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周成新
-
2 # 曾雲金飛馬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而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戰爭的結果往往決定了哪一方的人可以生存下去,哪一方的人如何生存下去,而決定勝或敗不僅僅體現在運籌帷幄,軍事韜略上,更起決定性作用的是軍事實力,而軍事實力的具體表現為裝備配置是否先進,人員後勤優劣多寡。
戰國時代,秦之所以能打敗六國統一天下,跟秦軍的驍勇善戰是分不開的,據秦兵馬俑館考古發掘,秦之武器之精良是當時無可匹敵的,而秦劍生產時重於六國之劍,而其長度也長於六國之劍。也可以說秦將當時最先進的研究成果融入到兵器中,方成就了秦軍所向披靡的軍事實力。
抗日戰爭初期,由於日軍的裝備配置優於我方軍隊,而我方軍隊抵抗不住只能退卻,放任大好河山虐於曰寇之手,而在後期,由於購買了美國,德國裝備,則明顯的作戰能力大大提升。也可以說武器裝備的改善提升了軍事實力。
海灣戰爭時,美軍的武器裝備遠超過伊拉克部隊武器裝備幾代,因而美軍就是摧枯拉朽般全面碾壓伊拉克軍隊。可以說武器裝備的全面優勢造成了美軍的超強軍事實力。
所以說,軍事實力是建立在武器裝備先進與否上的,因而各國為了提高軍事實力,一定會千方百計地在武器裝備上下功夫,也一定會把最新的科研成果或發明創造運用於武器裝備上。
而武器裝備的優劣一定會影響著軍事實力。
-
3 # 武裝志
這是因為人類的慾望,對利益的渴望使然。當雙方利益發生矛盾,不可調和時必定就產生衝突,解決衝突的最好手段就是暴力,暴力的極致就是戰爭。為在戰爭和軍備競賽中取得優勢,很多發明和先進技術就會先被軍方看中,只要能提升部隊戰鬥力,這些技術和發明也不存在市場推廣,應用的問題了,軍方買單!所以軍隊,戰爭也是促進推動技術發展的一種客觀因素。
-
4 # 北洋423
又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許多偉大發明創造都首先用於軍事,為什麼?答案很簡單,就四個字:為了財富!
眾所周知,人類社會的發展演變離不開物質財富的積累,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大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擁有著對更多財富的無限渴望!不用說現在的我們,即使是在原始社會,財富也決定著人們的尊嚴與地位。如: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女人採集獲得的食物比男人打獵獲得的多,所以女人的地位更高!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財富象徵著尊嚴與地位,人人都渴望,為什麼發明創造不用來發展經濟,而要首先用於軍事呢?答案亦很簡單,因為財富的獲得方式不止一種,有的國家希望透過勞動、經濟發展獲得財富;而有的國家則總是蠢蠢欲動,希望透過掠奪獲得財富。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不論是想和平發展經濟的國家還是想侵略別人的國家,都要把發明創造首先用於軍事,即“利其器”,前者是為了保護自己已擁有的財富,後者是為了掠奪財富!
那麼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沒有用於軍事會帶來什麼後果呢?歷史就曾給過我們深刻的答案!
大家都知道,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引以為傲的“四大發明”,我們並沒有把其中的指南針和火藥用於軍事,而是用在了對外經濟和文化交流。透過“絲綢之路”,傳到了西方。當然,這期間我們也積累了巨大的財富,令別國羨慕。多年以後,當英國派使者馬戛爾到中國商討通商事宜,並邀請大將軍福康安觀看他的衛隊演習歐洲新式的火器操法時,福康安卻冷淡地說:“看亦可,不看亦可。這火器操法,諒來沒有什麼稀罕!”簡單狂妄的一句話,葬送了我們最後的用科技發明改變軍事實力的機會。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一系列的割地、賠款,連匯聚珍寶無數的皇家園林《圓明園》都無法保住,咱們老祖宗兢兢業業、辛辛苦苦奮鬥了數千年積累下來的財富,都被別人拿走了!
所以,財富雖象徵著尊嚴、地位,但你要有與之相匹配的實力-軍事!否則就如同一個小孩子抱著金磚走在大街上,不出事才怪!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倘是獅子,誇說怎樣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豬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頭。”
如今各國都明白這個道理,把許多發明創造都首先用於軍事,也就不足為奇了!
-
5 # 王老先僧
那個,印刷術怎麼首先用於軍事?
火藥或者說化學剛開始是用來煉丹的,唐代用來做煙花。文字,繪畫,音樂,舞蹈,源於巫術祭祀。後來,佞臣拿文字妖言惑眾,劉邦拿音樂來讓項羽四面楚歌。
相反,跑步機剛開始是用來懲罰犯人的,人類身體可承受最低溫度的資料來源於納粹集中營的人體實驗。
是藥三分毒,能醫人也能害人。農具能當武器,也能犁地。都讀了達爾文的進化論,理查德·道金斯認為某一物種比另一物種高尚是毫無客觀依據的。而希特勒卻要把猶太人比作豬狗,大搞種族滅絕。
殺戮的工具有一萬種,理論有一萬種。可關鍵時刻救人的無非也就那麼一兩個。
破壞總比建立容易,方法自然更多,涉獵更廣泛。
-
6 # 寶劍鋒
人類的許多偉大發明創造之所以首先用於軍事,是因為生存的需要,消滅敵人,保全自己。
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從氏族公社到國家的出現,無不是如此。都是先解決生存問題,再解決發展問題。
比如原子彈的出現,就是這樣,為了快速結束戰爭,為了防止德國率先研究出原子彈,美國在核科學家的建議下研究原子彈,也就是曼哈頓計劃。投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的兩顆原子彈,讓世界見識到了核武器科技的威力。
下圖 核爆炸
戰爭結束後,人類很快進入到冷戰格局,美國和蘇聯都發展核武器,相互確保能夠摧毀對外,實現恐怖平衡,也是威力生存的需要。
下圖 核導彈
生存需要滿足後,開始軍工轉民用發展,這是為了發展的需要,將核科技用於核電站、放射醫療和其他工業中,來發展經濟,保障民生。
下圖 核電站
因此,高科技首先被用於軍事領域,是為了滿足國家的生存需要和發展需要,首先是生存需要。
-
7 # 軍備解碼
解釋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先搞清楚三個問題:戰爭是什麼?戰爭的結果什麼樣?如何應對戰爭?
儘管理論家們將戰爭看做一種由武力支配的政治活動,是政治家們互相角逐的一種手段,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某種政治企圖,但這些說法都無法繞過戰爭的實質,那就是敵對組織、集團、國家之間的武裝鬥爭,既然是武裝鬥爭,必然就伴隨著暴力和殺戮,也就必然帶來大規模的人員傷亡和物資損失。
人類文明誕生的數千年來,爆發的各種戰爭不計其數,從國外的希波戰爭、英法百年戰爭、十字軍東征,到中國的鉅鹿之戰、赤壁之戰、崖山之戰,從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到北韓戰爭、越南戰爭,兵戈鐵馬所到之處,都在不停地收割生命、摧殘社會、製造離殤。
戰爭的主導者為了個體或集團利益,不惜以犧牲生命代價。人們敬畏戰爭、痛恨戰爭,卻又信仰戰爭、依賴戰爭,無時無刻不想贏得戰爭。正是這種糾結而迫切的需要,不斷推高和強化人們對於戰爭能力的需求。
所謂戰爭能力,實際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人的能力,包括戰爭的組織、謀劃、實施者,既有政治家、戰略家,也有戰爭上浴血奮戰的軍隊戰士。
顯然,軍事武器則是戰爭能力又一關鍵因素,而且隨著文明和技術的進步,現代武器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對現代戰爭程序和結局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某些情況下可能會帶來決定性影響。
儘管過去常說“武器不是決定戰爭的決定性因素”,但這個論斷建立在戰爭雙方武器裝備並無巨大代差的前提之下。無論是北韓戰爭,還是越南戰爭,中朝或中越軍隊的武器,儘管相比於美軍處於劣勢,並都是弱者贏得了最終的勝利,但不要忘記,這兩場戰場中雙方都有飛機大炮炸彈坦克,儘管質量和數量上差距巨大,但仍然屬於同一時代的武器。如果任由其中一方使用冷兵器時代的裝備,那麼最終結局一定可想而知!
如今時過境遷,繼續教條的認為戰爭中人是決定勝負的決定因素,就屬於自欺欺人的精神勝利法了。即便我們把“人”理解為“人心向背”,但在現代戰爭的輿論欺騙和資訊誘導之下,"人心"也是最容易出現動搖甚至倒戈的要素!
總而言之,越是科學技術發達的階段,人對與科學技術、科技創新的依賴越強;同理,戰爭對於先進武器、新興技術的依賴也就越顯著,反過來說,各類科技創新、科學發明能夠直接、快速提升軍事能力,也就具備了影響甚至左右戰爭局勢的強大能量。
雖然像火藥、飛機一類的發明,在最初並非軍事目的,但更多的科技新發明,三國時代的投石機和連弩、一戰時期的坦克、二戰時期的噴氣式飛機、彈道導彈、核技術等,要麼在發明後第一時間就轉化應用於軍事武器,要麼本身就專為軍事需求進行研發製造,顯然都是戰爭需求對於科學技術和科研發明的倒逼結果!
回覆列表
這是由人類的本性決定的,人的本性之一是自私,為自我之生存而競爭!競爭包括戰爭所使用的武器以及戰爭參與者的身體素質和個人技能,所以先進的科學技術必然優先投入到競爭中,必然優先提升個人或群體的競爭力,即應用到戰爭中。其實,任何先進的科學技術都直接或間接地與戰爭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