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文的中心論點(表明千里馬和伯樂關係)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領起全文作用)
2 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3 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 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5 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對千里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6 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強烈的譴責的語句是: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 表現“食馬者”以“知馬者”身份嘆息(統治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語句是: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8 全文的主旨句 中心句(表明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的感嘆)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運用設問句表達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
9 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由此我們可想到《馬說》的一句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10 能表明千里馬外在特徵(千里馬有異於常馬的特徵)的句子是: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11 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的句子(懷才不遇的人發的感嘆):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12表明千里馬和伯樂關係的語句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13文章最能表現統治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句子是: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14表明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的感嘆的句子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 本文的中心論點(表明千里馬和伯樂關係)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領起全文作用)
2 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3 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 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5 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對千里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6 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強烈的譴責的語句是: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 表現“食馬者”以“知馬者”身份嘆息(統治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語句是: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8 全文的主旨句 中心句(表明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的感嘆)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運用設問句表達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
9 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由此我們可想到《馬說》的一句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10 能表明千里馬外在特徵(千里馬有異於常馬的特徵)的句子是: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11 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的句子(懷才不遇的人發的感嘆):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12表明千里馬和伯樂關係的語句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13文章最能表現統治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句子是: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14表明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的感嘆的句子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