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758571095622

      張愛玲的散文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個人認為其散文成就遠大於小說,但是現在的環境下其散文並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目前仍然有很多人“單純”的認為張最優秀的散文作品是《愛》,這足以說明張的散文的散文沒有被現今的文學吸收,對張的文學研究也僅多限於小說。真是一種可恥的單純。)

      首先是思想,鞭闢精深。這和張的個人經歷有很很大的干係。因為看透了,有限的時間,放到無限的空間裡,因而人的一切都是徒勞的。因為知道人的一切都是徒勞的,因而在世間看到人的一切努力和掙扎的時候變得慈悲起來,又覺得世人都是可憐又可愛的。正是因為這種超脫的眼光,因而即使在戰爭來臨的時候冷冷的站在那裡,像一個從天上意外掉下來的天使,用一種探知似的熱情,靜靜的去看眼前人的視界。因為覺得自己的世界裡什麼也沒有,因而孤獨、蒼涼。(《燼餘錄》《私語》《姑姑語錄》)。

      其次是文體,張愛玲的散文文體個性鮮明,舒緩流暢,感受性極強,感覺一個人喋喋不休的人就在你對面講故事,平和而且親切,讓人可親可近。並不像通常的散文那樣要求的“形散而神聚”,而是流暢自然,小說式的行文後(將讀者帶進那一個個小的故事裡去,讓讀者覺得那就是自己,或者是一個很好的朋友就坐在對面和你講這樣的一個故事),突然露出一個可怕的深邃的主題,然後戛然而止,那時候你感覺她就站在那個可怕深邃的懸崖邊上,成了一個孤獨的思想者,冷漠孤獨的人。她像是一個哲學家,不是告訴你哲學的終極秘密,而是引導你做無窮盡的思考。文體個性比較突出的是《燼餘錄》《私語》。

      至於語言,我個人對張愛玲的散文語言推崇備至。其中的一方面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語不驚人誓不休;另一方面是專注表達,突出感受性,“松子糖裝在金耳的小花瓷罐裡。旁邊有黃紅的蟠桃式瓷缸,裡面是痱子粉。下午的Sunny照到那磨白了的舊梳妝檯上。有一次張於買了個柿子放在抽屜裡,因為太生了,先收在那裡。隔兩天我就去開拍屜看看,漸漸疑心張於是否忘了它的存在,然而不能問她,由於一種奇異的自尊心。日子久了,柿子爛成一胞水。我十分惋惜,所以至今還記得。”我想只有張愛玲可以用語言表達出這種情感。另如《弟弟》,這種獨特的情感到目前位置我只見於張愛玲筆下。這很大一部分歸於張愛玲的語言功力。張愛玲的散文語言沒有華麗的辭藻,但是用詞精煉得當,最求表達的目的性和可感性,有時甚至不惜捨棄語言用法上的完整,比如“創造性的愛”。語言風格突出的是《更衣記》——體現語不驚人誓不休,《弟弟》體現的是感受性。(《私語》《燼餘》是張散文中最登峰造極的兩篇,張愛玲的散文特色的各個方面都在這兩篇中體現的淋漓盡致,語言特色在這兩篇中也有很好的體現。)

      說的很粗略,張的散文是可以一遍又一遍地去讀的,因為其完整性,可以看到一個整的世界。同時張的散文也不是一兩遍就能讀懂的。

      還有問題可以繼續追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美食”的優美句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