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612754563896

    “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這句話的原意是:宇宙萬物雖有差別,但它們給我的感受都是嶄新的、可愛的。 “群籟”,指詩人耳聞的大自然中種種音響,亦喻群品、萬物。此句出自王羲之的《蘭亭修禊詩》,全文如下:“三春啟群品,寄暢在所因。仰望碧天際,俯瞰淥水濱。寥朗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大矣造化工,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告誡我們:不管我們的何種境地,有怎樣的遭遇,都不必悲觀消極,妄自菲薄,要相信我們都是唯一的,是別人無法取代的,要活出自己獨特的美麗。天下萬物,五彩斑斕,都是宇宙、世界的一部分,似乎沒有什麼稀奇的。但是,如果要“適我”,也就是讓我得到愉快、感到由衷地快活,無非是“新”,那就是在有限的事物裡感知到新的世界、新的靈魂。萬物雖不相同,但只要與我的心境契合,便全都新鮮動人,造化之神奇使天地萬物各不相同,有遼闊的天際,有清澈的碧水,然而每一種事物都有其獨特的魅力,是其他事物無法取代的,溪水固然沒有藍天廣闊,但它的可愛與生機亦是天空所無法比擬的。所以雖然萬物各不相同,但它們都同樣被我欣賞,使我快樂,就因為它們都是獨一無二的。擴充套件資料:《莊子·齊物論》以山林群籟為喻,說明萬物雖千差萬別,但都自然而然,“道通為一”,在“道”的面前它們都是齊同、平等的。深受《老》《莊》薰陶的詩人,看著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等等都沐浴在燦爛的春陽之下,平等地享受著造物的恩惠,那麼生動繁複,又那麼和諧統一,自然很容易湧起一種萬物均齊的情愫。而且感到自己也作為平等的一員迴歸到這無限和諧之中,與萬物相親,“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故曰“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親”。詩人融入忘懷物我的無差別境界之中,這境界是哲理的,也是審美的。與王羲之同時的簡文帝入華林園,說:“不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世說新語·言語》)也是類似的感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窮人用蘋果,富人用華為這個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