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借我三分鐘邱明速
-
2 # 逆襲的子醜
這句話出自《論語.公冶長篇》,原文是,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桴”,木筏,朱熹註釋“桴,筏也”。古注“大者曰筏,小者曰桴”,就是說用竹木編的渡河用的竹筏,大的叫筏,小的小桴。
“材”,對於無所取材的“材”字有三種解釋,第一種就是編竹筏用的材料;第二種取自朱熹在《論語集註》中的註釋,“材,與裁同,古字借用”,無所取材是在評價子路不懂得裁度事理;第三種認為這裡的“材”同“哉”,因為古字材哉同字,“無所取材”應該是“無所取哉”,也就是說子路除“好勇”外,再沒有別的可稱道的了。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為政篇》“由,誨女,知之乎”的由是同一個人。
孔子在這裡所說的“道”應該是他一生致力推廣的治國之道,也就是復周禮。朱熹在《論語集註》中引用了程頤先生的話,“浮海之嘆,傷天下之無賢君也。”也就是說孔子“復周禮”的政治主張,在當時社會已很難得到認同了,所以孔子才有此感嘆。
接著程頤還說道:“子路勇於義,故謂其能從已,皆假設之言耳。子路以為實然,而喜夫子之與已,故夫子美其勇,而譏其不能裁度事理,以適於義也。”就是說孔子基於子路的品性,做出了“從我者,其由與”的假設,子路信以為真,故“聞之喜”,孔子藉此事,肯定了子路的勇猛,但對於其缺乏判斷之能力的缺點也進行了批評。
子路作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如果連假設與否都判斷不清,可能性不太大。所以子路“聞之喜”是因為他真心實意的想跟隨老師學習、保護老師。而孔子之所以批評他“無所取材”則是指子路應該因時事做出更有利於推行道的決定,繼續自己的未盡之志,而不是一味的跟隨老師學習。在孔子看來,接受老師的衣缽也許才是對老師最大的尊敬。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
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評述】桴,木筏。由,子路的名,孔子弟子。材,裁,量尺度的意思。
孔子由於覺得天下沒有明君,自己的治國理念,無法實行,想乘著木筏出海,來實現自己的治國理念。在這種情境之下,孔子眾多弟子中,孔子認為只有子路會跟著他。
子路聽到夫子這麼說,以為是表揚他,故“聞之喜”。
孔子見子路會錯了他的意思,所以說:“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至於“無所取材”的原因,看看下面的例子也就清楚了:
勇敢是好品德,但好勇就不好了。
自信是好品德,但過於自信就不好了。
孝順是好品德,但公私不分就不好了。
節約是好品德,但一毛不拔就不好了。
……
可見,所謂的道德,是有標準的,是有尺度的。
道德標準,其實說的就是“中庸”,說的就是“止於至善”,說的就是“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說的就是“矯枉過正”……
換成白話來說,所謂的道德標準,就如鞋子的尺碼一樣。鞋子尺碼對於人而言,絕不是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短越好,於人而言剛剛好是最好的。
所以要把道德落實好,就必須把道德標準化、量化、具體化。
幾點上班就是道德標準化的具體體現。沒有幾點上班,如何判斷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好品德)?道德標準化、量化在法律最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