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笑貫長天

    真正領域到二王筆意的,可以說沒有,從二王到如今還沒有。

    智永和尚是一個,他楷書,行書舒展大方,剛勁雄渾,然而空靈的韻味不足。

    楊凝式也算一個,空靈疏散,有翩然若神的感覺,只是渾厚雄健又有所欠缺。

    趙孟頫學二王比較成功,然其把二王的筆法簡化,難度降低,有其秀美而無其筋骨,精熟如神而捨生澀情結!

    王鐸筆力通神,悍強縱逸,單就筆力而論已在二王之上矣!然平和沖虛,儒雅曠達不若二王遠甚!

    雖說二王的後來者都有學二王的經歷,但是!真的沒有人能達到二王的高度!

  • 2 # 古靈精怪的熊

    智永,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孫過庭,楊凝式,米芾,蘇軾,黃庭堅,蔡京,蔡襄,趙孟頫,鮮于樞,傅山,王鐸,董其昌,祝允明,倪瓚,唐寅,白蕉,範笑歌等

  • 3 # 清水伊71624834

    這個問題問的不專業。“二王”指羲之獻之父子。從名頭上說,王羲之書法地位獨一無二的,獻之寫的雖然好,也是沾了父親的光,東晉之後,歷代名代都臨過王羲之,至於得不得精髓,一直都在爭議中。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王氏家族的後人應該會好一點,如智永等。

    反過來說,王羲之流傳的作品碑居多,蘭亭真跡誰也沒看見過,當然看見過的人早死了,說馮雙鉤蘭亭最接近原帖,也是流傳下來的故事而已。好是肯定的,好到什麼程度沒人知道。

    書法創作講究獨創性,臨的在象也不是自已的,何況今人早不用雙鉤法臨了。完全寫像也不可能,能在臨摹中掌握王的用筆技法已經是高手了。

  • 4 # 老左422

    你既然提出“二王筆法”,這就是一路,當然不是全部。在我看來,趙松雪,董香光,沈尹默,白蕉,算是這一路子的高手吧!

  • 5 # 酒墨愛好者Czlzx

    見識有限,就所見試言之。

    一是南宋趙構,可看其行書千字文;二是趙孟頫,觀其行書筆法;三是白蕉。

  • 6 # 書法魅影

    真正領悟到二王筆法的人非常多在。後代的大家都能領悟到。二王了但是能手書寫出來的人卻非常少,而真正的完全表現二王書法的人屈指可數,甚至說幾乎沒有。後代的智永、虞世南、薛稷 、李北海、張旭、懷素、顏真卿等人,可以說已經無比接近。

    這種說法幾乎有點神秘色彩,將二王的書法推向了神聖的高度。若果二王的書法就是標準,那麼後代永遠不會出現與這個標準一樣的書法,因此,是否領悟的二王筆法需要看你對書法理解,況且王羲之沒真跡留傳下來,他的書法總會帶有一點神秘色彩,

    後代書法家都會帶有自己的書寫習慣和風格,因此面貌差異大,但本質都是與王羲之一樣。

    下面具體談談:能部分領悟到二王書法的人:

    智永

    由於智永現在只有其《真草千字文》流傳下來,就其單字結構有王羲之的神韻,但章法沒有,而且筆法只得其部分而已。

    孫過庭

    其節奏、章法、字形等都有二王神韻,筆法也是屬於二王一路。由於書法流傳不多,所以也只能說得其部分筆法而已。

    楊凝式

    單從《韭花帖》就可以看出,他是領悟到了很多二王的書法,學的很成功。比智永、孫過庭學的多。《韭花帖》各個方面都很出色。

    趙孟頫、董其昌

    這兩個人都是學二王的,但是得其筆法較多,其他方面缺少很多,其程式化比王羲之多。

  • 7 # 臨池管窺

    藝術素來是沒有什麼評判標準的,但又常常被別人的標準來左右自己!因而,認識書法中的筆法,除了實踐,還要勤讀帖、常思考……。

    就如我們看待王羲之、王獻之一樣,深入研究後不難發現,所謂的二王筆法,無非就是要執筆得法;秉持中鋒用筆;注意力貫腕指,然後理解貫徹側、勒、弩、啄、掠、磔、策、趯及內外捩轉折等法而已。之所以覺得二王筆法神鬼莫測、玄幻萬端,實乃多受外因影響、習不得法以及自身功力不及所至。

    仔細參詳歷代筆法後可認為,中國書法可粗略分三個階段:春秋始至漢代為第一個階段,我稱為“上古筆法”,由商周甲骨、金文刀法演變為篆籀筆法,春秋戰國為籀(大篆),以楚鳥篆文和中山篆為代表,秦小篆和漢隸筆法則相承一脈;魏晉、唐及五代為第二個階段,稱為“中古筆法”由此始為漢字書法正宗的筆法典範,以上所提的各種筆法具皆完善成熟;宋以後至現代則為第三個階段,稱為“下古筆法”,這是個筆法逐漸偏離正軌,甚至有些怪力亂神的階段。我的觀點是:上古筆法不可學,學之僵古不化,而下古筆法也不可取,取之輒為醜怪。

    可法可師的筆法是在魏晉、唐及五代這個全盛時期。魏晉筆法遒媚多姿,注重細節,似牘書入碑,趣多意嫻;唐代筆法腴豐蓬勃,崇尚氣格,似碑書入書牘,端重雄豪;五代去唐未遠,筆法沉靜古雅,亦帖亦碑,有廟廊氣,又如巖松古柏之莊嚴……!所以細察歷代善書者,皆有此階段各朝風韻。

    其實不難發現,二王筆法在當時也只較帝王將相好書者佼佼中一分子,從《淳化閣帖》的六朝書帖中我們可看到,二王書帖與餘眾帖並無特別出眾之處,其餘眾帖也可與二王帖相媲美、相混淆。。。

    深得二王筆法三昧的有的說是智永、歐虞褚顏,也有說孫過庭、陸柬之、楊瘋子、米芾、李倜、趙孟頫,更有人說是董其昌、王鐸、沈尹默、白蕉、林散之等,莫衷一是,但究其眾賢所書跡,莫一不是集採眾長,殊途同歸,最終化為自家面目,又豈只囿於二王一家一法?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真正能領悟二王筆法者,或以唐法溯晉,或宗晉而下參唐法以為正道,餘者皆圖費時日。這是一道“分水嶺”。

    就以此標準,簡單議論一下:智永,筆法得二王韻致,然筆法略糙、欠文人氣,與三十年苦功不相襯。觀流傳的《千字文》或應酬之作,或時人臨本,應該不是“八百本”中之一,與史載其書品有差距;歐虞,得二王嫻雅內質,然墨跡不存,管窺難識;顏真卿可謂異數,首開大唐筆法氣家,然行書墨跡亦可看出魏晉底子;孫過庭、陸柬之,得二王筆法之形,然缺氣質,立不起來;董其昌,行草有二王沖淡姿媚之態,然行楷刻板,大字浮散;王鐸,大字得二王中鋒行筆之快意,然小字呆滯,碑板習氣太重;至於沈尹老、林散之、白蕉、潘伯鷹、鄧散木之輩,高度則只達於“宋意”尚未入晉唐法室。

    我心目中以為得二王筆法者有:褚遂良、唐太宗,代表作《隋清娛墓誌》、《溫泉銘》,筆法婉轉精緻,一筆三過,纖毫送到,似有謝安、王廙、王凝之之名士風,又有庾亮、恆溫、王敦之門閥帝王氣,他們是一個路子;楊凝式,代表作《神仙起居帖》,筆法淋漓卻深藏不露,深諳晉唐氣韻;米芾,代表作《蜀素帖》,米芾自詡的“刷”字,其實絕多得自於小王筆勢,根底還是大王的中鋒行筆,因此沉著並痛快,開現代書風之首;李倜,代表作《跋文賦》,此作雖只寥寥數字,然筆法悠遠清暢,文氣襲人,史傳其書仿誰像誰,這才是真正領悟了筆法的高手,以千古不易筆法,變因時相傳格調;趙孟頫,代表作《太湖石贊》,趙孟頫是公認的二王嫡傳筆法,而我卻不這麼認為。從他早年的書作《秋興八首》及晚歲的《江煙疊嶂圖跋》來看,他是由唐上溯晉,又由晉返唐的,中歲於晉法用功極深,而後跳出晉法,以唐法為骨,晉法為質,飾以五代筆法為形,所謂“集大成者”也。

    二王筆法並不神秘,關鍵處在於形、質。形是精神面貌,是容光煥發,還是萎靡不振;質乃骨血,是健康狀態,是天生麗質,還是發育不良。總之好的筆法,不管遠觀近察,短交長處,總會讓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的。

  • 8 # urna風之度0

    只從二王筆法的談傳承,真沒有實際意義。

    魏晉風流的意義在於:哲學思想上棄儒遵道,玄學昌盛而返觀自我價值,人的覺醒而“越名教而任自然”,帶來精神的自由與文藝復興,達到書法的巔峰,繪畫等成就也相當高,這些才是二王的本源。代表人物:王弼、何晏、顧愷之、竹林七賢、謝安、二王等等。

    其後自隋科舉取士,思想禁錮,書法就越來越墮落了,自唐始,自當下終,重技輕道,重形輕意,重法輕我,離書法本質越來越遠。

    沒有思想之自由,沒有認識你自己,沒有獨立之人格,談二王筆法,只是奢談。況三代以上傳承才能有書聖基礎,現在撫瞰通覽歷史,就只能看著書法巔峰遙望了。

    二王筆法,實質是“凌空是圓,落筆成方(或相反)”,比衛夫人的“橫如隱隱陣雲”摹形筆法要高明得多,如王羲之的“鵝翅撥水筆法”。永字八法只是基礎之基礎。

    後人悟道二王筆法的也有不少。米芾的“八面出鋒筆法”,黃山谷的“蕩槳筆法”,其實就是“凌空是圓,落筆成方”。張旭的“船振驚沙筆法”,顏真卿的“屋漏痕筆法”,實質是“凌空是方,落筆成圓”,也是從二王化來。懷素的“折釵股”筆法,是靜態筆法,落筆必僵。經顏真卿指點“借力尋力”之道,也悟透參用。

    但,王羲之的靈動無比的“二指禪”書寫,其背後的性靈自由思想,人書一體、形意一體、明心見性的《蘭亭序》,其執筆法、其思想狀態、其書寫狀態,至今無人比肩,無人逾越。

    這裡有人回答的夠多了。無論楊凝式、智永、張旭、懷素、歐柳、米芾、趙松雪,還是王鐸,都沒有性靈自由的思想基礎,只能得其形(神鬼莫測),未能窺其神(得意忘象),在書法工藝層面徘徊,還還沒達到書法藝術層面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人類的許多偉大發明創造都首先用於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