!

    那麼,午時三刻到底是啥?指的是幾點?

    古代一天24時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兩個鍾。但是和現在的時間表是對不上號的。

    這是古人的計時方法,很管用的,在沒有發明手錶之前,只能靠抬頭看太陽來計算時間了。當然這個不是很精確的,陰雨天更是麻煩,於是在後面就發明了日晷和沙漏。

    日晷是專門用來計時的。一個時辰又細分為八刻,一刻15分鐘,八刻120分鐘,也就是相當於兩個鍾了。

    那就有人說了,既然是午時三刻,為何不是現在的11點45而是12點45呢?在古代的午時三刻,指的是午時裡面的正時三刻,而不是午時裡面的初時三刻,前四刻叫時初,後四刻叫時正。

    午時三刻是兇時,陽氣最重,陰氣最低迷,適合做法事。鎮鬼魂,咔嚓人。

  • 3 # 千山奇松

    簡答如下:午時三刻在古代準確的時間是12時45分。古人認為,這個時間是太陽掛在天空中最中心的線上,也就是在一天中陰影最短的時刻,且陽氣最旺的一瞬間,而行刑殺人總是陰森森、悽慘慘的事情,不管死刑犯有多麼的罪大惡極,監斬官與劊子手也總要圖個吉利吧!所以全國各地都選擇在這個陽氣最足時間段來祭刀開斬。

    之所以《拍案驚奇》《今古奇觀》等古代小說,描寫行刑的每個殺人細節,都是寫在午時三刻對罪犯進行問斬,也就是說在這個時間段,都是古代全國行刑統一的法定時間。

  • 4 # 冷眼旁觀醬油客甲

    古代按十二生肖分時辰,一個時辰兩小時。一刻約為十五分鐘。對照【午時】(11時至13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說文》:“漏以銅壺盛水,刻節,晝夜百刻。”即每刻14分24秒,午正三刻約當日12點45分。

    古人常說午時三刻,秋後問斬。

    大意就是行刑在陽氣最旺時,連鬼都沒得做。

    古人講究天人合一,一年二十四節氣,該做什麼,吃什麼,補什麼都清清楚楚。

    所謂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為冬。

    到了秋後便也到了殺頭的好時節。

    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

    恩,古人真是講究,什麼都有道道。

    只是《周易》太難。真該學學,入門了,六十四褂對節氣對時辰,走走步步,逢凶化吉。

  • 5 # 公民健康為重

    古代時刻表是怎樣的,古時的午時三刻到底是11:45時還是12:45時?

    計算午時:從中午11點至1點前時段,11點就是午時開頭,再數三刻,未過正午12點。午時三刻開刀問斬。從監斬官喝令時辰到是在午時十一點四十五分宣佈行刑時間,問斬即是宣報公告,下令。在生死簿判決書上把死刑犯打紅圈,飛令箭拋地,死刑犯下跪聽判,喊冤枉,至劊子手抽掉死刑犯身上的木籤,抽刀噴火酒,開刀砍人頭,補刀,人頭落地,驗屍,交檄文。這段時間在正午十二點三刻的過程。不可能在12點45分至1點才開始行刑,時間不夠,超過午時刑犯還未下刀,就不用死。所以,有刀下留人的時間段存在。在監斬官丟令箭後,確定是要死了,有人呼冤,喊刀下留人,都是在判令午時三刻即11點達三刻至正午十二點左右。提出異議,過了十二點四十五分,只有十五分要進行宣告公佈簽名,押解,插籤,開刀,下手,辦手續來不及,延至1點已是違皇命。聽故事講故事,古代開刀問斬從十一點九個字至正午十二點九個字,不過1點前完成。

    11點是午時開始至12點59分未過1點是午時。

  • 6 # 慣與長夜

    午時三刻之所以會有11:45和12:45兩種說法,區別就在於子時到底是從23:00還是0:00開始計算起。

    這主要是東西方曆法計算差別造成的。西方曆法是以子午線說為依據,以0點為一天的開始,也就是我們現在用的的24小時制。東方曆法雖也認可子午線說,但採用的是十二地支計時,也就是我們所周知的一天分為12個時辰。唐代李淳風在制定《麟德歷》時,就在《新唐書·歷表》中明確指出:“古歷分日,起於子半”,也就是以子時的中間點,即0點,為一天的開始。照此依照西方立法推算,也就是說晚23:00就是子時的起點,以此類推,11:45分也就是午時三刻。

    中國古代之所以在午時三刻行刑,是因為這個時刻將近正午,太陽執行到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這在古人看來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古人一直認為殺人是“陰事”,當罪犯被處死後,他的鬼魂就會來糾纏審判的法官、監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等等和他被處死有關的人員。所以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用來抑制鬼魂的出現。

    如此可以確定,以中國古代十二地支計時來看,午時三刻應該是11:45分無疑,但是要是以一天太陽最盛的時刻來作為行刑時間的話,11:45分在大部分地區貌似是沒有達到一天中太陽最盛的時候的,所以我感覺12:45分更為貼切一些。大家認為呢?

  • 7 # 魯人老有

    午時是11點到13點。一刻是半小時。

    嗯11:00是午時一刻,11:30是午時二刻,12:00是午時三刻,12:30是午時四刻。13:00進入未時。

  • 8 # 松鼠老孫

    實際上,“午時三刻”這種說法並不是古代標準說法,只是小說家言。時,時辰,如題主所言,是相當於現在的兩小時(注意這個現代“小時”的“小”字,正是相對於以前的“時”而言)。午時,11點到13點,又分為兩部分,午初,和午正。午初從11點開始,午正從12點開始。

    刻是多少,在中國古代有過不同的定義,多數取100刻=一晝夜,用於漏壺計時。也就是說,刻跟時是獨立的,並沒有嚴格對應。直到清初,在傳教士幫助下,中國的計時系統才正式確定為一晝夜96刻,即一個時辰對應8刻,一小時4刻,1刻15分鐘。

    所以,在中國傳統官方宣佈的時間裡,並沒有“午時三刻”這個概念。這只是俗文化的一種體現。

    中國古代行刑規定是在秋後,所謂秋後問斬,因為秋主肅殺;具體行刑時間,到了明朝才有午時行刑的說法,至於具體時刻,並沒有規定。

    其實,古人對時間精確度的追求,跟現代人是不一樣的。美國有死刑犯提前因故死亡,警方被家屬起訴的事兒。古人完全沒有這個概念。所以,這只是小說裡對民間說法的演繹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韓國演員金來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