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人的職業生涯。
好像不止一次有人問:當外貿有沒有入錯行了?妹紙,誰說得準你嫁得好不好呀?
我又不是神棍。
二,三十年職涯,混得如何要看天時地利人和。我唯一能告訴你的是──外貿興國。
你的勞動是神聖的。建橋拆橋的GDP不能跟你苦逼跟蹤得來的那批出口貨產生的GDP混為一談。因為你的連夜加班,工廠才有足夠的訂單,去保障民工在春節時有錢為在家兩老添點什麼的。
誇張了?的確有點。但又何妨?
MBA教授說,最能策動員工的,不是金錢,而是"使命感"。
聽來有點扯但管理學說的確如是說,而我亦相信是有其道理的。我自己便是一個好例子了。總覺得人生在世要做點什麼的,老了才有故事說給娃兒聽。少年擇業,沒有任何標準答案,都是靠自己摸索的。但反正要做要苦逼,倒不如讓自己相信自己工作的價值,看到頭上的一片藍天。
好了回到起點--大學。大部份我認識的外貿員都有一個共通點-英文專業。那就是說穿了,除了英文之外,啥也沒學。(其實我到現在還不明白,四年大學,只學英文,這個安排合理嗎?)
讓我來猜猜你的故事:中學的時侯家人以入"外國語中學"為榮,大學時死去活來就去背些文法句子結構啥的。累得半死,活動沒參加也沒好好談戀愛,就為了拿個二甲榮譽畢業。結果出來找工作時才發現那張紙其實沒什麼用。拚爹,拚關係比什麼都重要。本來想投某500強的發現原來不是你去選它,而是它去選擇你。幾次投職沒有迴音於是心灰意冷就入了某某外貿公司──因為工作要求說要懂英文...而恰巧我會,所以就去了。我猜對了多少?
好了,入了職為發現自己真的很渺小。別說工作必須的新知識,就連很有自信的英文,也原來只學會了皮毛。跟老外打個電話好像天要掉下來一樣。工作有困難,全公司上下就沒一人能提點一下。不是不懂,就是不教。幸好網上除了蒼老師之外原來還有毅冰老師,解答了不少困難。幾個月後,客戶總算有一個半個了,工作環境也熟悉了。時光消逝不再是菜鳥了可是卻不知路漫漫如何走下去。
好了,以上基本上是我所瞭解的主流情況。不用急著說你不是這樣。反正不是重點。以下我們看看路,外貿人的路,可以如何走下去。
從大方向看,一般就兩個選擇(當然,你可以選擇突然出家當和尚或相夫教子去。這裡我是說職業生涯):
A:行業專家
B:銷售專家
而從職業方向看,又可以有以下幾個可能性:
1. 海外市場總監
2. SOHO
3. 當採購
4. 其他
成為行業專家,這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每年每月都在做同一樣的事,幾年下來你一定對你的行業有充分的瞭解。
你該上知客戶市場形態(如美國市場要有什麼認證,或誰是德國市場的零售老大...之類);
下懂供應鏈細節(如某電池的主要產地在深圳和常洲兩地,各有什麼特點。瞭解自己供應的成本,懂得報價)。
既會點行業相關技術(例如表面處理的選擇與工序),也熟知行業大部份專有名詞的中英說法。
具備這些外在條件後,再加上正確心態,你已經大概叫得上"專業"二字了。老闆開始離不開你,客戶開始依賴,信任你。你的自信心也大起來,這算是一個階段。你已經是"行業專家"了。
可是,人多了選擇,反而會變得複雜。你開始會想,天天干得死去活來為了誰?自己?公司?於是開始反思投入與回報問題。
聰明的老闆看出你的心思了。他開始考慮,要你,還是防你。到了某個臨界點,你們就得正面溝通一下。你開天殺價,他落地還錢。好不容易大家找到共識,又變回生死之交了。老闆正愁有兵無將,你來得正好。於是就給你找個小辦公室,印一張新名片,給你幾個菜鳥和一兩個和你差不多同期進公司但表現一般的老鳥。你就上吧!
以上是最佳勞模的理想出路。碰到野心不大的工作狂真是外貿老闆之福。可是總有不甘寂寞的人,願意折騰去過另一種生活。
SOHO
常碰到年青人問這個:我畢業後轉了幾份工作,會太多嗎?HR專家回答說:小朋友,乖啊,好好用功別四處跑啊。老闆們都不愛這樣的孩子啊~
事實上,作為老闆,我也很同意。看到這種同學總會有點戒心。怕浪費時間在小P孩身上教了東西就跑了。
可是,回顧一下自己的路,我不就是因為經歷過不同的工作,才練成今天的我嗎?在我那年頭,”Management Trainee”是一個很多畢業生爭入的工作。大公司招一些"尖子"(我看大公司,特別是銀行,更多是拚爹)回去然後在不同部門打雜,目的就是為了吸收不同的經驗。當年我就自我安慰說我如果多打幾份工不就一樣了嗎?
關於多轉工是不是好事這一點,我沒有答案,也相信沒人能給你答案,除了你自己。多打不同的工,對外貿人更直接的好處,是多接觸新產品和客戶。你雖然沒有專注的行業(Industry),卻有專注的銷售職業(Career)。
想想以下幾點:
1賣不同產品會有不同技巧。溶匯貫通,學以致用,十年八年後你會很厲害。2就算公司如何防你,你一定會有機會接觸客戶的。好好善用SNS,和客人保持關係,幾年下來,那些都是你創業的資本。3很多客戶是買多種產品的。舉例:我買門鎖同時也買水龍頭。由於生產配套不盡相同所以一般不會在同一供貨商找到(就算真有,我也會懷疑它的成本效率)。我在買你公司產品的同時,可能也會需要其他的。多行業,多產品供應的業務員,就算你沒有直接去賣,也一定是對你客戶的一種額外價值!4要注意你跟公司所籤的合同。偷客,搶客等行為我是絕不認同的,應以法律為底線。
SOHO講求單兵能力。你必須同時是行業專家和銷售大王。你的定位也很重要。你可以跟工廠合作(必須關係夠鐵),拿著工廠的名片去見客;你也可以表明中間人的立場,在中間提供真正有價值的服務賺取提成。
SOHO時間自由,可攻可守,但有兩個先決條件:你必須是精英,也必須先解決你的生計問題。你自己看著辦吧。
我一直認為,SOHO間是有很大的合作空間的。不同的專家加起來力量很大。有機會談談如何合作抱團之類。
採購
前陣子看到一熱帖,說某一外貿女如何變身成為客人。貌似大家都對此很感興趣。事實上也的確是不錯的-有什麼比有人願意花錢請你去當客人要好呢?
我每次跟人說我當採購,而且是500強採購,大慨有三分一的人會說這是難得的肥缺。每次我都覺得有口難言。不是哥的節操如何好,而是不合經濟原則。今天就等我趁機解釋一下。這八個字:小廟不進,大廟不收。盡在不言中。
老外對在華採購員的要求我可以說是非常瞭解。以下我列舉一下的關鍵詞:
忠心,執行力,觀察力,報告能力,語言能力。
有看到專業要求嗎?沒有!會談判,會檢廠,會產品,會管專案固然更好,但這都不是必須的,特別是小公司,沒多少錢,幾個吊C老外就花得起錢請個小妹跟跟單而已。所以,我相信這種跟單小妹的市場需求是很大的。有志者可考慮往這方向走走。
怎樣走?得先找對公司。5個人左右的外國貿易公司是很好的目標。他們在中國有兩三個供貨商,自己管不來,時差,英文等等都是很基本又實在的問題。有個人在這邊跑跑,報告一下情況,老外來時有人安排一下行程,做做翻譯,何樂而不為?方法也不怎麼特別。平時也不用怎樣對待,就跟正常客人一樣,保持應有的禮貌與尊重。跟這類公司負責管中國事務的人保持一定關係,日久見人心,有心的客戶會觀察你的為人,對你有信心了後,將來有招聘打算時能想起你,你就算是成功了。
作為這行業的老手,我必須提醒各位,採購不是一個太值得年青人加入的行業。最主要原因是大部份公司對採購這一專業的認知和定位問題。
國內企業小舅子管採購就更不用說了,就在國外,採購在大多數公司會被定位為"成本中心"(Cost center)而不是盈利中心(profit center)。簡單點說,採購在公司內是陪跑的。把事業部門(business unit)侍候得好好的,就是你最大的責任了。對於這個的看法應該是因人而異吧。反正對我來說這是沒趣的。
其實採購能做的事可以有很多,管好公司的成本低線,引入高效優質供貨商可其重要!今日,中國網商百花齊放,可惜就沒幾人真心關心這個重要的綱位。希望有朝一日採購這專業能有更多人瞭解,尊重。希望再過十年後談起採購人們不再只覺得是個肥缺。
其他?
當然有其他。業務猿的可能性是很大的。給你打打雞血──大部份的CEO都是業務員出身的。熟知自身企業的強項優劣,跟客戶也得最近,外部資源強大....都是很好的條件。何必限制自己的可能性呢?這裡我就不舉例了。
一句老話,年青人不要怕吃虧,好事自然會找上你的。
彩蛋:
外貿人的職業生涯。
好像不止一次有人問:當外貿有沒有入錯行了?妹紙,誰說得準你嫁得好不好呀?
我又不是神棍。
二,三十年職涯,混得如何要看天時地利人和。我唯一能告訴你的是──外貿興國。
你的勞動是神聖的。建橋拆橋的GDP不能跟你苦逼跟蹤得來的那批出口貨產生的GDP混為一談。因為你的連夜加班,工廠才有足夠的訂單,去保障民工在春節時有錢為在家兩老添點什麼的。
誇張了?的確有點。但又何妨?
MBA教授說,最能策動員工的,不是金錢,而是"使命感"。
聽來有點扯但管理學說的確如是說,而我亦相信是有其道理的。我自己便是一個好例子了。總覺得人生在世要做點什麼的,老了才有故事說給娃兒聽。少年擇業,沒有任何標準答案,都是靠自己摸索的。但反正要做要苦逼,倒不如讓自己相信自己工作的價值,看到頭上的一片藍天。
好了回到起點--大學。大部份我認識的外貿員都有一個共通點-英文專業。那就是說穿了,除了英文之外,啥也沒學。(其實我到現在還不明白,四年大學,只學英文,這個安排合理嗎?)
讓我來猜猜你的故事:中學的時侯家人以入"外國語中學"為榮,大學時死去活來就去背些文法句子結構啥的。累得半死,活動沒參加也沒好好談戀愛,就為了拿個二甲榮譽畢業。結果出來找工作時才發現那張紙其實沒什麼用。拚爹,拚關係比什麼都重要。本來想投某500強的發現原來不是你去選它,而是它去選擇你。幾次投職沒有迴音於是心灰意冷就入了某某外貿公司──因為工作要求說要懂英文...而恰巧我會,所以就去了。我猜對了多少?
好了,入了職為發現自己真的很渺小。別說工作必須的新知識,就連很有自信的英文,也原來只學會了皮毛。跟老外打個電話好像天要掉下來一樣。工作有困難,全公司上下就沒一人能提點一下。不是不懂,就是不教。幸好網上除了蒼老師之外原來還有毅冰老師,解答了不少困難。幾個月後,客戶總算有一個半個了,工作環境也熟悉了。時光消逝不再是菜鳥了可是卻不知路漫漫如何走下去。
好了,以上基本上是我所瞭解的主流情況。不用急著說你不是這樣。反正不是重點。以下我們看看路,外貿人的路,可以如何走下去。
從大方向看,一般就兩個選擇(當然,你可以選擇突然出家當和尚或相夫教子去。這裡我是說職業生涯):
A:行業專家
B:銷售專家
而從職業方向看,又可以有以下幾個可能性:
1. 海外市場總監
2. SOHO
3. 當採購
4. 其他
成為行業專家,這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每年每月都在做同一樣的事,幾年下來你一定對你的行業有充分的瞭解。
你該上知客戶市場形態(如美國市場要有什麼認證,或誰是德國市場的零售老大...之類);
下懂供應鏈細節(如某電池的主要產地在深圳和常洲兩地,各有什麼特點。瞭解自己供應的成本,懂得報價)。
既會點行業相關技術(例如表面處理的選擇與工序),也熟知行業大部份專有名詞的中英說法。
具備這些外在條件後,再加上正確心態,你已經大概叫得上"專業"二字了。老闆開始離不開你,客戶開始依賴,信任你。你的自信心也大起來,這算是一個階段。你已經是"行業專家"了。
可是,人多了選擇,反而會變得複雜。你開始會想,天天干得死去活來為了誰?自己?公司?於是開始反思投入與回報問題。
聰明的老闆看出你的心思了。他開始考慮,要你,還是防你。到了某個臨界點,你們就得正面溝通一下。你開天殺價,他落地還錢。好不容易大家找到共識,又變回生死之交了。老闆正愁有兵無將,你來得正好。於是就給你找個小辦公室,印一張新名片,給你幾個菜鳥和一兩個和你差不多同期進公司但表現一般的老鳥。你就上吧!
以上是最佳勞模的理想出路。碰到野心不大的工作狂真是外貿老闆之福。可是總有不甘寂寞的人,願意折騰去過另一種生活。
SOHO
常碰到年青人問這個:我畢業後轉了幾份工作,會太多嗎?HR專家回答說:小朋友,乖啊,好好用功別四處跑啊。老闆們都不愛這樣的孩子啊~
事實上,作為老闆,我也很同意。看到這種同學總會有點戒心。怕浪費時間在小P孩身上教了東西就跑了。
可是,回顧一下自己的路,我不就是因為經歷過不同的工作,才練成今天的我嗎?在我那年頭,”Management Trainee”是一個很多畢業生爭入的工作。大公司招一些"尖子"(我看大公司,特別是銀行,更多是拚爹)回去然後在不同部門打雜,目的就是為了吸收不同的經驗。當年我就自我安慰說我如果多打幾份工不就一樣了嗎?
關於多轉工是不是好事這一點,我沒有答案,也相信沒人能給你答案,除了你自己。多打不同的工,對外貿人更直接的好處,是多接觸新產品和客戶。你雖然沒有專注的行業(Industry),卻有專注的銷售職業(Career)。
想想以下幾點:
1賣不同產品會有不同技巧。溶匯貫通,學以致用,十年八年後你會很厲害。2就算公司如何防你,你一定會有機會接觸客戶的。好好善用SNS,和客人保持關係,幾年下來,那些都是你創業的資本。3很多客戶是買多種產品的。舉例:我買門鎖同時也買水龍頭。由於生產配套不盡相同所以一般不會在同一供貨商找到(就算真有,我也會懷疑它的成本效率)。我在買你公司產品的同時,可能也會需要其他的。多行業,多產品供應的業務員,就算你沒有直接去賣,也一定是對你客戶的一種額外價值!4要注意你跟公司所籤的合同。偷客,搶客等行為我是絕不認同的,應以法律為底線。
SOHO講求單兵能力。你必須同時是行業專家和銷售大王。你的定位也很重要。你可以跟工廠合作(必須關係夠鐵),拿著工廠的名片去見客;你也可以表明中間人的立場,在中間提供真正有價值的服務賺取提成。
SOHO時間自由,可攻可守,但有兩個先決條件:你必須是精英,也必須先解決你的生計問題。你自己看著辦吧。
我一直認為,SOHO間是有很大的合作空間的。不同的專家加起來力量很大。有機會談談如何合作抱團之類。
採購
前陣子看到一熱帖,說某一外貿女如何變身成為客人。貌似大家都對此很感興趣。事實上也的確是不錯的-有什麼比有人願意花錢請你去當客人要好呢?
我每次跟人說我當採購,而且是500強採購,大慨有三分一的人會說這是難得的肥缺。每次我都覺得有口難言。不是哥的節操如何好,而是不合經濟原則。今天就等我趁機解釋一下。這八個字:小廟不進,大廟不收。盡在不言中。
老外對在華採購員的要求我可以說是非常瞭解。以下我列舉一下的關鍵詞:
忠心,執行力,觀察力,報告能力,語言能力。
有看到專業要求嗎?沒有!會談判,會檢廠,會產品,會管專案固然更好,但這都不是必須的,特別是小公司,沒多少錢,幾個吊C老外就花得起錢請個小妹跟跟單而已。所以,我相信這種跟單小妹的市場需求是很大的。有志者可考慮往這方向走走。
怎樣走?得先找對公司。5個人左右的外國貿易公司是很好的目標。他們在中國有兩三個供貨商,自己管不來,時差,英文等等都是很基本又實在的問題。有個人在這邊跑跑,報告一下情況,老外來時有人安排一下行程,做做翻譯,何樂而不為?方法也不怎麼特別。平時也不用怎樣對待,就跟正常客人一樣,保持應有的禮貌與尊重。跟這類公司負責管中國事務的人保持一定關係,日久見人心,有心的客戶會觀察你的為人,對你有信心了後,將來有招聘打算時能想起你,你就算是成功了。
作為這行業的老手,我必須提醒各位,採購不是一個太值得年青人加入的行業。最主要原因是大部份公司對採購這一專業的認知和定位問題。
國內企業小舅子管採購就更不用說了,就在國外,採購在大多數公司會被定位為"成本中心"(Cost center)而不是盈利中心(profit center)。簡單點說,採購在公司內是陪跑的。把事業部門(business unit)侍候得好好的,就是你最大的責任了。對於這個的看法應該是因人而異吧。反正對我來說這是沒趣的。
其實採購能做的事可以有很多,管好公司的成本低線,引入高效優質供貨商可其重要!今日,中國網商百花齊放,可惜就沒幾人真心關心這個重要的綱位。希望有朝一日採購這專業能有更多人瞭解,尊重。希望再過十年後談起採購人們不再只覺得是個肥缺。
其他?
當然有其他。業務猿的可能性是很大的。給你打打雞血──大部份的CEO都是業務員出身的。熟知自身企業的強項優劣,跟客戶也得最近,外部資源強大....都是很好的條件。何必限制自己的可能性呢?這裡我就不舉例了。
一句老話,年青人不要怕吃虧,好事自然會找上你的。
彩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