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子橋始建於南宋乾道六年(1170),潮州知軍州事曾汪主持建西橋墩,於寶慶二年(1226)完成;紹興元年(1194),知軍州事沈崇禹主持東橋墩,到開禧二年(1206)完成。東西各九墩,前後費時五十六年。因“江心流急湍,深莫能測”,橋終未能合攏。當地官紳以擺渡圖利,收取捐稅。“雖濟以舟,日不能三、四渡,咫尺之限若千里,潮民病涉,莫此為甚”。明宣德十年(1435),潮州知府王源採西湖山石用以修橋,西橋段增至十墩,東橋段增至十三墩,墩高五、六丈,墩面一百多至二百平方米,每墩上建望樓,改名為廣濟橋。正德八年(1513),復增建一墩一樓,共二十四墩,中間“設舟二十四為浮樑,周以欄盾鐵緣,連亙以渡往來”(《廣濟橋記》)。每條鐵鏈重4000斤,把梭形串連結成浮橋。浮橋可開開閉。開啟時可透過大船。後來梭船改為十八隻。潮諺有云: “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樓臺二十四樣,二隻銼牛一隻溜。”所謂“洲”,即是水中陸地,也就是橋墩。“樓臺”即墩上望臺。各個樓臺格式不同,故說“二十四樣”。“銼牛”指雍正年間修橋時鑄的鐵牛,東西橋段各一隻,牛頭上鑄有“鎮橋御水”四字;道光年間一隻只鐵牛被洪水沖走,故云“一隻溜”。 至於“廣濟橋”怎麼又變成“湘子橋”呢?有兩種說法,都和神仙傳說有關。一說橋是湘靈(湘水之神)架起的,故名“湘橋”。楊凇的《湘橋春漲》詩云:“一橋橫亙鎖煙汀,急溜朝宗去不停;春水依然仙蹟杳,行人猶自說湘靈.”一說橋是八仙之一的韓湘子所建,故名湘子橋。 關於韓湘子,也有兩種說法。一說韓湘子就是韓愈的侄孫韓湘。《列仙全傳》“韓湘子“條雲:”字清夫,韓文公之猶子也,落魄不羈,遇純陽先生,因從遊,登桃樹墮死而尸解。來見文公。文公勉之學。湘曰:“湘之所學與公異……”。《青瑣高議》雲:“字清夫,愈侄……,嘗於愈前聚土覆盆,良久現碧雲二朵,葉間有小字雲: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愈不解詩意。湘曰:事久可驗。後愈貶潮陽,中途遇雪,湘忽冒雪而來。曰,憶花上句乎?乃今日事也。”酉陽雜俎》亦載其事。另一說則認為這個字清夫的“神仙”韓湘子,不是韓愈的侄孫韓湘,而是另一個人。《隨園隨筆》雲:“湘乃會昌三年進士,非好道者,其好道者別是一族子”。韓湘是韓愈之侄韓老成(即“十二郎”)的長子,字北渚,韓愈貶潮州時,韓湘與其弟滂皆侍行。韓愈集中存宿曾江口(廣東增城)示侄孫湘詩二首。會昌三年(843)中了進士。他和那個字清夫的韓湘子是兩個人。 從前,湘子橋東頭有石刻 “洪水止此”四字,傳說是韓湘寫的。康熙二十四年修橋時除去此碑,雍正年間代理知府張雲浦借“韓湘子”之名扶乩,重刻“洪水止此”碑,並建湘子廟於橋上。後人就習稱這橋為湘子橋。“湘子橋”名字很美,有古味,有神仙味,慢慢被人們接受了,“廣濟橋”反而很少提及了。橋的建成,託名神仙之力,其實是古代知識分子與勞動人民智慧與辛勞的結晶;亦見工程之艱鉅,殆非人力所能為。至於幫助建橋的“神仙“,究是湘水之神,是八仙之一的韓湘子,還是韓愈的侄孫韓湘,就大可不必去深究了
湘子橋始建於南宋乾道六年(1170),潮州知軍州事曾汪主持建西橋墩,於寶慶二年(1226)完成;紹興元年(1194),知軍州事沈崇禹主持東橋墩,到開禧二年(1206)完成。東西各九墩,前後費時五十六年。因“江心流急湍,深莫能測”,橋終未能合攏。當地官紳以擺渡圖利,收取捐稅。“雖濟以舟,日不能三、四渡,咫尺之限若千里,潮民病涉,莫此為甚”。明宣德十年(1435),潮州知府王源採西湖山石用以修橋,西橋段增至十墩,東橋段增至十三墩,墩高五、六丈,墩面一百多至二百平方米,每墩上建望樓,改名為廣濟橋。正德八年(1513),復增建一墩一樓,共二十四墩,中間“設舟二十四為浮樑,周以欄盾鐵緣,連亙以渡往來”(《廣濟橋記》)。每條鐵鏈重4000斤,把梭形串連結成浮橋。浮橋可開開閉。開啟時可透過大船。後來梭船改為十八隻。潮諺有云: “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樓臺二十四樣,二隻銼牛一隻溜。”所謂“洲”,即是水中陸地,也就是橋墩。“樓臺”即墩上望臺。各個樓臺格式不同,故說“二十四樣”。“銼牛”指雍正年間修橋時鑄的鐵牛,東西橋段各一隻,牛頭上鑄有“鎮橋御水”四字;道光年間一隻只鐵牛被洪水沖走,故云“一隻溜”。 至於“廣濟橋”怎麼又變成“湘子橋”呢?有兩種說法,都和神仙傳說有關。一說橋是湘靈(湘水之神)架起的,故名“湘橋”。楊凇的《湘橋春漲》詩云:“一橋橫亙鎖煙汀,急溜朝宗去不停;春水依然仙蹟杳,行人猶自說湘靈.”一說橋是八仙之一的韓湘子所建,故名湘子橋。 關於韓湘子,也有兩種說法。一說韓湘子就是韓愈的侄孫韓湘。《列仙全傳》“韓湘子“條雲:”字清夫,韓文公之猶子也,落魄不羈,遇純陽先生,因從遊,登桃樹墮死而尸解。來見文公。文公勉之學。湘曰:“湘之所學與公異……”。《青瑣高議》雲:“字清夫,愈侄……,嘗於愈前聚土覆盆,良久現碧雲二朵,葉間有小字雲: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愈不解詩意。湘曰:事久可驗。後愈貶潮陽,中途遇雪,湘忽冒雪而來。曰,憶花上句乎?乃今日事也。”酉陽雜俎》亦載其事。另一說則認為這個字清夫的“神仙”韓湘子,不是韓愈的侄孫韓湘,而是另一個人。《隨園隨筆》雲:“湘乃會昌三年進士,非好道者,其好道者別是一族子”。韓湘是韓愈之侄韓老成(即“十二郎”)的長子,字北渚,韓愈貶潮州時,韓湘與其弟滂皆侍行。韓愈集中存宿曾江口(廣東增城)示侄孫湘詩二首。會昌三年(843)中了進士。他和那個字清夫的韓湘子是兩個人。 從前,湘子橋東頭有石刻 “洪水止此”四字,傳說是韓湘寫的。康熙二十四年修橋時除去此碑,雍正年間代理知府張雲浦借“韓湘子”之名扶乩,重刻“洪水止此”碑,並建湘子廟於橋上。後人就習稱這橋為湘子橋。“湘子橋”名字很美,有古味,有神仙味,慢慢被人們接受了,“廣濟橋”反而很少提及了。橋的建成,託名神仙之力,其實是古代知識分子與勞動人民智慧與辛勞的結晶;亦見工程之艱鉅,殆非人力所能為。至於幫助建橋的“神仙“,究是湘水之神,是八仙之一的韓湘子,還是韓愈的侄孫韓湘,就大可不必去深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