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家說財經
-
2 # 商務新觀察
春節過後,這段時間很多銀行都瞄準了大家的年終獎和壓歲錢理財,隨著新春佳節的即將離去,資金逐漸迴流銀行使得銀行自有資金越來越寬鬆,包括銀行理財產品和貨幣基金在內的市場年化收益率基本都是趨向於不斷下降。
根據融360最新監測資料顯示,上週以來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下降至4.38%,而國內78只網際網路“寶寶類”產品收益率大都跌破3.0%,降低至2.83%。
如果你要現在選擇銀行理財產品,我個人建議是最好選擇中長期理財產品,目的就是提前鎖定較高收益。因為從2019年的理財市場來看,不僅面向淨值化和破剛兌的趨勢,而且市場收益率受全面降準的影響會越來越低。
要說銀行理財產品的“坑”,那莫過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被忽悠成了保險理財產品,尤其是身邊常有一些中老年朋友由於缺乏理財知識,在那些巧舌如簧的銀行銷售人員蠱惑下,大都中標了。而這其中,尤以郵儲銀行被吐槽的最為厲害!
對於買入銀行理財產品,我建議大家一定要仔細閱讀理財產品說明書,將產品搞清楚。比如說選擇結構性存款時,看清楚是否保本保息,還是隻保本。總之,記住一點不要輕信“保本+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就不會陷入高收益的陷進去。
-
3 # 財道
在元宵節期間,銀行會推出專屬的理財產品,可能這些專屬的理財產品的名字還非常高大上,但是既然是理財產品,都是可能存在風險的,而即使在銀行這樣的金融機構,理財產品也是有大的坑,一不注意,就掉進去了。
銀行理財最大的坑是什麼呢?銀行的理財最大的坑就是未真實披露銀行理財產品風險,導致理財者忽視風險,然後造成本金或收益損失。比如有的銀行銷售保險理財,但是卻說成“保本保息”的理財,使得原本適合購買銀行存款的人買成了保險,這背後反應的情況就是沒有真實披露理財風險。
也有很多的理財產品是這樣,從表面來看,理財產品是很高大上,但是這樣的銀行理財產品都是經過了虛假的包裝,實際上面它的底層資產風險極大,容易引發風險,但是為了達到銷售的目標以及不當謀利,還是進行了包裝。
不披露銀行理財產品真實風險就是銀行理財最大的坑,一旦遇到這樣的情況,那麼基本上就會遭受損失,要麼損失本金,要麼損失收益。小財是沒有遇到過這些坑,因為完全避免了這些。
如何避免銀行理財產品的坑呢?想要避免銀行理財產品的大坑,下面是避免理財大坑的一些方法,有借鑑意義,可以幫助你毫無保留地避免銀行理財的坑。
一,多瞭解理財知識。為什麼很多人會被銀行理財“坑”呢?本質的原因就是沒有真實瞭解理財知識,因為你完全不知道理財產品相關的知識,理財知識的匱乏就導致了只能被銀行的專屬理財產品忽悠。
二,詢問銀行理財產品風險。如果銀行櫃員向你推銷專屬的理財產品,他一定會避重就輕,閉口不提理財風險,重點宣傳理財收益以及所謂的“安全”,當遇到這樣的情況,理財者應該仔細詢問銀行這款理財產品的風險,也可以拿出手機自行搜尋這款理財產品的特色以及風格,避免被忽悠。
小財說一說銀行理財雖有坑,但是隨著銀行理財相關管理的進步,這樣的坑也是越來越少,但是依舊存在,作為一個理財者,還是應該多學習理財知識,並且把理財知識用於實戰,積累理財經驗和技巧。
-
4 # 財經樂少
元宵節期間,很多銀行都會推出專屬的理財產品,主要針對我們過年的紅包錢還有年終獎,隨著春節的過去,資金都會逐漸迴流到銀行,加上今年的貨幣政策寬鬆,這對銀行來說是個拉存款的機會。
對於銀行來說,最大的“坑”就是業務員的不正當操作,現在銀行業待遇已經沒有之前那麼穩定和高收入,銀行的提成不會那麼高,所以業務員會把其他高提成的理財產品賣給客戶,比如收益差不多的分紅型保險,這類保險的提成比銀行的理財產品高,不過這類保險出現問題的話是責任不屬於銀行的,所以對於客戶來說是個“坑”,自己的權益會受損。
買入財理產品前要看清楚條例和明細,是否屬於銀行名下的,是否保本保息,這些都是關於理財產品的安全性問題,選擇在銀行理財都是看中銀行理財產品的穩定安全,所以簽名前要看清楚。
-
5 # 小斯筆記
元宵節理財屬於“節假日專屬理財”,一般這種理財產品會比銀行在售的同類、同期限的產品收益率略微高一點,大概高0.1-0.3個百分點。這類產品額度有限,一般都得很快搶空,這些元宵節理財一般半天就賣完了。
不過我不覺得元宵節理財產品就一定好。
1、期限短、募集期長,實際收益率會被拉低
如果元宵節理財的期限比較短,只有60天,但募集期較長,有7天,那麼資金的實際佔用時間是67天,理財產品表面上收益率是4.5%,但實際上收益率只有4.03%。
所以大家買這種理財產品時,不僅要看收益率,還要看募集期。不過如果期限很長的話,比如1年期,資金站崗問題就不會太嚴重。
2、節假日專屬理財期限偏短,收益率下行背景下購買不合適
一般來說,節假日專屬理財產品期限會偏短,但是現在銀行理財收益率還在下降過程中,未來一年會越來越低,如果你買了短期的理財產品,到期之後再買的話,新買的產品收益率很有可能下降了。而且還佔用兩個募集期,與其這樣,還不如買一般的長期理財產品呢。
我買銀行理財基本沒遇到什麼坑,沒虧過,本金都如期拿到了,我一般買風險等級為2-3級的理財產品,還是比較安全的。
不過我第一次買銀行理財,招行給我辦了一張金卡讓我覺得很坑。有些銀行賬戶中金額達到5萬元、10萬元就可以辦理金卡,或者其它高階卡,好處有跨行取現免費、優先排隊、專屬理財等,但是壞處是,如果你的賬戶不滿5萬元、10萬元,是要收管理費的,一個月有的10元,有的50元。
所以,不要隨便辦理金卡之類的高階卡。
買銀行理財還有一個風險就是,千萬不要被銀行忽悠買了其它代銷的理財產品,尤其是基金,雖然有的歷史收益率挺高的,但並不代表將來,基金虧損的機率還是很高的。
-
6 # 家族財富密碼
從目前老百姓的偏好看,銀行理財是大家比較認同的,也是越來越普及的一種理財方式。
一方面,大家對於銀行都有一種信任感,這也是銀行有政府背書的原因,覺得錢放在銀行裡比其他機構相對安全;
另一方面,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前些年多數都是保本的,且利息也比定期高;即便是現在國家不讓承諾保本了,但是從事實發生來看,基本上也屬於保本的。
但是隨著理財產品的增多,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所謂的“坑”也逐漸增多。1. 理財產品不像基金產品,投資人並不知道投資標的。話句話說,你購買了理財產品,但不知道銀行將會把它用在哪,因此你無法判斷它的收益和風險,資訊不公開、不對稱的情況下,全憑銀行一張嘴。
2.銀行對資產管理不夠專業。原本銀行的主要業務就不是資產管理,相對來說,當然資產管理團隊也不會非常專業,尤其是一些中小型銀行,還有一些城商行,讓他們投資你的錢從市場角度看確實有風險。但好在銀行現在還是財大氣粗,投資虧了,還有其他收入可以彌補投資者收益,還沒有偏離參考值太遠。
3.理財銷售人員素質不高。由於理財產品種類比較多,合同又長又繁瑣,尤其是老年人投資理財,根本無法去辨識,理財銷售人員的推薦和建議就顯得尤為重要。有的銷售人員並不專業,還有的素質不高,故意隱瞞風險,將風險大的推薦給並不適合的老年人,甚至還有把保險當做理財推薦給客戶。
現在還有很多銀行採取飢餓營銷的模式,不斷地在特定的時間,比如元宵節,間歇性發售少量高收益理財,造成哄搶局面,為自己的產品造勢,一部分人也會由於其他人的哄搶而盲目投資。
希望大家能夠理智投資。
回覆列表
我覺得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最大的風險就是“飛單”。也就是您在銀行購買的理財產品,既不是銀行發行的,也不是銀行代銷的,而是銀行員工為了收取各類提成,私自向顧客出售的其他產品,一旦出現問題,銀行是不會承擔責任的。那麼如何避免買到“飛單”呢?
首先要特別小心“高”收益產品。遇到客戶經理特別熱心向您推薦某種高收益產品的時候,您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一般情況下銀行理財產品比較穩健,收益率普遍偏低,一般是3%-6%,收益特別高的理財產品“飛單”的可能性很大。
其次要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客戶經理一般是口頭向您介紹產品,或者是向您出示內容比較簡單的產品宣傳單,這時候您一定要主動檢視產品說明書,辨別該理財產品是否屬於銀行發行的,從而降低買到“飛單”的機率。如果產品管理人既不是銀行,也不是基金公司等,而是一些私募基金,就要特別小心了。
還有就是撥打銀行客服電話。不要怕麻煩,大家攢點錢都不容易,只要撥打電話諮詢一下客服,或者查詢一下官網,就可以知道自己買的是不是銀行自營或者代銷的產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