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從東方來163590821

    書法中的飛白,看似隨意寫來,實際是經書寫者常年練習的結果。

    飛白是運筆和運墨巧妙結合熟練之後的一種意境效果美的需要。”適時而用,適意而用,適美而用”的三適筆法技巧。並非何處不飛白,無處不飛花地濫用。飛白要自然而用,不能刻意運用,否則反不為美。飛白常用於點睛之筆,完全的飛白體只是各人所好。

    怎麼結合運筆著力和運墨著紙的一濃一重與一淡一輕又保證筆劃不斷呢?多練習由濃重轉淡輕的分水起始界線的運筆運墨著紙即可。即同一撇或一捺或長勾或走字底或坐船底的筆劃,找到它最佳分水界從濃重至淡輕的連線轉換練習。濃重處中鋒自然著力,淡輕轉換時保持中鋒輕提,筆力及筆速必須有力而快捷的乾脆,即可練出飛白運筆方法。飛白只用於上述提到的筆劃:

    撇,捺,勾,走字底,坐船底及上下字連筆的起止。不用於點,橫,豎,橫折,橫勾(如寶蓋頭的橫勾)。

    飛白的運筆技法,不同於著墨少的幹筆開叉筆枯筆寫出來的筆法運用效果。飛白是飛白,幹筆是幹筆,不能混為一談。前者為巧,後者為拙。

    多習多練,不二法門。

  • 2 # 濃淡任由冰雪中

    這是常見的一種自然寫法,東漢蔡文姬的父親,大書家蔡邕所發現。即從書法創作,剛毛筆蘸墨開始寫時,隨情感變化走筆的快慢,特別是轉折處上用筆,因筆運動和力的作用下,墨的分佈不均,加之筆畫中撇捺變化,造成毛筆有些地方小開叉與墨枯現象,形成行筆時有飛白絲絲帶的效果,這一現象是自然形成才好,不可刻意,更不可大多,如一行十字有一二處飛白,給欣賞者帶來不一樣的效果,使通篇作品氣韻統一而又所變化。

  • 3 # 楊炳升66

    幾位老師講的都非常正確,我完全贊成。

    飛白的書法線條多用在小篆,行草書上。

    現在的也可以稱之為現代的楷書,隸書大家們也在追求和推崇什麼飛白,(看看中書協那一幫天天出來顯擺的就知道了)豈不知他們將飛白與用枯筆乾擦硬抹再加上拼命的揉所產生出來的麻披稻混為一淡,帶壞了當代書風,嚴重誤導了別人。

    還有什麼墨分五色,現在又在增加,非常無聊。

    墨就一色,黑色的。可能是我見識少,沒有見過黑是其它顏色的,恐怕是那些大書法家家裡的墨是白色的或其它顏色的,不得而知,因為我是一個平民老百姓,也接近不了他們。

    "紙墨相發筆相稱,遲速飛白說淡濃。"飛白是由運筆的速度在某一個節點或收牽過程中產出來的,那是自然的,也是功夫的顯現。

    現在書法界的奇談怪論多的很,不想說了。

  • 4 # 76651703812笑抒心語

    書法中的枯筆和飛白是一種特殊的用筆用墨方法,它多用於行草書特別是草書中。枯筆是由於毛筆的含墨量少而使一個字的部分線條或幾個字連續線條都呈現出一種枯竭的狀態。飛白是指線條中有絲絲點點的黑白線。那麼書法中枯筆和飛白是如何寫出來的呢? 總的來說,枯筆和飛白的產生與控墨能力、運筆方法、行筆速度、如何用墨以及用紙都有關係。這裡我著重講四點不成熟的想法,供參考。

    一是,控筆,透過書寫速度產生枯筆和飛白。這種方法是在書寫草書特別是狂草時,一開始一定要將墨醮飽醮足,入紙後透過速度的控制使筆中的墨儘量用盡用幹。開始墨色很重,墨由濃到淡直到枯竭,這樣就在數個字之間出現很長一段枯筆,使墨色形成了由濃到枯多層次的變化。但需要提示的是,這樣用筆線條的走向一定不要過緩,應將部分弧線變成小的折角,就會產生具有鋼性力度的枯筆。引碑入草開創者李志敏教授其連綿用筆即是如此。一般來說,書寫的速度慢,透過不間斷地書寫,就會出現枯筆;而筆中含墨適當並突然提高書寫速度就會產生飛白。

    二是,控墨,墨少速度快自然會產生飛白。有時為了控墨,在必要的地方停住筆,把餘墨刮掉,然後透過適度運筆產生飛白。

    三是側鋒用筆。寫大字需要豎畫產生飛白時,可以把筆鋒側用,這樣儘管毛筆裡的墨還比較多隻要速度控制好,同樣也能產生飛白。

    四是運用生宣吸墨性較強的特性也能產生枯筆和飛白。 控筆控墨和書寫速度是產生枯筆飛白的關鍵。一般來講筆中墨多要快,筆中墨少要慢。這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很難,這要憑經驗。我們要勤學苦練,熟練地掌握枯筆和飛白的技法,以增加書法作品的氣韻和靈動之感。

  • 5 # 狂喜淡墨a

    飛白書是書法藝術最富有意蘊的書體,王羲之都覺得難,你知道飛白書是如何寫的嗎?

    飛白書,書史記載歐陽詢飛白書寫的最好書家之一。

    其書特點,筆畫露白,好像枯筆所寫。相傳為漢蔡邕所創。

    張懷瓘《書斷》雲:飛白者,後漢左中郎將蔡邕所作也,王隱,王愔並雲,飛百變楷制也。本是宮殿題暑,勢既經文,字宜輕微不滿,名為飛白。

    王僧虔雲:飛白,八分之輕變者,雖有此說,不言起由。案:漢靈帝熹平年,詔蔡邕作《聖皇篇》,篇成,詣鴻都門上,時方修飾鴻都門,伯喈待詔門下,見役人吵堊帚成字,心有悅焉,歸而飛白之書。

    漢末魏初,並以題暑官闕。

    後有飛草,即散隸書,其法皆生於飛白書。飛白草,籍以飛白法,作草書,

    也有飛白篆,即筆畫中絲絲露白,歐陽詢即喜飛白篆。

    如何寫成飛白,最關紐墨枯,筆禿如帚,而形成。那麼技巧也是很重要的,而今皆崇自然而成,方有意韻味十足。

  • 6 # 翰藏文化

    “飛白書”又稱“飛帛”,是傳統書法系列中的一種古老書體。相傳是由東漢書法家蔡邕所創。張懷瓘在《書斷》中贊曰:“妙哉飛白,祖字八分。有美君子,潤色斯文,絲縈箭激,電繞雪雰。淺如流霧,濃若屯雲。舉眾仙之奕奕,舞群鶴之紛紛。誰其覃思?於戲蔡君”。飛白書必須具備“飛”和“白”這兩個方面的內容。北宋黃伯思說:“取其髮絲的筆跡謂之‘白’。其勢若飛舉者謂之‘飛’”。飛白是“速度”和“枯墨”或“焦墨(凝厚墨汁)”相結合的藝術產物。其中以枯墨或焦墨為主要因素,速度為輔成偶然因素。如果墨不枯或不焦,就算是用筆如閃電這般快,書法也不會有飛白印跡產生。

  • 7 # 乾得堂

    飛白書,其實就是用墨的難度。飛白書,是以溼筆而不是幹筆所書。如以幹筆則燥、雜,以溼筆則潤而見枯淡,這是書法用墨難度較大的一種技法。不僅需要長時間的訓練體會,而且書寫時的偶然性效果非常重要。並非刻意而為,則見枯淡且自帶潤澤。這是飛白書在書寫自由情況下易於產生。如果刻意追求,枯而燥,淡而平,就失去了飛白書的內在韻味。我覺得飛白書,首先還是功力與書寫熟練,然後才是自然而然的用筆用墨,不刻意,不造作,這樣飛白書的效果可能會讓賞者感到真實而自然。(書法自寫)。

  • 8 # 一笑貫長天

    飛白不是枯墨,也不是焦墨!

    白飛是正常的墨筆情況下的正常寫法,功力不夠當然寫不出,功力夠了就能自然寫出來了。

    真正白飛的墨色是可以辨別的,不正常飛白是呈條線狀的,條線狀的飛白是枯墨或是焦墨寫出來的效果,而顆粒狀的飛白才是真正的用 功力寫出的飛白!

    能寫出真正飛白書法的大家都不多,唐以前的書法家我們看不到真跡,也無從知道是否能寫飛白書法,從唐到以後的大家,有幾個能寫出真正飛白的?顏真卿能,米芾可以,王鐸也有飛白墨跡傳世,除此幾位,能熟練飛白者,我不知道,可能有,也不可能多!

    寫飛白書法不能有取巧的心裡,如果飛白就是使用枯墨,焦墨那麼簡單,歷史上的書法大家何止就那麼幾位能下飛白筆法啊?

  • 9 # 蒼山書童

    飛白常見於行草篆等字型的書寫筆畫中(明清時隸書中也常有),飛白的多少和形態與筆的軟硬、粗細、筆毫長短,用紙的厚薄、吸水性、生熟、粗糙度,用絹帛或綿緞的織法,墨的濃、淡、幹、溼,及作者的行筆習慣等等有著密切的關係,要透過大量的練習和實踐才能得心應手。濃墨硬毫幹筆出飛白是最容易的人人都能做到但糙是其硬傷,而用墨濃淡適中墨色黑潤使用長鋒羊毫書寫出飛白並掌控好筆畫形態則很難,要充分利用行筆過程中的按提、重輕、慢快的變化書寫出飛白(提、輕、快時就會間歇性出飛白),並在起收、轉折、連帶過程中調鋒理毫到位,才能書寫出形質優美的飛白書作。。。

  • 10 # 詩詞名句鑑賞

    漢朝書法家蔡邕在一個很偶然的情況下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字型——飛白書。

    蔡邕不僅書法了得,同時也作得一手好文章。有一天,他要把寫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書的地方去。在門外等待接見的時候,他看見幾個工匠正用掃帚蘸著石灰水刷牆,看著看著,竟有所頓悟。

    因為工匠們的掃帚苗比較稀,能蘸到的石灰水更是有限,所以,一掃帚下去,牆上出現一道白印,白印裡還露著些許牆皮。蔡邕想著如果自己寫字也像工匠刷牆一樣,讓黑色的筆道里露出紙或帛來,寫出來的字會更加生動,自然。

    他回到家裡以後,便付諸了行動。他一次次嘗試,終於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筆速度等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寫出了黑色中隱隱露白的筆道,使字變得飄逸,靈動,別有一番靈魂。

    蔡邕的這種獨創字型被推廣開來,世人稱其為“飛白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車沒系安全帶怎麼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