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每日開心君

    隨著國內影視業的競爭以及規模化,個人感覺並不是印度電影差,印度電影基本上就是演一會兒就開始唱一會兒,這是他們的模式,如果在國內我感覺大多數人都不是很適應。

    比如最近的《戰狼2》以及以前的周星馳的《美人魚》等,不論從題材以及畫面效果來說,都比較受到大眾的喜愛。

  • 2 # Ohh毛毛

    首先謝謝邀請,簡單來說一說!像印度那種國家,能歌善舞的,一言不合就尬舞,你說,他們會放過電影這個絕好的展示平臺麼!肯定不會,他們骨子裡還流淌著英華人假貴族的氣息別人就算再好,也比不過他們!專門成立的寶萊塢,就好像他是亞洲好萊塢似的他們的歌舞片確實不錯,也有很好的導演和一群優秀的演員,但說實話確實很臭屁,看不慣!說個題外話,亞洲電影來說,6.7十年代是日本的天下,8.9十年代是中國香港的天下,新世紀以後是泡菜國的天下,真心希望中國產電影迎頭好上來,我覺得快了衷心祝福!(再來個題外話:廣告是泰華人的天下)

  • 3 # 韓浩月

    回顧最近以及這幾年引進中國公映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我的個神啊》、《巴霍巴利王》、《小蘿莉的猴神大叔》、《雄獅》等,會覺得印度電影在中國的火爆不是沒有理由的,印度電影比中國電影拍的好,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愛”已經成為印度電影的主流價值觀。在中國成為熱門話題電影的《摔跤吧,爸爸》,是一部講述愛的電影,爸爸為了讓女兒在男尊女卑的印度擁有作為女性的尊嚴,用嚴格的訓練,把兩個女兒培養成擁有獨立生存能力的摔跤手,父女感情也在一次次碰撞與交鋒當中實現了昇華。

    《神秘巨星》也是一部以愛為底色的勵志故事,如果沒有母親的支援,小女孩尹希婭就沒有可能繼續自己熱愛的唱歌事業,變成一名巨星,而母親的愛,是具有全球共通性的,這種母愛放在印度的環境裡,顯得更超前也更深沉。

    以“愛”為邏輯主線,會發現被稱為是“印度史詩鉅作”的《巴霍巴利王》,也是一個愛戰勝恨的故事,《我的個神啊》更是彰顯了當代印度年輕人對愛的坦誠與忠貞態度。

    就算是講述粉絲對偶像之愛的《腦殘粉》,過程雖然有點驚悚,但結尾仍然是迴歸到“大愛”路線上來……如果說好萊塢常年把“個人英雄主義”當成創作核心,那麼現在可以確定,“愛”已經成為印度電影的表達核心。

    也正是因為有“愛”這個前提與底色,印度電影才敢於觸碰敏感話題。看印度電影裡有關這些元素的情節,中國觀眾有時會心驚肉跳,覺得印度電影人未免太大膽,但往往看完全全片,卻會對印度電影充滿欣賞,而忽略了觀看過程中的那種擔心。

    在藉助“愛”的手段來直面敏感話題的時候,印度電影人不躲避、不躊躇忐忑,而是用硬碰硬的方式去面對,最後用柔軟來化解,這不但贏得了印度本土電影觀眾的支援,往往也讓對印度有敵對心理的國家,也無話可說。

    印度電影的成功,對中國電影人最大的啟發,不是技術與技巧層面的,而是格局層面的。如何站位,如何抓取一個靈巧但卻堅不可摧的立意點,以及如何找到可以應對一切責難的價值觀,才是中國電影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 4 # 鍾彥華

    一是因為印度演員的演技自然,沒有讓人看了別扭的感覺,假的東西也讓人看的很爽。二是故事很有內涵,讓人看了有東西可以回味

  • 5 # 迷影映畫

    實際上並不是印度電影拍得比我們好,而是近些年幾部大火的印度電影讓內地觀眾意識到了——

    中國產現實題材電影型別的空白和稀缺。

    仔細回想一下,最近幾年能夠在中國市場取得較大反響的印度電影,總能聽到這樣老生常談的說法——

    印度電影已經吊打中國產電影。

    為什麼會導致這樣的現狀?

    其實,印度電影產業並非好萊塢那樣得財大氣粗,但印度電影人卻總能夠在現實題材領域深耕細作,尤其在中國這樣國情類似的發展中國家而言——

    印度的很多影片戳中了中國觀眾內心的痛點。

    比如:

    《三傻大鬧寶萊塢》裡,印度電影人用喜劇的手法探討“填鴨式”應試教育的弊端;

    前不久熱映的《起跑線》當中,又諷刺了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現實問題。

    再比如最近新出的一部電影《方寸之愛》當中,很多當代年輕人所面臨的共同的問題:房奴與蝸居。

    這些電影都有一些共同的型別特點:

    一方面,印度電影人總善於將一些現實題材的社會話題,改編成了一個笑中帶淚的喜劇故事,並加入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讓整個故事變得非常“接地氣”。

    尤其是印度電影中的喜劇元素,消解了影片的悲情冷峻的氣質。

    這方面要比大多數偏寫實的中國產現實題材電影,觀眾的接受程度要高得多。

    而另一方面,印度電影善於反思和揭露。

    以講述房價高的喜劇電影《方寸之愛》為例,電影的故事其實並不新鮮,但導演卻在輕鬆詼諧的故事裡加入了社會性主題丟擲一枚枚催淚彈,引起觀眾的共鳴。

    而更戳中人心的,其實是片中對“買房難”話題的探討。

    這場啼笑皆非的“假結婚”來買房的鬧劇,絕對會引發不少內地觀眾的情感共鳴。

    畢竟,中國有著和印度類似的國情,所以很多印度現實題材的電影中所涉及到的社會話題,完全可以放置在我們的社會大環境之下進行探討。

    由印度電影所帶來的衍生話題思考,往往是我們的中國產商業電影所甚少涉及的地方,這是印度電影屢出佳作的原因。

  • 6 # 電影鯊

    印度電影大熱是有其原因的。

    首先,大熱的印度影片都揭露了某種難以啟齒的社會真相,比如:

    《貧民窟裡的百萬富翁》中的體現出的階級固化、貧富差距;

    《摔跤吧!爸爸》、《廁所英雄》、《神秘巨星》中揭示了印度傳統的重男輕女癥結;

    《三傻大鬧寶萊塢》講的是對世俗成功觀的挑戰和反思;

    《起跑線》從孩子的擇校問題上折射出成年人扭曲的價值觀和人云亦云、盲目追隨潮流的媚俗心態;

    而《小蘿莉的猴神大叔》、《我的名字叫可汗》裡則均有反映宗教信仰的內容。

    其次,印度影片在電影敘事上直白淺顯,立意很容易被大眾接受:

    在角色塑造上,代表不同觀念的“正邪”雙方臉譜化明顯。(《神秘巨星》裡重男輕女的父親、《廁所英雄》裡被洗腦的傳統女性、《起跑線》裡的有錢階級幾乎都是被刻意妖魔化的反面角色);

    情節設定上,通常都是主人翁被負面力量不斷壓榨、欺負、迫害,心中聚集的力量在影片最後一刻爆發,給反面角色以終極絕殺,這樣的戲劇衝突容易激發觀眾的觀影高潮;

    特色專長上,歌舞作為寶萊塢的傳統特色,影片中大量歌舞內容的嵌入,讓影片中的聲畫部分變得份外奪人耳目。

    另外,印度電影自成體系的工業形態已趨於成熟:

    印度本土電影主要的受眾是印度當地觀眾,印度的電影從業人員很早就開始為不同地區觀眾細分不同電影型別,學習怎樣才能使影片能擁有更廣泛受眾。另外,自《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進軍好萊塢開始,印度電影便開始不斷擴張自己的海外市場,這也使得印度電影從業人員擁有了更長遠、成熟的策略眼光。

    但與此同時,當印度學會了最大限度地迎合市場需求,它的弊端也開始顯現:

    我們不難發現,工業形態的形成也代表著電影套路的開始。印度大片兒裡的真情實感越來越少,套路則滿滿地充斥著銀屏。主角命運大反轉的梗;“惡勢力”被改變擊敗;角色臉譜化、簡單化、缺少人性分析......這些因素註定了印度大片兒大部分缺少哲理和深思,只能被侷限在商業電影範疇;

    在立意表達上太過追求直白淺顯,而丟失了許多能容人思考、容人琢磨的空間,印度大片兒從而顯得缺少藝術價值,不容易激起影迷二刷、三刷的熱情;

    《神秘巨星》裡為了媽媽對我的付出與愛,我就心甘情願地犧牲掉自己一輩子的幸福?

    更不用提2018年,入圍戛納的以下幾部中國產電影:

    賈樟柯的《江湖兒女》,這是賈樟柯第5部入圍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電影;

    畢贛的《地球最後的夜晚》,戛納電影節藝術總監福茂曾評價說,畢贛導演的新作繼承了侯孝賢和大衛·林奇的風格;

    另外,臺灣金馬獎上的:《大佛普拉斯》、《血觀音》;

    還有香港金像獎上的:《相愛相親》;

    小成本製作的:《中邪》、《村戲》等等,請問,印度的哪部大片兒能達到其中高度?

    沒錯,當印度片兒的大火成為現象級,我們是可以將它當做一種社會現象來分析,但如若分析,就請儘量公正客觀,不要誇大其詞,儘量避開拿這些奪人眼球、又假又空的大標題做幌子。最後必須再次嚴正宣告,中國中國產電影絕不比印度大片兒差。

    現實太無趣

    電影有意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徒有虛名!狂傲艾格努世聯賽效率榜僅排名第21名,她是不是就會力大出奇蹟?